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4 09:1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宁陵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4.0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磁山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县洺河北岸的台地上,C14测定约公元前6000—前5600年间。在遗址中发现的80个窑穴中存有腐朽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猪、狗、鸡和鹿、鱼、蚌、鸟类的遗骸,还有碳化的果实榛子、胡桃等。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该地
A.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B.生产方式多元并存
C.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 D.处于打制石器时期
2.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不将人性追逐利益、权衡利害视作恶行而予以禁绝。法家思想家们要求因循人性,以奖赏诱导人们守法,以刑罚威慑民众不违法,刑无贵贱,一视同仁,功不抵罪。这说明,法家诸子主张
A.构建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德治和法治 D.重视以人为本
3. 据史料记载,汉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授以王杖,一旦得到这柄王杖,就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受杖老人遭殴辱后,犯罪者要受到严惩。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汉代( )
A. 基层治理制度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社会优抚政策 D. 中华法系的完备
4.下图是陕北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图中动物有熊、鹿、野牛、野黄羊、野猪、野骆驼、獐等。据此可知,在汉代陕北地区
A.民风中凸显尚武精神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C.劳动与娱乐生活分离 D.居民生活依赖畜牧生产
5.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徽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民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占比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屯田制度的推行 B.封建朝廷的倡导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社会动乱的影响
6.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史籍记载中,东晋及后来南朝的户口却没有多少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朝社会基层治理效率不足 B.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江南社会经济遭受空前浩劫 D.沉重的赋役导致人民流亡
7.隋炀帝见到新编成的地理图书《区宇图志》中有“以吴人为东夷”,大为不满,要求重修。他认为,吴是华夏之地,天下名都,并不是东夷,京兆与吴地地位相当,相得益彰。隋炀帝修撰地理图志
A.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顺应了政治中心东移趋势
C.意在调整地方行政层级 D.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8.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7世纪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
A. 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呈现思想多元特征 D. 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9.北宋中后期,由于定窑器物的大量定制以及为了窑场的生存,窑工们在漏斗状匣钵正烧法的基础上发明了支圈垫烧法和覆烧法,从而提高了窑的利用率和瓷器产量,定窑因而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定窑制瓷技术的创新得益于
A.生产力取得重大突破 B.社会需求和行业竞争
C.自身生产管理精细化 D.长途贩运活动的兴起
10.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 “其实契丹历为正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 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
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 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
11.朱熹认为,通过格物的手段,为吾心已有之知增加知识,从而认识吾心已有之知,所以对外物穷一分理,就为吾心增加一分知,于物之理穷得愈多,而我心之知就愈广。由此可知,朱熹
A.创立了心学流派 B.强调实践的体悟
C.挖掘了儒经内涵 D.重视德行的积累
12.南宋初年,由于养蚕顿盛,桑叶提价数倍,刺激了民间种桑,太湖流域出现了许多种桑大户。当时放弃育种工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蚕种的,就是“丝户”,而专营蚕种者,则成为“蚕种户”。这可用以佐证当时太湖流域
A.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增强 B.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C.商业市场分工逐渐趋于细化 D.生产集约化程度降低
13. 宋代范盇《诫讼诗》云:“些小言词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集权达到顶峰导致的吏治腐败 B. 饮酒吟诗已成为主流社会风尚
C. 文艺作品真实再现了社会现实 D. 民众诉讼观念形成的社会因素
14.据史载,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
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并完善 B.“正君心”促使统治理性
C.官府的思想专制不断加强 D.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
15. 明代广东商帮来源于“从学而来者,宦成而归者,权缗算以起家者,执艺事以自食其力者”,“外番各国夷人载货而来广,各投各行交易。”据此说明广东商帮( )
A. 将手工业与商业结合 B. 较多从事海外贸易
C. 与封建政府联系密切 D. 体现社会结构固化
1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面谕各省巡抚编审户籍时,称其“只奏报纳银丁数,而不奏报不纳银丁数”,“今国用充足,将各省今番编审丁银(人头税)数目,永远著为定额,嗣后不准增减。”据此可知
A.地方政府编订户籍欺瞒朝廷 B.国家富足但人口增长缓慢
