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3 第1课时 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课件(共45张PPT)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第1课时 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课件(共45张PPT)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7-05 17:54:46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人教A 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1课时 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运算
学习目标
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使用
Venn图或数轴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自主阅读·新知预习
文字语 言
一般地,由 所有 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
A与B的 并集,记作AUB (读作“ A并B ”)
符号语 言
A JB=
图形语 言
性质
AUB=BUA,AUA=A,AUo=A,AUB=A BSA,ASAUB.
知识点1 并集
[巧梳理]
{x|x∈A,或x∈B}
[微体验]
1. 设集合A={x|1≤x≤3},B={x|2
A.{x|2
C.{x|1≤x<4} D.{x|1
解析:C AUB={x|1≤x≤3}U{x|2
文字
语言 一般地, 由 所有 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 集合A与B的 交集 ,记作 A∩B (读作“ 交B ”)
符号语言 A∩B= A, B}
图形语言 AC
④ B
性质 A∩B=B∩A,A∩A=A,A∩0=0,A∩B=A ASB,A∩BEAUB, A∩BCA,A∩BSB.
知识点2 交集
[巧梳理]
[微点拨]
(1)A∩B仍是一个集合;(2)文字语言中“所有”的含义: A∩B中任一元素都是A与B 的
公共元素,A与B的公共元素都属于A∩B;(3) 如果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不能说两个集 合没有交集,而是A∩B=0
[微体验]
2.设集合A={1,3,5,7},B={x|2≤x≤5}, 则ANB=(B)
A.{1,3} B.{3,5}
C.{5,7} D.{1,7}
解析:B 因为A={1,3,5,7},B={x|2≤x≤5}, 所 以A∩B={3,5}.
由图知MNN={x|-1
答案:{x|-1
3. 已知集合M={x—1
解析: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如图所示,
,MU N=
合作探究·深化提能
学习任务一并集的运算
[例1](链接教材P 0例1、例2)(1)已知集合 则
AUB=(C)
A.{1} B.{-1,1,3}
C.{-3,—1,1} D.{-3,—1,1,3}
(2)已知集合M={x|-3
5}, 则MUN=(A )
A.{x|x<-5 或x>-3}
B.{x|-5
C.{x|-3
D.{x|x<-3 或x>5}
解析:(1)A={-3,1},B={-1,1},
则AUB={-3,-1,1}, 故选C.
(2)在数轴上表示集合M,N, 可知MUN={x|x<-5 或x>-3}. 故选A.
方法技巧
求集合并集的两种基本方法
(1)定义法:若集合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直接利用并集的定义求解;
(2)数形结合法:若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由实数组成的数集,则可以借助数轴分析
求解.
[跟踪训练]
1.(多选)满足{1,3}UA={1,3,5} 的集合A可能是(AB)
A.{5} B.{1,5}
C.{3} D.{1,3}
解析: AB 由{1,3}UA={1,3,5} 知,AS{1,3,5}, 且A中至少有1个元素5.
学习任务二交集的运算
[例2](链接教材P 1例3)(1)设集合A={x|-1≤x≤2},B={x|O≤x≤4}, 则ANB等于
(A)
A.{x|O≤x≤2} B.{x|1≤x≤2}
C.{x|O≤x≤4} D.{x|1≤x≤4}
(2)已知集合A={x|x=3n+2,n∈N},B={6,8,10,12,14},
的个数为(D)
A.5 B.4
C.3 D.2
则集合ANB中元素
则由交集的定义得,A∩B={x|O≤x≤2}.
(2)集合A中元素满足x=3n+2,n∈N, 即被3除余2,而集合B中满足这一要求的元素
只有8和14.故选D.
解析:(1)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 如图.
