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宝典】(第一部分)第七单元 精当选材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学习宝典】(第一部分)第七单元 精当选材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0:36: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精当选材
技法指导
一、精当选材的要求
作文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好的材料要“精当”,即“精确”而“恰当”。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需“真”。
文章的内在生命是“真情”,真情才有血有肉,才动人。真情的传递,必须依靠真挚、鲜活的材料,它们一般都源于现实生活,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所以,选材要“真”。
选择的“真”并不一定是“真人真事”,而是指“合情合理”。故从作品的创造来说,想象等虚构内容只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逻辑,不脱离现实空想,也是“真”材料,用得好甚至是极有创意的材料。如: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是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为材料写的。
(2)《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根据作者少年生活来创作的。
(3)《最后一课》则是作者根据历史背景来创作的。
(4)《皇帝的新装》则是夸大爱慕虚荣、人云亦云等人性弱点,想象创作的。
2.材料要具体。
一是事件要具体。即记叙的六要素要清清楚楚,甚至当时认为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富有个性的特征以及环境氛围都应清楚。
二是材料中有具体的思想和情感。即人物的心理,作者的思想倾向都有或隐或显得表现。如:
(1)《社戏》发生的时间是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地点是平桥村,人物是“我”和小伙伴,事件是看社戏。
(2)《最后一课》发生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人物是“我”、韩麦尔先生及镇上的人们;事件的起因是普鲁士军队逼迫法国人民学德语,发展是“我”和大家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和感受,高潮和结局是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宣布放学。
(3)《皇帝的新装》将皇帝盼新装、大臣看新装、百姓评新装的微妙心理都通过具体言行相貌等细节,表现得非常清楚。
3.材料要典型。
“选材典型”是中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材料典型指材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材料和主题高度统一,能集中、深入地表现主题。如果材料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毫无关系,读者对文章必定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根据文章主题需要,概括、提炼生活素材,将最典型的材料写进文中,文章才血肉丰满,情真意切。如:
《最后一课》表达的是战争给法国人民的灾难、痛苦、及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选取的是一个孩子在被迫放弃学习母语的最后一堂课上的真实感受。这是一个典型小事,却能以小见大,反映重大的爱国主题。
4.材料要新颖
出类拔萃的文章一般都具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新颖独特的材料。因此精当的选材,新颖独特很重要。眼光独到、体现创造性思维的选材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套、雷同的材料只会让人觉得司空见惯。索然无味。如:
(1)《最后一课》以小见大,以孩子关键时刻的眼光感受,表现重大的爱国主题。
(2)《散步》以小见大,以一家人散步的点滴细节传达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
(3)《台阶》围绕父亲造台阶的前前后后、林林总总、细致入微的典型小事,反映中国农民艰苦落后的生产方式需要改变的现实问题。
5.材料有个性。
个性,指三方面:
(1)自己独特的经历;(2)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3)能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读书等,属于作者自己的独特经历、体验和感受。
二、精当选材的途径
1.从身边的生活中选材
描写真实人生,反映真实生活,抒写心灵体验,表达真挚情感,这样的文章可信、感染力强。所以,首先要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这样的素材能使人信服。
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一颗充满情感的心和一双睿智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独具特色的材料,就一定能写出更多真实可感的内容。比如,面对命题“一路有你”,多数同学会写亲情,但如何选择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材料呢?有位同学巧妙地选择了夜晚和妈妈回家,路上遇到停电,在漆黑的小巷子里,妈妈牵着她的手,走过了一段黑色小路的细节: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我们是两条找不到方向的鱼。耳边没有了‘唰唰’的推麻将声,也没了孩子的哭声。只有那条锈迹斑斑的水管在不紧不慢地滴水。……一路上,黑暗中的我踢到了被人遗弃的木棒,发出闷闷的响声,你搂着我的肩,轻轻带着我绕开。天空仍是昏黑,也许是月亮忘记了上岗的时间。不明白你怎么可以如此神通广大地带我避开一个又一个的障碍物。黑暗之中,你紧攥我的手,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者精妙地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晚上(停电),回家路上的小细节(走黑暗小路)。文中的“一路”具有双重含义,指实际的路,还指“我”的成长之路。文章借典型、独特的个性材料,表现了母爱一路呵护,给“我”带来勇气与温暖,伴“我”成长。
2.从自身观察、感悟选材。
这个材料打动我了吗?我真的要选这个材料吗?选材时,这两个问题要先问自己两次。要打动别人,先要打动“我自己!”自己都不动情的东西,我们难道期望别人会动情?难道读者都比较傻?这样一说,大家也许会吓得不敢动笔了。这时我们可以默念第二条:个性的体验,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即使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伟大”的东西,即使是很小的感受!
