周至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石峁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城墙上雕刻的神面(如图1)“撞脸”四川广汉发掘出土的三星堆青铜兽面(如图2),它们都有着“大眼咧嘴”的表情。这反映了
A.三星堆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B.古代中原文明的向外扩展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D.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
2.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刻石颂秦德”。《泰山刻石》记载:“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由此可见,秦朝
A.法律制度得到普遍推行 B.重视政权的合法性建设
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D.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3.唐朝有西域回鹘商人在长安长期居住并娶妻生子,购置田产和房产,收入颇丰,很是富有。这反映出唐朝
A.户籍制度的巨大变革 B.长安城的商业化趋势
C.民族矛盾的基本消除 D.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4.宋代的草市是由设在乡村的定期集市发展而来的固定贸易场所。草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上升为镇。镇与草市是宋代城乡联系的纽带与窗口。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增强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城市功能格局的嬗变 D.市镇空间发展相对独立
5.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山东滨州知州何淡以《吕氏乡约》教人,“每乡慎选老人亲为演说大义,使训其闾里,按季稽考”。成化十九年(1483年),山东宁海知州郭容依据乡约罗列出利民化俗十六条,用以纠正“婚嫁论财”等不良风俗。这说明明朝
A.山东地区社会治理规范 B.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
C.地方官员权责范围扩大 D.民间组织走向了完善
6.1872年年底,通过“招商集股”方式兴办起来的轮船招商局开业运营。时人说:“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中国自办企业开始起步
C.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变化 D.金融体系实现转型升级
7.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后的一个月内就制定出两部有关文官考试的法律草案。南京国民政府直到1929年才颁布《考试法》,次年,考试院正式成立,而《公务员任用法》直到1933年才公布。与南京临时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
A.立法工作受到列强干预 B.吸纳科举制度合理成分
C.缺乏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D.强调公务员的政治中立
8.图3所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该纸币的发行
A.反映出苏联支援苏区经济建设 B.体现了苏区金融管理的探索
C.表明苏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繁荣 D.折射出红色政权生存的艰难
9.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新中国制定的法律、法令、法规性文件总计530多件;同期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等发布的重要法律、法令、决议、命令等有4000件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可作为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依据。这些法律性文件的出台
A.旨在健全现代司法审判体系 B.强化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地位
C.指明了各级政府立法的方向 D.奠定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10.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个体户只有187万户,共计200万人;1988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400多万户,就业人口突破2000万;1992年民营企业高达5000多万家,个体工商户高达1.19亿户,就业人口达4亿多。这一变化
A.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根植于就业观念变化
C.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
11.在古埃及,维持农业的基础是薄弱的,为保证水利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全埃及的土地、人口乃至其他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分配。这使得古埃及
A.推广种植了玉米等作物 B.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C.建立起强力的中央政府 D.摆脱了尼罗河影响
12.中世纪前期,西欧每个庄园的管理者尽量用本庄园的资源来满足居住在庄园的人的一切需要。庄园和外面的交换是偶然的,只出卖临时剩余的产品,购买自己没有的东西如盐、铁、染料,以及不能生产的少数手工业品及奢侈品。这表明中世纪前期的西欧庄园
A.经济来源依赖于副业 B.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C.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13.表1所示为16—20世纪全球国际人口迁徙数量的情况。影响各阶段人口迁徙的共同因素是
表1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到达美洲的黑奴约1500万人,为进入美洲的白人移民的4-5倍 从欧洲迁出的人口超过1800万;从亚洲迁出的人口估计为1200万-3700万 仅1960年,跨国迁移人口达325万,1974年达947.5万,1985—1990年,外迁人口增长率为2.59%
A.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B.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C.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D.奴隶制的最终废除
14.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以“斯宾汉姆兰德制”为代表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此后,相继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全国健康服务及社区照顾法案》《政府与志愿组织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等相关政策,不断提升社区公民参与度。这表明当时英国
A.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成熟 B.社会贫富差距基本被消灭
C.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途径 D.基本构建起全面社会保障
15.1933年到1938年,苏联2500万个个体农庄被不到25万个集体农庄所取代。土地的农业产量一直在缓慢地增长,粮食配给制在1935年被废止。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C.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
16.1989年,日本在亚洲的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2.17%,1994年则升至23.39%,其中98%在东亚;在同期的欧洲,欧共体(欧盟)对东欧各国的出口占东欧各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已升至50%-70%。这可以用来说明
A.区域经济联系增强 B.南南合作趋势加快
C.国际分工日渐深入 D.多边贸易体系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有学者对先秦时期世族在各国执政人数作了如下统计,见表2:
表2
国别 执政人数/人 属于世族的执政人数/人
周 31 27
鲁 25 24
晋 72 66
齐 32 30
楚 50 28
郑 19 15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系列:中国经世史》
材料三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世官制相比,汉代察挙制的进步之处。(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所占用的劳动力占21.7%,1901年降为8.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所占用的劳动力从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城市就业机会增加,把大批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和工矿区,随着工业集中化趋势的出现,一大批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工业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911年达到78.1%,而农村人口比重则相应降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在新型的工业区出现了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城市化上升很快,尤其是从1958—1959年,城镇人口比重从16.3%骤然跃升两个多百分点,达到18.4%。1961年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虽然1963年到1964年有短暂的回升,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水平开始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41.76%。
——摘编自胡爱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05年,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力的遗迹。拿破仑不仅通过战争手段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而且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此外,《法国民法典》不仅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而且法典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契约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充分保障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拿破仑将此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这不仅对欧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进而对欧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许丹《论余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在告诉他的兄弟哲罗姆如何统治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时候拿破仑写道:“拿破仑法典的益处,公开的诉讼程序,建立陪审团,这些就是你的君主国的特征……你的人民应享受德意志人民从未享受过的自由、平等和一定程度的幸福……人民一旦尝到一个明智而开明的政府的好处后,谁还会希望恢复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呢 ”
——摘编自[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在欧洲的政治活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清以来,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这已经不再仅仅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亦不是中国一国内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而是成为全球文化大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马越《明末清初与晚清西学东渐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近代文化”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教学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1.C 2.B 3.D 4.A 5.B 6.C 7.C 8.B 9.D 10.C 11.C 12.D 13.A 14.C
15.A 16.A
17.(1)进步之处:打破了按血缘世袭的选官原则,扩大了选官范围;考察被举者的为官能力,注重品行才学,有助于确保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察举制为社会下层提供了上升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6分)
(2)积极影响: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动摇了门阀制度;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革新和创造精神。(4分,答出两点即可)
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选拔方式由世袭到推选再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基础日益扩大;科举制在明清走向僵化。(4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表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占比提升;城市数量增加;产生了一批大城市。(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阶段性;曲折性;受政策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因素: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科技水平。(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政治活动:发动对外战争;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打击封建政权;推行《法国民法典》。(6分)
(2)作用:破坏了欧洲封建秩序;推动了法国的法治建设;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法律环境;传播了近代法治与民主思想;促进了欧洲文化的重构;成为后世民法典的范本。(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演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自强与独立的愿望。(2分)
阐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也给当时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清政府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等,他们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局面,主张“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为了顺应这一需要,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相继开设了西方语言课程并成立了天文算学馆。随着新式学堂的开办,一大批留学生赴欧美接受西方教育。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为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辛亥革命。20世纪早期,面对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相继失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主张吸收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来改造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他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10分)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演变推动了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改革意识的觉醒,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自强与独立的愿望。(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