方法技巧
求两集合交集的方法
(1)对于元素个数有限的集合,逐个挑出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即可;
(2)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 一般借助数轴求交集,两个集合的交集等于两个集合
在数轴上的相应图形所覆盖的公共范围,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
[跟踪训练]
2.已知集合A={x|2
5}, 则A∩B=(C)
A.{x|2
5}
C.{x|2
5} 解析:C 集合A、B画在数轴上,如图,
由图可知A∩B={x|2
3.(多选)已知集合M={x|-2≤x-1≤2} 和N={x|x=2k-1,k∈N*} 关系的Venn图如图
所示,则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中的元素有(CD)
B.0
D.3
∵M={x|-1≤x≤3},N={x|x=2k-1,k∈N*},∴MNN={1,3},故
A.—1
C.1
解析: CD
选CD.
学习任务三交集、并集性质的应用
[例3]已知集合A={x|x≤-1 或x≥3},B={x|a
范围是(C)
A.3≤a<4 B.—1
C.a≤—1 D.a<—1
解析:C 利用数轴,若AUB=R, 则 a≤-1.
[发散思维]
1.(变条件)把例题中AUB=R, 变 成AUB=A,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当a≥4 时,集合B为空集,满足题意;当a<4时,若要满足AUB=A, 必有a≥3.
综上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3.
2.(变条件)把例题中集合B变为B={xa
数a的取值范围.
解:当a≥2 时,集合B为空集,满足题意;当a<2时,则有a≥-1 且4-a<3, 故有
1
1.
■方法技巧
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的一般步骤
(1)若集合能一一列举,则用观察法得到不同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与不等式有关
的集合,利用数轴得到不同集合间的关系.
(2)将集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是否有解或解集的取值范围.
(3)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从而确定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
随堂检测·内化素养
1.若集合A={x|0
A.{x|0
C.{x|0
∴A∩B={x|0
2.满足{2,4}UA={2,4,6} 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是(D)
A.1 B.2
C.3 D.4
解析:D 由{2,4}UA={2,4,6}, 知AE{2,4,6} 且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为6,
它们分别是{6},{2,6},{4,6},{2,4,6}.
3.若集合A,B,C 满足A∩B=A,BUC=C, 则 A与C一定满足( c )
A.A C B.C A
C.ACC D.CCA
解析:C A∩B=A ASB,BUC=C BSC,所 以ASC.
4 . 已知A={x|2
(1)若A∩B={x|3
(2)若AUB={x|2
答案:(1)3(2){a|2≤a<4}
课时作业·分层自检
基础巩固练
1. 已知集合M={0,1,3},N={x|x=3a,a∈M}, 则MUN等于( D )
A.{0} B.{0,3}
C.{1,3,9} D.{0,1,3,9}
解析:D 易知N={0,3,9}, 故MUN={0,1,3,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设集合A={x|-2≤x≤3},B={x|-1≤x≤4}, 则A∩B等于(A)
A.{x|-1≤x≤3} B.{x|-1≤x≤4}
C.{x|3≤x≤4} D.{x|-2≤x≤4}
解析:A 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 如图所示.
则由交集的定义,知A∩B={x|-1≤x≤3}.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设集合A={1,2,6},B={2,4},C={x-1≤x≤5}, 则(AUB)NC等于(B)
A.{2} B.{1,2,4}
C.{1,2,4,6} D.{x∈R|-1≤x≤5}
解析:B (AUB)NC={1,2,4,6}∩C={1,2,4}.
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已知集合M={-1,1}, 则满足MUN={-1,1,2} 的集合N的个数是(D)
A.1 B.2
C.3 D.4
解析:D 依题意,得满足MUN={-1,1,2} 的集合N有{2},{-1,2},{1,
2},{- 1,1,2},共4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多选)已知集合A={x|x =x}, 集合B中有两个元素,且满足AUB={0,1,2},
则集合B可以是(BD)
A.{0,1} B.{0,2}
C.{0,3} D.{1,2}
解析: BD 由题意知,集合A={0,1}, 因为B中有两个元素,且AUB={0,1,
2},所以B 可以为{0,2},{1,2}.故选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AD 因为A={1,3,√m},B={1,m}, 所以m≠1,m≠9. 因为AUB=A, 所以BSA, 所以m=3 或m=√m, 即m=3或m=0或m=1(舍去),所以m=0或m=3, 故选AD.
