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促织
蒲松龄
了解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71岁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饱尝世情,对清初政治黑暗有所认识,但思想比较复杂、矛盾。其身世地位规定了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俗文学之间。
聊斋志异 小说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以作者书房名称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据说他曾在书房外摆摊招待路人以搜集民间故事。“志”即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它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了解背景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用尽一生心血而成。《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促织》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生字词
文章分层
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
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龄敌领”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
夸张: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小促织的神奇本领。
对比(欲扬先抑):“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小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突出其虽小,却善斗。
侧面衬托:写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衬托。
小说写小促织的才能和善斗,采用了什么手法?
小说批评的矛头是统治阶级,为什么作者给《促织》安排一个看似喜剧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虚幻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成子以自身性命化身小虫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小虫。
作者以乐写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美好祝愿;另一方面,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压迫。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岂不荒唐可笑。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从这方面说,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其他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哪几个观点?
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寄讽谏之旨。
成名的一贫一富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人乃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于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蟋蟀,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为可悲。这种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悲剧。
如何看待“人变蟋蟀”这件事情?
试分析作品是如何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课堂笔记
第一段 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 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 再捕促织(应神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 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 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 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 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 作者假托异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表议论
原文、译文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