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04 06:08:55

文档简介

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 A 2. C 3. B 4. D 5. C 6. A 7. A 8. B 9. D 10. C 11. B 12. D 13. C 14. A15. D 16. A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8分)(1)埃塞俄比亚以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形为主(2分);高原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有利于湿季播种、旱季生长和收割(2分)。
(2)埃塞俄比亚有种植苔麸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惯,经验丰富(2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使得苔麸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原料,有广泛的市场需求(2分)。
(3)中国苔麸生产的各个环节技术都很先进(2分);埃塞俄比亚苔麸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中国苔麸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市场条件(2分);国家政策支持(2分)。
(4)海拔在1500~3000米,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西部和北部半干旱和半湿润高原地区(2分),如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等(2分)。
18.(16分)(1)南北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全省多阴雨天气,气温偏低。西北一东南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省中东部地区阴雨绵绵,气温偏低;西部地区晴朗少云,气温偏高。东西型准静止锋出现时,贵州省北部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偏低;中南部地区天气晴朗,气温偏高。(任答对一种得4分)
(2)南北型和西北—东南型准静止锋是冬季影响贵州省最多的锋面类型,这两种类型的锋面都会较长时间控制贵阳(2分)。形成过程:准静止锋的暖气团沿着冷气团爬升,此过程中形成的雨滴落到冷空气里,雨滴蒸发使得近地面冷空气达到饱和而成雾(2分);锋面雾往往与锋面雨相伴而生,就形成了雨雾(2分)。
(3)昆明海拔较高(1分),夏季凉爽(1分),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暖气团影响(1分),气温较高(1分),所以气温年较差较小。冬季,贵阳受昆明准静止锋的锋面影响大(1分),阴雨天多(1分),气温日较差较小。
19.(18分)(1)篁岭以山地地形为主,有限的平坦土地都用来种植农作物,没有用来晾晒农产品的成块场地(2分);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雨潮湿,需要对农产品进行频繁晾晒(2分);该地为相对封闭的小盆地地形,近地面风力较小(2分)。
(2)可以固土保水,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洪涝灾害(2分),保证农业丰产丰收(2分);是晾晒农产品所需要的重要工具——晒匾和晒架的重要原材料(2分)。
(3)“篁岭晒秋”已经成为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乡村旅游资源,整体性地影响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增长(1分);旅游业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工艺品等产业的快速发展(1分);旅游业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1分);高质量旅游业发展也保护了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1分)。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第1页(共1页)】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地 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涉县“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当地人因地制宜创造出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在山坡上凿石筑堰,垒起梯田田埂,再在山坡覆土耕种,集雨蓄水,形成了“梯田——石堰——花椒树”农业景观。近年来,为了强化对梯田系统种质资源的保护,涉县建立了农民“种子银行”,拥有传统品种171个。“种子银行”的成立有效地保护了梯田上的老种子、老品种,基本实现“地种百样不靠天”。图1示意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据此完成1~3题。
1.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中石堰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梯田水土 B.防止山体滑坡
C.增加土层厚度 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在石堰边沿种植花椒树的主要目的是
A.树冠遮阴避阳 B.增加植被覆盖率
C.根系稳固石堰 D.增加空气湿度
3.涉县成立“种子银行”,可以实现
①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③推广现代高产品种 ④适应当地降水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带动县域城镇发展,提升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承载能力。其中,人流包含了通勤流、游憩流等,是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间映射;资本流代表产业投资,直接体现了城镇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图2示意长三角(江浙沪皖)县域城镇区域资源要素流动的“网络化”与“中心流”两种典型模式。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区域资源要素流动的网络化模式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皖北 B.苏北 C.皖南 D.苏南
5.与N县域相比,M县域
①城镇化空间承载能力较小 ②集聚在县城与乡镇的制造业企业较多 ③距离规模等级最
高的城市较近 ④内外部的通勤流、休憩流都较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在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中,甲城市
A.与M县域之间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
B.流向 N 县域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缺失
C.卫星城包括图中所有城镇
D.向周边地区转移的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一般由自然水循环系统和高度集成的人工水循环系统两部分组成。图
3示意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运行模式。据此完成7~8题。
7.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