但很多同学选材却最不喜欢向自己的内心去挖掘,反而喜欢选择那些空泛的俗套的材料,比如什么汶川地震,你了解多少细节呢?你认为自己了解的细节你身边可能就有十几个也了解的同学,你有把握同样的东西写得比他们好吗?!所以,文章落入假大空,根源是人性的懒惰!从作文角度来说是对选材的误解,也是极大的遗憾!其实,每个同学心中都会有真实感人的独特瞬间,只要它真的曾经打动过你,那么,就选它了!
所以,构思选材,要先让脑子360度转起来,想想曾经出现过什么鲜活的人或事可供选择,这是写好作文必须做的事。
有时,我们有很好地事例可写,但也许它是我们内心的秘密或者简直难以启齿的事,我们不敢将这些内心真挚的情感抒发出来。其实,主要是健康、积极的、于人于己有价值的,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好题材!藏于内心的真东西,写出来,必定最真实、最感人。拿出勇气来,让心灵深处的“底片”绽放为文字的精彩与动人,让真情满溢你的文章!而发自肺腑的写作,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也必定能换来一刻心灵的顿悟和一片生活的新视野!
比如考场作文《那一年,应该是上苍赐予我的冬季》中,作者直叙自己的一次人生经历,真实记叙家庭遇到的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与困恼。后来“我”与妈妈谈话,她的坚强和乐观很好地安慰了“我”,也开导了“我”。作者真实地心路历程在作文中真实地娓娓道来,生活的真实包含着亲人见的真情,与对人生的感悟,道出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酸甜苦辣不可少,只要你以积极的心态和人文情怀去拥抱生活”的主旨。
这样的材料,就是我们强调的“自身”观察和感悟,它独一无二,仅此一家;这样的文章,是阅卷老师也动情的好文章!
3.从时代热点中选材。
一味从以往的他人佳作中,选择重复别人的、千篇一律的材料不太可能令人耳目一新。视野较宽广的同学,将自身放入社会、国家或历史等大视野中,选择在作文中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其时效性,使文章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今天真好”是2009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其中一篇满分作文没有写自身小事,而将眼光投到国家与历史的层面。文章从“2008年12月26日这一天,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承担护航任务”写起,围绕着“开我国门”,精炼地回顾历史;并在结尾,将“今天”升华为广泛意义上的先辈们呕心沥血为我们创造的“今天”。文章以热点话题切入,选材精当,做到了内容新颖,立意也高远。再如,2008年广东省中考作文要求以“脚步”为标题,或自拟一个包含“脚步”这个词语的标题,写记叙文。有位考生的标题是《脚步,在此刻停住》,虽然当时写抗震救灾题材的作文很多,但该考生还是在热点中巧妙融入自己的独特体验。他结合自己5月19号全国哀悼日那一天下午历时三分钟的心路历程,将题目要求的“脚步”作文线索,贯穿全文,写了当时班级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从哀悼时脚步停止,切入到中华民族腾飞的脚步不会停止,表现了考试独到的眼光,高远的立意。
视野开阔的热点选材,确实能将立意提升到新的高度,但对作者的知识积累和驾驭材料的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而自身真切的体会、独立的思考非常重要,如果人云亦云,文章会空泛无所依托,不如弃用!
