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校级联考
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
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2.苏格拉底认为,追寻智慧的首要前提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求知心和一股执着的求知欲。要排除一切有碍于追求智慧的事物,勇敢地向智慧挺进。因为,只有智慧才是终极幸福的基础和永恒的保障。这一观点( )
A.凸显了美德的本性是知识 B.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
C.旨在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 D.呈现出主观主义色彩
3.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4.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人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独立发展
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D.区域文化的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
5.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6.我国一些学者发现,印第安的医学、历法、习俗等与古代中国十分相似,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国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在加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古文字。对此合理的推论可能是()
A.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 B.中华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
C.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同质性 D.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7.1865年,美国太平洋公司开始招募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数万名华工以不畏艰险的奋发精神,不分昼夜苦战在最艰险的地方,最终大约有一万人为此献出生命,美国记者把他们誉为“美国的真正开路先锋”。这反映出华工()
A.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人人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D.为美国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下图中叙利亚3岁难民艾兰·科迪溺毙趴在沙滩上的照片传遍了全球,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揪心画面”,也触动了各国的艺术家,大家纷纷拿起画笔,画下了心碎瞬间。材料表明( )
A.叙利亚是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国 B.叙利亚危机难民属于战争难民
C.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人权 D.难民困境激发了国际社会关注
9.当前在美国社会颇受关注的移民收紧趋势,其深层的社会原因是自1965年移民法实施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持续地大规模移民后,美国社会面临结构性困境,美国社会多样性快速发育,政府及社会应对不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这一趋势表明美国( )
A.移民以亚洲和拉丁美洲最多 B.移民政策具有务实性和利己性
C.政府对移民的控制有所放松 D.移民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
10.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键陀螺样式;而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
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
11.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 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
12.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13.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河水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人通过对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的观察,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从埃及历法对季节的命名来看( )
A.埃及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 B.尼罗河给埃及带来了交通的便利
C.埃及拥有世界上最繁荣的农业 D.埃及历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
14.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
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
C.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D.强化诸侯的归从意识
15.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
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些认识( )
A.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B.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C.受到各诸侯国君的推崇D.强调当政者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16.“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17.齐晋鞍之战,晋国将领韩厥俘获齐顷公时,“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执臣子礼甚恭。晋楚鄢陵之战,晋国将领郤至每遇楚共王,必跳下战车,脱盔避让,楚共王则遣使赠弓问候郤至。这类历史记载刻画出春秋时代( )
A.雍容有礼的君子风度 B.轻松散漫的作战态度
C.友好热烈的外交温度 D.稳定有序的礼乐制度
18.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 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 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19.北宋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僧人常以作诗为由主动结交士大夫,悉心维持友谊;如遇士大夫请教佛法,僧人不仅积极回应,还邀请他们参加佛社。许多僧人藉此建立起遍布朝野的人际网络。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儒学地位回升B.僧侣干政严重C. 商品经济发展D.政治结社盛行
20.希罗多德在《历史》开篇中声明:“在这里发表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章中写道:“所有的证据使我得到一个结论:过去的时代,无论在战争方面,或在其他方面,都不是伟大的时代。”据此可知,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撰史立场偏激 B.主观色彩强烈
C城邦观念浓厚 D.理性精神闪耀
第Ⅱ卷 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
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得到拯救。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
——摘编自王倩《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材料二明清之际,《崇祯历书》的编撰和应用,《几何原本》的引进,以及全国
大地图的测绘等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天文学、数学和地图测绘学等学科向近代科学的转变。尤其是西学重实验、重应用、重理性思维的特点,给中国知识界以深刻的启迪,开始了向经世致用思想方法的转变。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使中国知识界产生极大的震动,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心,在中国之外,世界上还存在许多国家;同时,也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据估计,在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美洲印第安人约有1500万到4000万,语言有1700多种,印第安文明可以追溯到4万至2万年前,当时源自亚洲东北地区的蒙古利亚人群为追寻猎物而陆续越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他们分别在河畔、湖边、沿海、高原、山谷过起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洲出现了两大文明发达地区,即中部美洲地区和安第斯山中部地区。至哥伦布到来时,这里存在的是人们熟知的三大文明,即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其中后两个文明正处在繁盛时期。哥伦布的到来使美洲印第安文明嵌入了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印第安人口在整个16世纪减少了90%,印第安人的神庙被摧毁,金字塔被夷平,文化遗产被付之一炬。直到1820年,官方一直禁止任何作品描述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
——摘编自韩琦《论拉丁美洲现代文明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的到来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影响。(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人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答案
1-5:A BDBD 6-10:ADDBC 11-15: CAADD 16-20:CACAD
21、(1)原因: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播;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蕴含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一点 2 分,
任意三点得 6 分)
(2)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变;促进中国学术界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冲击了“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一点 2 分,共 6 分)
22、(1)答案:历史悠久;相对独立发展;多样性;差异性(或复杂性)。
22、(2)答案: 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其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使欧洲文明、非洲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碰撞、交融,拉美混合文明初步形成。
23.论题: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国际人口迁移
阐述: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导致大量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而且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急需大量的人才,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了美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大量人口从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的现象。
综上,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体现为先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移民,后来转变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