6.(多选)已知集合A={1,3,√m},B={1,m}, 若AUB=A,则m的值可以等于(A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0
C.3
B.1
D.3
解析:因为 ,B={x∈Z|x≤2}, 所 以
所以A∩B={0,1,2}.
答案:{0,1,2}
7. 已知集合 ,B={x∈Zx≤2}, 则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因为A∩B={2}, 所 以 2a=2, 即 a=1. 所以b=2, 所 以A={3,2},B={1,
2},所以AUB={1,2,3}.
答案:{1,2,3}
8. 已知集合A={3,2a},B={a,b}. 若A∩B={2}, 则AU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已知集合A={x|x≥3},B={x|1≤x≤7},C={x|x≥a-1}.
(1)求A∩B,AUB;
(2)若CUA=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1)因为A={x|x≥3},B={x|1≤x≤7}, 所 以A∩B={x| ≤x≤7},AUB=
{x|x≥1}.
(2)因为CUA=A,A={x|x≥3},C={x|x≥a-1},
所以CEA, 所以a-1≥3, 即a≥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应用练
10.已知集合A={1,2},B={xmx—1=0}, 若 ANB=B, 则符合条件的实数 m 的
解析:C 当m=0
1i 即m=1 或
要使A∩B=B, 则
时 ,B=0,A∩B=B; 当m≠0 时,
值组成的集合为(C)
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A.{m|-3≤m≤4} B.{m|-3
C.{m|2
解析:ACD 因为AUB=A, 所 以BSA.① 若B 不为空集,则m+1<2m-1, 解得m>2.
因为A={x|-2≤x≤7},B={x|m+1
3≤m≤4.此时2
实数m满足m≤4 即可.故选ACD.
11.(多选)已知集合A={x|-2≤x≤7},B={xm+1
数m 的取值范围可以是(ACD)
则使AUB=A 的实
1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13 14
12.已知集合A={x|x —px-2=0},B={x|x +qx+r=0}, 且AUB={-2,1,5},
A∩B={-2}, 则p+q+r 等于(C)
A.12 B.6
C.—14 D.—12
解析: C 因为A∩B={-2},
所以-2∈A且 - 2∈B, 将x=-2 代入x -px-2=0,
得p=-1,
所以A={1,-2},
因为AUB={-2,1,5},A∩B={-2},
所以B={-2,5},
所以q=-[(-2)+5]=-3,r=(-2)×5=-10,
所以p+q+r=-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设集合M={x|-4
取值范围为
解析:由MNN=N, 得 NSM,
故当N=0, 即 t+2≥2t—1,t≤3 时 ,M∩N=N 成立;
当N≠ 时,由图 无解.
综上可知,所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为{1|t≤3}.
答案:{t|t≤3}
t+2 2t-l 3 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探索创新练
14. 设集合A={2,—1,x —x+1},B={2y,-4,x+4},C={-1,7}
C, 求实数x,y 的值及AUB.
解:由A={2,-1,x -x+1},B={2y,-4,x+4},C={-1,7}
得
7∈A,7∈B 且 - 1∈B,
所以在集合A中x -x+1=7,
解得x=-2 或x=3.
当x=-2 时,在集合B中 ,x+4=2,
又2∈A, 故2∈(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且A∩B=
且A∩B=C,
但24C, 故 x=—2 不符合题意,舍去.
当x=3 时,在集合B 中 ,x +4=7,
所以2y=—1, 解 得 符合题意,
所 以A={2,—1,7},B={-1,-4,7},
所 以AUB={2,—1,7,-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2 基本不等式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三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一)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4.1 指数
4.2 指数函数
4.3 对数
4.4 对数函数
4.5 函数的应用(二)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1 任意角和弧度制
5.2 三角函数的概念
5.3 诱导公式
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5.5 三角恒等变换
5.6 函数 y=Asin( ωx + φ)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