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 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 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 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 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干 重浪,最是风流_ 袁隆平
11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shū
喜看稻菽干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和袁隆平的相关事迹。
2.学习袁隆平身上的科学精神、探索勇气、心 怀天下等品质。
3.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体会本文通过典
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技 巧。
世界上36个国家和 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 恶劣等原因,面临严 重粮食短缺。在发展 中国家,有1/5的人无 法获得足够的粮食,
全世界每年有600万 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 夭折。
——联合国粮农组织
相关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 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有过一个“预 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 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 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 解决”。其含意,就是中国的吃饭问题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也解决不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古到今,吃 饭问题的确都是中国人的大问题。中国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次大饥荒,新中 国年成立后也出现过饿死人的大饥荒。
相关背景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我的毕 生追求。” ——袁隆平
约1000公斤/亩
约400公斤/亩
相关背景
600
当代神农氏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 (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 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 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 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 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 命”。
相关背景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
◆1930年农历七月出生于北平;
◆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同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 农校任教,在长达1 9 年的教学 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 一面 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 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
路。
·袁老一生硕果累累。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 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 责 ,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 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 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 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 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 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 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共和国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最
高荣誉勋章。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
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 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 如意、兰花等元素,象征勋章获得者为 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礼 赞国家最高荣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源自2019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自述
袁隆平的两个梦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
那里的稻穗比高梁还高, 穗粒比花生还大。
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 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 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最常见的类型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 作通讯。
文体知识——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 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 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①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 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 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
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 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 含的新闻价值。 一般来说,选择人物要注意以下标准:
·1.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2.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3.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4.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可以反映一种道理或事实。
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通讯
消息
内容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等.
以记叙为主
时效性 弱
强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 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简单地说,通讯就是“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
通讯与消息相 比
田埂( gěng )稻穗( suì) 掖( yē )着 一范( dōu ) 籼( xiān )稻 粳( jīng )米 淤( yū )泥 分蘖( niè )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 园 三 十 二 年 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标题中的“喜”有着怎样的丰富意蕴
标题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
整体把握
①既指袁隆平在艰辛付出后看到水稻产量提升、解决了中国人吃 饭问题时的喜悦心情;
②又包含了作者对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和突出贡献的崇敬之情。
喜看稻菽干重浪
喜看大片庄稼在风中摇曳生姿, 宛若干重波浪。
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
细读文本
■筛选归纳信息
◆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 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了作 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 哪些方面的品质
年份 事件 精神品质
2001年春 第二天 节 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科研,朴实淡泊
1961年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 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认真严谨 注重实践,坚持不懈
1964年 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破除迷信,坚定自我
1992年 写信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 来 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 的战略思想。 立志高远,客观公正
1997年
提出超级水稻选育的指标、 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 奋斗不止,不断创新 积极进取,为国为民
■1、于典型事件中塑造
人物
◆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 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 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塑造人物技巧
细读文本
■品读细节描写
◆ 课文有哪些生动的细 节
◆ 这些细节表现了袁隆平 哪些方面的品质
“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 过 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 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赏析】通过一系列细微的动作,详尽地刻画出了袁隆平 这位农业科学家、 “泥腿子院士”深入实践的独特形象,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其工作认真严谨、注重实践的伟大形象
【赏析】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形容词和精确的动词,精准地 表现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的激动和喜悦的心 情 ,尤 其“抚摸”这一细节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 将稻株视若珍宝的情态,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袁隆平对工作 的由衷热爱及其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
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范形态特异、鹤 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 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 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
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范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 的稻种。”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赏析】从“足有十余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精 确的数字以及“用布条扎上记号”“精心地照顾”等细节中 ,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工作的的细心严谨。
■2 、于细节刻画中塑造人物
◆细节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使人物形象更丰 满、生动,有助增强通讯的可读性和新闻的 可信性。
塑造人物技巧
严谨认真,勇于实践
创新执着,不迷权威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有理想,不息奋斗 热爱、献身科研事业
于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中刻画人物:
袁隆平
细读文本
■探究结构特色
◆ 文章用四个小标题将与 人物相关的典型事例串 联起来,每个部分侧重 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
◆ 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 处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工作态度)
②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学术品质)
③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道德操守)
④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理想志向)
好 处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 结构工整;观点鲜明,形式灵动。
层次结构
组织材料技巧
◆3、使用小标题,观点鲜明,事迹 醒 目 。四个小标题,从不同方面展示了 袁隆平事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
1、 围绕主题 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事迹 醒目,结构清晰。
3、细节描写使 人物栩栩如生。
4、 刻画人物高 尚的精神品质。
写法小结: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
点
拓展思考
山外青山楼外楼,
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
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隆平院士书房里的一首自题小 诗。袁老虽然离开了,但他永不止步的 探索精神留了下来,他在杂交水稻研究 中的探索勇气和科学精神永远能给我们 以启发,他心怀祖国人民的品质永远值 得我们学习。
课后活动
风吹稻香,精神永存。袁隆平院士逝世,社会各界深切怀念和无
限追思,请你结合本篇通讯报道,为袁老撰写一句纪念语。
我看到有个超人他走了,
他戴着草帽,
弯着个腰……
他还朝我笑,问我吃饱了吗
OQueenie_
三餐四季里, 有您具体
而真切的存在!
◎天天养吞吐吐
以后,每一缕
升向天空的炊烟,
都是来自人间的思念…
@夏日里河
@-Taeyeon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