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 《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 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 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 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 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
封建思想:
·1.四权:政权、族权、夫权、神权;
·2.三纲五常
三 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3.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 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4.贞节:“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5.祭祀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 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 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 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
(毛泽东)
相关习俗:
·“祝福”: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 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 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 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 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祭灶”:“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 “灶君司命”(司命:主持掌管命运、权力很 大),“灶王爷”在小年晚上升天去向玉皇大 帝“汇报”吉凶,民众要用纸马和饴糖“送灶” 除 夕 又 迎 灶 神 回 归 , 叫 “ 迎 灶 ” 。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序幕)
开端
发展
故事情节: 高潮
结局
(尾声)
小 说 :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具体 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素小
说
要
1.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
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采用这
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 感 受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倒 叙
·1.设置悬念,有一定的吸引力;
·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 连在一起, 一喜一悲,形成强 烈的反差,使得祥林嫂的死更 显凄惨;更显出鲁镇人的冷漠,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化主题。
3.祥林嫂年谱
年龄
事件
二十六七以前
与打柴的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 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
阿毛两岁。
二十九三十
丈夫患伤寒死去,阿毛三岁。
三十三十一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 祀时只能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捐门槛。
三十一二
捐门槛,冬至祭祀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四十上下
凄然死去。
4.用四字句式,写出祥林嫂 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历程
祝福之夜
凄然死去
逐出鲁家 沦为乞丐
被人劫回 被迫改嫁
外逃帮佣 初到鲁镇
丧夫失子 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 未能赎罪
祥林嫂悲惨遭遇
14
被婆家卖掉
拼死反抗
丈夫死了,儿子被狼
吃了,又到鲁镇做工
被鲁镇歧视(阿毛、额上的疤) 被鲁四老爷鄙视
对地狱的恐惧
参加祭祖被拒绝
沦为乞丐
带着恐惧贫困而死
逃出婆家在鲁镇做工 满足,有笑影白胖了
再婚:没婆婆,丈夫 有力气,
有自己的房子,生了 儿子,
胖了
捐门槛赎罪
神气很舒畅,眼光 分外有神
祥林嫂悲剧的一生
苦难与不幸
快乐与幸福
祥林嫂: 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女人
1.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守 寡 )
2.“她是特地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因为
开春事务忙。” ( 短暂的幸福结束了)
3.卫老婆子说“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
装进花轿里抬去了” (被迫再嫁)
4.“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 兽在山填里没有食吃,回道村里来;我不知 道春天也会有。”(阿毛死了
5.祝福快到了,祥林嫂死了。(凄然死去)
祥林嫂: 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凄然死去。
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
这一人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按描写内容: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 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按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按描写的技巧:衬托、烘托、渲染、悬念、 白描、独白、伏笔、照应等。
·白描: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 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 点化,显得朴实而自然。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 饰物
精神 状态
第一次 青黄 红 顺着眼 白、乌 蓝、白
较好
第二次 青黄 无血色 顺着眼 有泪痕 同上
不精神
第三次 黄黑 瘦削 不堪 渐或一轮 消尽悲哀 竹篮 破碗 竹竿
麻木
1.肖像描写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
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 出他的眼睛。
— 鲁迅
初到鲁镇—顺着眼
再到鲁镇一— 泪痕
讲阿毛故事一直着眼
捐门槛——分外有神
不让祝福一失神、窈陷
眼角带着
顺着眼,
安分
受打击,内心痛苦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行乞—— 眼珠间或 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一忽然发光
◆双瞳仁剪秋水。
◆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一双虎目私寒星,两条剑眉如刷漆。
◆那两汪清水似的凤眼,虽然总是淡淡的看人,却 有说不出的明澈。
◆在她浓黑的眉毛下,眼神如柔美的月光一样欢乐, 又略见清烟一般的惆怅...
◆眼睛在眉毛下面炯炯发光,正像荆棘丛中的一堆 火。
◆她这俨如天鹅般的眼眸,偶一流盼,如此甜美; 柔丝般的、弓样的眉睫,荫掩着盈盈的双瞳.....
