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时强化(含答案)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时强化(含答案) -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4 08: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亚洲民族团结》,该漫画意在体现(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丰硕成果
B.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C.社会主义阵营密切合作反殖反霸
D.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
2.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3.下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4.1955年,新中国电影对国际电影节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是主动参加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英国爱丁堡电影节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等,部分影片还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B.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发展 D.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已被打破
5.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把每年的5月1日规定为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而且还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除了各界群众参加的庆祝游行,还有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并燃放各种精美的焰火。其主要目的是(   )
A.用文艺活动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
B.树立工人阶级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
C.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D.探索利用节日发展经济的全新形式
6.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指出,体育事业“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这些规定和主张,表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   )
A.强调一切由政府主导 B.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 D.促进了体育的全面发展
7.《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B.国家政体的变化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的变革
8.1952年,我国城镇职工人数约为1 580万;到1957年底,这一数字提高到2 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开始启动 B.城镇出生率猛增
C.工业化进展显著 D.工人福利大完善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1.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 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12.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
A.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C.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一册(第539—540页)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 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1)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创作于1951年的漫画《亚洲民族团结》,该漫画意在体现(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丰硕成果
B.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C.社会主义阵营密切合作反殖反霸
D.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立场
[解析] 材料图片中中国人民和亚洲各民族握手团结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亚洲有很多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助于亚洲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也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D项正确;1953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1年西方国家封锁孤立新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并未根本改善,排除B项;亚洲国家不等于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项。
2.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解析] 据材料“‘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可知有利于学习和利用各种技术为建设服务,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选 D项;材料主要涉及技术而不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主要强调技术区别于政治而不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排除D项。
3.下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解析] 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中老人的选民证等信息,指向1954年第一次普选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故创作背景是人大制度的建立,B项正确;农业合作化开始是在1953年,排除A项;C项与题无关,排除;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排除D项。
4.1955年,新中国电影对国际电影节的参与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是主动参加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英国爱丁堡电影节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等,部分影片还获得了很好的奖项。这从侧面反映出(   )
A.中苏关系出现严重恶化 B.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双百”方针促进电影发展 D.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已被打破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新中国电影参加国际影展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及进步阵营,而是主动参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电影节,这说明当时的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的影响,B项正确;一般认为,中苏关系裂痕出现在1958年,恶化始于1959年,A项排除;“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C、D两项排除。
5.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把每年的5月1日规定为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而且还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除了各界群众参加的庆祝游行,还有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并燃放各种精美的焰火。其主要目的是(   )
A.用文艺活动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
B.树立工人阶级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
C.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D.探索利用节日发展经济的全新形式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积极肯定并努力宣传劳动的价值,设立五一劳动节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故C项正确;设置五一劳动节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价值观念,而非丰富精神生活,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已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利用节日发展经济,排除D项。
6.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指出,体育事业“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这些规定和主张,表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   )
A.强调一切由政府主导 B.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 D.促进了体育的全面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把人民的健康状况和国防发展同体育事业相联系,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以提高国民的健康和群众的身体素质为目标的体现,故答案为B项;国民体育是指调动大众参与的群众体育,并不强调一切由政府主导,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表述“全面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7.《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七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B.国家政体的变化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析] 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正确;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排除A项;第二次转变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1952年,我国城镇职工人数约为1 580万;到1957年底,这一数字提高到2 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开始启动 B.城镇出生率猛增
C.工业化进展显著 D.工人福利大完善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工人数量,大量劳动力涌入城镇,故选C项;城镇人口增多是城市化的表现,A项倒果为因,排除;从1952年城镇到1957年城镇人口增长55.1%,明显不是出生率猛增导致的,排除B项;工人福利的完善并不能成为城镇人口猛增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据材料“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D项。
10.“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从材料“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可知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D项符合题意。
11.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等11国签订了总值达22 400万美元的贸易协议,与日本工商界代表签订了总值达600万英镑的贸易协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B.摆脱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C.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 D.调整了外交的基本原则
【解析】1952年4月,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直接与英国、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签订贸易协议,表明当时我国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故A项正确;此时美国对中国依然奉行敌视、封锁和包围政策,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依然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12.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
A.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C.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解析】题干表明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中国共产党,还来自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A项正确;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各党派,也来自人民团体,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不只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和“阶级斗争”,故C、D两项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一册(第539—540页)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 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1)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1)这份电报属于文献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是可信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有较高史料研究价值。
(2)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建议分别从朝鲜、美国、中国三个角度赋分)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