A.因下渗导致的雨水损失量减少 B.雨水截留及填洼强度增大
C.地表径流调蓄能力增强 D.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8.城市水循环系统中的人工水循环
A.不受海陆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B.驱动力受城市规模影响很大
C.导致城市地下水位明显上升 D.主要是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水
千湖沙漠位于巴西大西洋沿岸(见图4)巴纳伊巴河和普拉圭卡斯河入海口附近,沙丘从海岸边一直向内延伸50千米,但这里年降水量丰富,是世界上最湿润的沙漠。洁白的新月形沙丘链镶嵌着上千个晶莹剔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的湖泊,形成水沙共存的独特景观(见图5),该地因为这独特的景观成为巴西著名的国家公园。据此完成9~11题。
9.千湖沙漠形成的沙源和动力是
A.风力侵蚀物和风力搬运堆积 B.海水堆积物和风力侵蚀堆积
C.河流侵蚀物和海水搬运堆积 D.河流沉积物和风力搬运堆积
10.千湖沙漠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是
A.年降水丰富,冬冷夏热 B.全年高温多雨
C.全年高温,有干湿两季 D.终年降水稀少
11.每年观赏千湖沙漠水沙共存景观的最佳时间是
A.1—2月 B.7—8月 C.3—4月 D.10—11月
青藏高原地处中国西南,包括西藏、青海全部以及四川、甘肃、云南和新疆部分地区。区域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耕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宽阔的山地河谷中。图6示意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间内的耕地分布。据此完成12~13题。
12.青藏高原耕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南部温暖湿润地区
B.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C.年平均温度大于 10℃的地区
D.东部、南部半湿润地区
13.年均温为P的地区耕地分布较少的原因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森林茂密
B.河网密布,地形破碎
C.山高谷深,坡度很陡
D.土壤贫瘠,不利耕作
河流阶地是指因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一种地形。河流阶地序列直接记录了河流下切幅度的变化,阶地的形成是地壳上升和气候变化积极响应的结果。图7是贵州省清水江三个测量点的河流阶地剖面和位置示意图(T1和T2表示阶地级数)。据此完成14~16题。
14.三个阶地测量点,按照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位置排序依次是
A. a—b—c B. b—a—c
C. c—a—b D. c—b—a
15.地壳上升幅度最大的地方是
A. b地 B. c地
C. b和c之间 D. a地
16.c地的两级阶地中,T1处建有村庄和道路的有利条件是
①海拔较低,距离水源近 ②沉积物很少,利于修路建房
③形成时间早,地面更广阔 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苔麸(中文译名埃塞俄比亚画眉草)是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带的禾本科作物,主要生长在海拔1500~3000 m的高原地区,耐干旱和瘠薄,适应性强。一般在7—8月播种,10—12月收获,大部分地区一年一熟。苔麸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秸秆也是优良的动物饲草。
苔麸是埃塞俄比亚(见图8)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重要食物来源,当地人几乎每一餐都离不开苔麸做成的英吉拉(大饼)。目前,埃塞俄比亚苔麸生产仍然延续传统农耕模式,生产效率低,尽管产量很低,但种植面积仍呈有增无减的态势。
中国研发的苔麸施肥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清选机处于领先水平,有关部门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在探索苔麸种源引进培育方式,丰富我国粮食及饲料品类。
(1)结合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埃塞俄比亚苔麸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2)解释尽管埃塞俄比亚苔麸产量很低,但依然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的原因。(4分)
(3)说明中国帮助埃塞俄比亚提高苔麸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利条件。(6分)
(4)为丰富粮食及饲料品类,我国也在研究苔麸种源引进培育,开展规模种植的可能性。推测我国适宜规模种植苔麸的地区。(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昆明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锋面徘徊于昆明和贵阳之间,易形成连阴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的锋向(见图9)以南北型、西北—东南型为主,东西型很少,1月是准静止锋影响最频繁的月份,其次是2月和12月。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贵州地区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其位置的来回摆动、强度的不断变化,对中国西南部天气影响极大。图10示意昆明准静止锋剖面。
(1)选择其中一种锋向的昆明准静止锋,指出其对贵州天气的影响。(4分)
(2)指出贵阳冬季雨雾天气较多的原因,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3)与昆明相比,贵阳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日较差小,请解释其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著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篁岭(见图11),位于江西省婺源县的东北部。篁岭村处在一个小盆地内,四周被大山包围,地质类型十分复杂,村民把有限的平坦土地都用来种植农作物。当地人因地制宜,就形成了将农产品放在晒區内,摆在房前屋后晒架上进行晾晒的独特习俗(见图12)。晒秋并非秋季的专属,每个季节都有应季的农产品可晒。篁岭村全村房屋呈扇形错落排布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见图13),晒架与屋顶的高低对比,再加上错落有致的房屋,使篁岭晾晒更具层次感和美感。“篁岭晒秋”农俗景观被文化部授予“最美中国符号”,篁岭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自古以来,篁岭就有在四周山地种植竹子的传统。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是固土保水的重要植物,对篁岭免受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起到重要作用。竹子还是编制晒匾的重要原材料。
(1)分析“篁岭晒秋”地域文化现象形成的地理因素。(6分)
(2)说明竹子对“篁岭晒秋”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作用。(6分)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篁岭晒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