4.从经典名著中选材。
借用经典,结合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改编,有时也能出奇制胜。
比如,在“ 并没有结束”的半命题中考作文中,有位考生借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给它续写了一个奇特的结尾。文章命名为《修行并没有结束》,作者创作性地续写了一个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后,在庆功宴会上为争“头功”发生了争执;文章重点落在争执过程中,几位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通过活灵活现的描写,最后揭示了“修行永无止境”的道理。如此构思,巧妙离奇又体现真实人性,“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这样独特的创造性,足以让人拍手称能。
在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的中考作文中,有位考生奇妙地续写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妇孺皆知的“东施效颦”故事作为起点,写了东施因为容貌难看而终日困恼不堪,愤愤不平,甚至还找上帝质问,最后在上帝的点化和启发下,才深刻地反省了自己,最终走出原先自我束缚的小天地,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样的选材是大胆的创新,通过恰到好处的人物形象变化,生动地阐述了话题的内涵。
这样的化用、改用经典旧材料,同样需要深刻的思考做根基。如果能力不及,写不出旧材料的新意,尤其是深意,倒不如老老实实,写自己独有的生活细节好。
佳作师范
目送龙应台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目送年幼的孩子,选取“背影”“眼神”“隔空交会”等典型细节表现母子相互依恋。)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目送青春期的孩子,依旧选取孩子的背影和眼神细节,重点表现孩子“一次也没回头”的变化。)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目送成年的孩子,再选取“背影”,突出对孩子的感受是“一扇紧闭的门”,这是进一步的变化。)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联想至另一个重要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第一幕典型材料:目送父亲的小货车,表现内心五味翻涌没法说的情感。)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第二幕典型材料:目送父亲轮椅上的背影,表现悲从中来没法说的情感。)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最后一幕:目送他的棺木,这次只能是“背影,””我“无言凝望无须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一样的话语,说两次,却说得更深沉。这就是主题升华的效果。 “目”,亲眼;“送”谁?送最亲的人。三个典型材料,着力于写“眼神”、“背影”这些小细节的包含,道出人生孤单,即使是至亲也“不必追”的感悟。这个联想,能将孩子这个“点”延伸至亲友这个“面”进而升华主题。再选三个最要紧的典型细节,叠加父亲三重“变化中的背影”,使我们加倍感受到人们的孤单,而“至亲不必追”也演变成了“一切不必追”的主题。
◆【评析】
标题是目送,目送什么?背影。都是至亲的背影。这些体验,只能是个性化的。
儿子变化中的背影意味着成长,父亲变化中的背影意味着远离。然而,都是渐行渐远,“一扇门”越闭越紧……
那么多细节,那么多内心波澜,全化作淡淡言辞,我们看到深处的血色了吗?看到啦!