C.朝廷尚不掌握全国丁口总数 D.清政府全面推行摊丁入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盻盻(盻盻:怒视).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顾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爱,颠危愁因,待尽朝夕(待尽朝夕:危在旦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纪下》
(1)材料反映了______(民族)的_____________之治。(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宗治国思想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些流派。(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宗纪下》的史料价值。(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孔子说:黄帝“设五星”,创造了度、量、衡、亩和数,此时,“市不预贾”。周朝市场管理设有司市(总负责人、最高管理者)、质人(验证书契)、廛人(征收商税)、胥师(分区负责人、管辨别货物真伪)、贾市(管理物价)、司暴(负责禁止斗嚣)、司稽(负责捕捉盗贼)等。
春秋时期,是古代商业的自由发展时期,周人“巧伪趋利,贵利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列国统治者允许商业自由发展,出现了子贡、范蠡等杰出代表,子贡、范蠡对后世商人影响巨大,后世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端木生涯、陶朱事业”八个大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短暂春天即将结束。
———摘编自周晓敏《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北京瑞蛱祥和上海永安公司是20世纪初几乎同时创办的两家企业,二者的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明显不同,前者商业经营资本很大程度上来自土地剥削的收入,而商业经营所得又用来购置土地。而后者深受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建立之初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二者也存在差异。(见表2)
——摘编自李敏《中国传统商业的近代化与经营方式的演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发展。(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人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专古专家解读:汉代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
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路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百余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四重独特的逻辑进路。在行动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在道路逻辑方面,实现了由“走他人之路”到“为他人提供路径选择”的转换;在使命逻辑方面,实现了由“做好自己”到“胸怀天下”的拓展;在目标逻辑方面,实现了由“一维肇基”到“多维并举”的演进。
——摘编自贺敬垒、马文学《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探索的四重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一、选择题:
1--5:BACAD 6--10:BDDBC 11--15:BADDB 16: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女真(1分);大定。(1分)
(2)道家;儒家。(一点2分,共4分)
(3)《世宗纪下》是二手的文献史料,其编写离金世宗所处的年代较近,真实性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金朝前期的政治情况;可用于研究金世宗的社会治理措施和效果;可用于研究宋金关系和民族交融。
18.(1)特征:起源早并不断发展;市场交易比较规范;出现了货币;工商食官;建立市政管理制度(或加强市场管理);私商突出;官商地位高;与政治相结合。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区域性国家的产生;诸侯国用行政手段鼓励发展商业;中原市场的形成。
(2)【示例】
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呈现出明显的曲折性。
商业资本近代化的发展,受到我国产业资本近代化和封建传统因素的双重影响,反映了我国产业资本近代化发展的曲折性;从企业组织方式来看,现代商业资本的管理模式已有体现,但传统依旧保存;从利润分配来看,既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的“激励相容”的原则,又有传统东家为主的分配模式;从经营管理来看,注重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及品牌效应,但忽视了“商业”意义之外的“企业”意义,许多的商业资本市场被国外大型企业占据。
近代商企经营方式的曲折性,根本原因取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近代商企经营方式的双重性,是近代商企发展曲折性的典型体现。
19.【答案】
(1)状况:以东南亚沿线为重要路段;西汉时,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和马六甲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东汉时,又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些线路。
(2)条件: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支持。
(3)影响: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沿线各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20.论题:中国共产党: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其行动逻辑经历了从“被动顺从”到“主动引领”的转变。早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党通过“被动顺从”来适应环境,积累革命经验。然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党逐渐认识到,实现主动引领重要性,随即通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创建人民军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来尝试主动引领。抗日战争时期,党通过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战场的抗战,赢得了民心,并开始展现出主动引领的态势。新中国成立后,党更是通过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了对现代化进程的主动引领。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将“主动引领”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总之,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提升,也展示了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主动引领”的行动逻辑,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