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学者旨在强调( )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 )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
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
4.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6.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环境的变化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8.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诵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范围上的完整性
C.内容上的丰富性 D.影响上的广泛性
9.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10.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属于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B.具有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功能
C.见证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D.展示了英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11.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
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12.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一原则( )
A.真实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
C.突出性原则D.完整性原则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学者旨在强调( )
A.现代与传统的平衡 B.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传统文化进退失据 D.现代化的弊端凸显
[解析] 根据材料“最终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可知,作者强调现代的大资本、高科技要回归到传统的文化、历史、信仰中去,即强调了现代和传统的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提到“回到根本”,强调的是回归传统的重要性,并非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资本、高科技要回到根本,无法反映出传统文化进退失据,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现代化弊端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解析] 二战后,埃及等新兴国家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同时使用英语或法语,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重视发扬儒家文化,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说明二战后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B项正确;“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C项错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3.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 )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
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有助于增强公民城邦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D项正确;“重视建筑的实用性”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
4.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 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平,说明该战役的地点跟北平有关,平津战役主要发生在北平和天津,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淮海战役围绕徐州地区,渡江战役是渡过长江攻占南京,都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
5.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解析] 题干说明了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500年印刷厂数量的变化,联系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可知,德国印刷厂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新变革的信息,排除B项;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排除C项。
6.晚清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教会学校被视为异端,就算校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但应者依然寥寥;民国初期,尽管教会学校收费比普通学校高昂多倍,但“前来就学者日盛”。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提倡新式教育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环境的变化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人对外国教会学校从抵制到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变化,D项正确;政府提倡新式教育不是国人热切进入外国学校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教会学校受欢迎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是国人接受教会学校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
7.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C.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 D.限制了君主的集权
[解析] 根据“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可知,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排除B项;材料表明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但无法体现是社会是非公道的判定机构,排除C项;太学可以舆论监督政治、官员,但与限制君主的集权无关,排除D项。
8.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诵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这突出了文化遗产( )
A.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范围上的完整性
C.内容上的丰富性 D.影响上的广泛性
[解析] 依据材料“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以及世代歌咏、吟诵文化的同为一体……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可知这体现了泰山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遗产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而不是范围上的完整性;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文化遗产内容上的丰富性;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文化遗产的影响。
9.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 )
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解析:近代华侨踊跃捐资助学,使学校收费降低,优质师资聚集,偏僻的松口镇初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说明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D项正确;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项错误;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0.阿什莫林博物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馆。其中东方收藏品有陶瓷、纺织品、雕塑、金属制品、油画、版画和其他的装饰艺术品,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这说明,阿什莫林博物馆( )
A.属于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B.具有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功能
C.见证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D.展示了英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集合了五千年的文化和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家博物馆保存了很多古代艺术品,传承和保护了文化,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无法说明这些艺术品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证明这些艺术品来自殖民扩张,排除C项;材料中的艺术品不都是英国本土的,且没有表述英国的收藏品,排除D项。
11.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基再现“龙吐水”景观。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故宫的建筑( )
A.布局严谨,井然有序B.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C.凸显皇权,树立权威D.主次性与对称性巧妙融合
解析:据材料“北京暴雨”“龙吐水”景观,可得出故宫几个大殿的台基有排水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具备“龙吐水”的观赏的艺术功能,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布局,故排除A项;材料借故宫建筑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没有涉及皇权威信,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宫的布局,不能体现主次性与对称性,故排除D项。
12.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一原则( )
A.真实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
C.突出性原则D.完整性原则
解析: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指的是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的原貌。当地政府在古建筑群已经损坏的前提下再进行全面翻修和扩建,这主要破坏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的原则,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