肖像描写:
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几次眼神的描写, 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 了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小说用白描手法,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 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2.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 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对四婶讲阿毛一
对大家讲阿毛一
与柳妈的对话—
有 一 定的反 抗精神
·为了生存
·为了名节
·为了赎罪
·置疑魂灵
3.行动描写
逃 撞
问
4.描写空碗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 的; 一手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 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 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当时是
66
祝福”之夜,也显示出鲁镇人的冷漠。
人物形象——祥林嫂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2.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 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 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 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善良的祥林嫂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旧中国人民的命运:
(1)想做奴隶而不得(2)暂时做稳了奴隶
— — 鲁 迅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
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
的刽子手
鲁 四 老 爷
三个细节写书房:
鲁四书房壁上的朱拓“寿”
字 暗示出其思想的极端守旧。
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无情地讽刺了鲁四冷酷自私,道貌岸然的 丑恶嘴脸。
三本书(《康熙字典》、 《近思录集注》、 《四书衬》)
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捍卫封建道统。
鲁四的三次皱眉: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虽 然收留了祥林嫂,但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第二次皱眉是在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的来路 不正(从婆家逃出来的)之后,表明他对祥 林嫂出逃行为的不满、厌恶。
第三次皱眉是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时候,鲁四 老爷认为祥林嫂丧夫丧子,伤风败俗,不干 不净,绝不能沾手祭祖。
人物形象 ——鲁四老爷
1.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 代表人物。
2.政治上迁腐、保守,思想 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 冷酷。
3.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 一 个重要人物
7H
研读:人物形象——柳妈
个
1.鲁四老爷:
第一次见面:皱眉
原因:寡妇(标志:白头绳)
第二次见面:“败坏风俗……祖宗是不吃的” 死后:谬种
可取之处:照付工钱 并不凶残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 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2 . 祥林嫂的婆婆:
1.“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 厉的婆婆。”
2.“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 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3.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 能干, 寒暄之后,就赔罪, ……。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 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及侩子手。她绑架了祥林嫂并将其 当商品一样贩卖到山填里去,可见祥林嫂的婆婆对祥 林嫂是万般苛刻、欺压和虐待的。
3.柳 妈 :
1.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2.祥林嫂,你是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 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
倒落了件大罪名。
柳妈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下的产物,因此即便是一个
“善女人”也可赤裸裸的建议祥林嫂撞死, 一了百了, 其将封建社会的种种礼教放于生命之上。因此,不得 不承认,柳妈这样的一个封建社会礼教的代言人,她 促使祥林嫂走上向了绝望和死亡。
敛起笑容,陪出眼泪(同情,可怜)
讲阿毛的故事: 特意寻来,满足地去了(找谈资)
再不见一点泪的痕迹
催她走 (烦厌和唾弃)
逗小孩: 似笑非笑地问
闻祥林嫂死的短工:简洁地说、始终没有抬头、淡 然的回答
4.其他人: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
5.我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 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思想分子,虽 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 林嫂悲剧命运的人。“我”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 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之上。另一方 面,小说写出了“我”无力挽救祥林嫂的困境,深 刻的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的整个 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 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淮是凶手
支持她婆家 把她抢回,
自私伪善,
冷酷无情,
自觉维护封 建制度和封 建礼教。
L ■■ 1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 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
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
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
■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 孔孟之道
“寿”字和“事理通 达心气和平”的对 联
鲁四老爷
L ■- ■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大骂新党
1 ■
水
■■ ■■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 代表人物。政治上迁腐、保守, 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 冷酷。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 一 个重要人物。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
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 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 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 适得其反。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 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封建礼 教和封建 迷信思想
的毒害
柳 妈
受压迫的
劳动妇女
柳妈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 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 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 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 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
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 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 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 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 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
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
漠不关心。
被封建
思想支
配,不
觉悟。
群众之
间隔膜、
冷漠。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
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 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 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主题
·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 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揭示了旧中 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 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地 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 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封建伦理思想
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旧文化观念
●( 2)解救办法:
摧毁旧制度
否定旧文化
· (1)祥林嫂之死的根源:
封建伦理制度
祥林嫂悲剧形成的主观原因:
①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 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 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 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 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 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 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 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 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②迷信思想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 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
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
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 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 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 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 “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讨论: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的对象是什么 如果是封建思想 和封建礼教,她一点反抗性都没有。祥林嫂 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 争。再嫁后心理一直有很强的罪恶感。鲁家 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
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 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 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 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如果要 说反抗,她反抗的只是自身的命运而已。
归纳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
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 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 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 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 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 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研读:“我”
·“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 “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
·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 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 清楚,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 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 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从而 取得良好的效果。
研读:“我”
这个“我”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让“我”来叙述这个故
事
1、思想进步。
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
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
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 出面对鲁镇浓重的封建思想,“我”感到无能为力 ,甚 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 去负疚感,充分显示了知识分子精神道德上的不足,小 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 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 唐态度。
作者借此机会,通过对这个知识分子审视和批判,使 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 自弃,要振作起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 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添
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 我” 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
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研读:“我”
事
这 个“ 我”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让“我”来叙述这个故
·在文章中,作者有没有变化视角
· “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
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 劳的人。 ”( P17)
·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 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 条件。所以,作者转换了视角。
·从犯罪学的意义上来说,大家都不是凶手;然而, 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又都是凶手。封建思想的禁 锢下,人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毒害,往往成为 冷漠、残忍的看客和无意识的凶手,鲁迅曾将他 们命名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此间,
祥林嫂也将封建思想奉为圭臬,造成了自身的悲 剧。但可以说,封建礼教和愚昧、冷酷、自私的 社会环境、社会氛围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 因 。
谁是侩子手:
环境
抓
嘲笑
不承认
“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
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人物与环境(人)的相互作用
人物
逃
撞
捐
问
本文描绘的地点是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是中国农 村的 一个缩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人
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
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使妇 女在死亡线上遭受残酷的精神折磨。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 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 教的吃人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境
研读: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 在小说中起什 么作 用
2、 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祝 福 : 揭 示 祥 林 披 悲 剧 的 社 会 根
源 。 追 剧 性 。
祝 福 2 : 推 动 情 节 发 展 , 增 强 人 物
形 象 的 真 实 性 和 感 染 力 ;
祝 福 3 : 首 尾 唿 应 , 结 构 完 善
形 成 对 比 , 深 化 主 题
以“祝福”为题: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
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 关 ;
样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
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 小说的主题。
总结:
●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
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
而惨在礼教吃掉了祥林嫂。
总结:主题
· 《祝福》通过祥林波一生的悲惨遭遇,反 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 反封建的必要性。
·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
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
这篇小说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 作
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