这就是名家选材用材,凸显主题后的效果。
要学本文,一学设置线索“背影”;二学围绕“背影变化”选典型材料;三学“背影”反复叠加,升华主题。至于其他的,就各取所需吧。
学习借鉴
从那一刻开始一张张揉碎的宣纸散布于书房,一旁的马友友的古典大提琴也愈显沉重,几个月来,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方向……(“找不到方向”,显示是自身心路历程;“宣纸”可知具体指书法方向。)这或许是我学习书法这么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瓶颈。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近四个月,从起初的结构相似,笔画的侧转相似,直至最后的游丝也达到深似程度。但老师总说缺少些什么,我不停地练习。然后揉碎一张张载满希望的宣纸。颜真卿之所以能如此泼墨是因为他当时的心情,自然体会不到书法流露的情感。并且我始终认为,书法最高境界不在于是否相似,而是一种自创的风格,如今我却被困在这框架之中,丝毫追寻不到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了上海市博物馆,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在千万幅作品中,我唯独倾心于它,当之无愧的“刷字”!侧锋转笔间流露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调,起笔很重,不受束缚,中间随意略轻,尽显豪放。在看似隔断又意味相连的数十字之间,我竟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明朗。那一刻,我被“刷字”深深触发,此后似乎抛开了颜真卿的拘泥。更为可贵的是,米芾也是在临摹遍百家后,才积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描写“刷字”极为专业,选取这种体会和感悟,的确“独此一家”!但更重要的是用“晴朗”“触发”,显示“那一刻”的心理转变,依托这个才能体现文章主题。)当我重新提起笔的一刻,墨汁竟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地散开了。虽然还有原先的影子,但心态却发生了大变化,我追寻到书法的方向。或许,人生方向亦是如此,在繁忙复习阶段,我总把自己困于成堆的资料之中,有时,我们更该放开内心,去体味不同的风景,从而收获本真。或许换了角度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我将一张张揉碎的宣纸铺平,沉心欣赏古典大提琴声,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收尾呼应,“绚烂”与“平淡”都恰到好处。) 诸多相关材料糅合起来写心路遇阻,事件始末真实清楚,概括力强。选取对“刷字”的体会写心理的“触发”和转变,为表现主题服务。由书法到人生,由一物到万物,写自身体验的升华,也是主题的升华。
【评析】
材料独此一份,感受独此一家;且能以小见大表现主题;文字行云流水、美不胜收。这是本文的三个亮点。这里重点讲第一点——选材。
材料关乎书法,这本来就少见;书法又紧扣提升技巧形成风格的“心路历程”,这材料不独一无二也不可能了。体验源自自身生活,因此有这样佳妙的文章。本文写出了思想的精华,用真实的细节托起了“那一刻”的体验和转变,这样的文章既充实,又多彩。
本文的成功告诉我们:需从生活中最熟悉的点滴中选材。最熟悉者谁?“我自己”!深刻的体验必致深远的立意,因为世间道理“万物相通”!切忌!
技法训练
片段训练:
家庭是我们的大后方,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最基本的也包括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哥哥姐姐,还有自己;扩大一点范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堂姐弟妹等等也在其中。这么多人,会发生多少这样那样的故事啊!请你根据前面所学,从家庭生活这个大舞台中,选择最打动你的瞬间,写出最真实感人的故事吧!
温馨提示:至少选写一个片段。尽量先感动自己,并且尽量让材料做到“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1.和父母相处的瞬间故事。
2.兄弟姐们之间的大小纷争。
参考范例
别忘了,加点儿糖早上起晚了,妈妈冲好了牛奶放在桌上。我一手忙着戴帽子,一手抓起碗就喝,正在给收拾书包的妈妈把糖罐送到我面前说:“加点儿糖吧!”顿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端着甜甜的牛奶,想说许多话,又说不出来。在清淡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吧!它能给你热情,给你留下甜蜜。生活需要加一点佐料。当你成功的时候,可否想过在轰轰烈烈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去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它使你去更加努力的寻找,为你下一次的拼搏,增添一种自信。 当你失败的时候,在苦咖啡里加一点糖吧,让它温暖你冰冷的心,使你增添勇气更加坚强地走向下一次拼搏。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过这句话:“加点糖吧!” “加点儿糖”的瞬间,多小的材料啊!由小事到人生的每时每刻,以小见大升华主题。点题,首尾回环。
◆【评析】
母亲对女儿说:“加点儿糖吧!”如果此刻女儿只觉得母亲关心我,疼爱我,那么这种感觉似乎太浅了,文章很难出什么新意,感人更谈不上。
这位同学很善于从平凡中捕捉不平凡的感觉,并从中体味一点新感受。“加点儿糖”,你会觉得生活是甜的,这是加糖的联想起点。由此作者联想到生活的某些“添加剂”——成功时需要添加“佐料”,失败时更需要添加,这就上升到一种人生的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思考,正是本文成功的原因,值得学习!
作文训练
题目:初中生活琐忆
要求:1.应用本单元所学技法,通过日常生活几乎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记下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
2.字数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5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技法指导
一、精当选材的要求
作文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好的材料要“精当”,即“精确”而“恰当”。具体要求如下:
1、材料需“真”
文章的内在生命是“真情”,真情才有血有肉,才动人。真情的传递,必须依靠真挚、鲜活的材料,它们一般都源于现实生活,胡编滥造的材料只会弄巧成拙。所以,选材要“真”。
选择的“真”并不一定是“真人真事”,而是指“合情合理”。故从作品的创造来说,想象等虚构内容只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逻辑,不脱离现实空想,也是“真”材料,用得好甚至是极有创意的材料。如: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是以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为材料写的。
(2)《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是根据作者少年生活来创作的。
(3)《最后一课》则是作者根据历史背景来创作的。
(4)《皇帝的新装》则是夸大爱慕虚荣、人云亦云等人性弱点,想象创作的。
技法指导
一、精当选材的要求
作文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好的材料要“精当”,即“精确”而“恰当”。具体要求如下:
2、材料要具体
一是事件要具体。即记叙的六要素要清清楚楚,甚至当时认为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富有个性的特征以及环境氛围都应清楚。
二是材料中有具体的思想和情感。即人物的心理,作者的思想倾向都有或隐或显得表现。如:
(1)《社戏》发生的时间是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地点是平桥村,人物是“我”和小伙伴,事件是看社戏。
(2)《最后一课》发生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人物是“我”、韩麦尔先生及镇上的人们;事件的起因是普鲁士军队逼迫法国人民学德语,发展是“我”和大家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和感受,高潮和结局是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后宣布放学。
(3)《皇帝的新装》将皇帝盼新装、大臣看新装、百姓评新装的微妙心理都通过具体言行相貌等细节,表现得非常清楚。
技法指导
一、精当选材的要求
作文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好的材料要“精当”,即“精确”而“恰当”。具体要求如下:
3、材料要典型
“选材典型”是中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材料典型指材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材料和主题高度统一,能集中、深入地表现主题。如果材料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毫无关系,读者对文章必定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根据文章主题需要,概括、提炼生活素材,将最典型的材料写进文中,文章才血肉丰满,情真意切。如:
《最后一课》表达的是战争给法国人民的 灾难、痛苦、及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选取的 是一个孩子在被迫放弃学习母语的最后一堂课 上的真实感受。这是一个典型小事,却能以小 见大,反映重大的爱国主题。
技法指导
一、精当选材的要求
作文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好的材料要“精当”,即“精确”而“恰当”。具体要求如下:
4、材料要新颖
出类拔萃的文章一般都具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新颖独特的材料。因此精当的选材,新颖独特很重要。眼光独到、体现创造性思维的选材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老套、雷同的材料只会让人觉得司空见惯。索然无味。如:
(1)《最后一课》以小见大,以孩子关键时刻的眼光感受,表现重大的爱国主题。
(2)《散步》以小见大,以一家人散步的点滴细节传达尊老爱幼的重大主题。
(3)《台阶》围绕父亲造台阶的前前后后、林林总总、细致入微的典型小事,反映中国农民艰苦落后的生产方式需要改变的现实问题。
技法指导
一、精当选材的要求
作文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质量。好的材料要“精当”,即“精确”而“恰当”。具体要求如下:
5、材料有个性
个性,指三方面:
(1)自己独特的经历;
(2)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3)能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读书等,属于作者自己的独特经历、体验和感受。
技法指导
二、精当选材的途径
1、从身边的生活中选材
描写真实人生,反映真实生活,抒写心灵体验,表达真挚情感,这样的文章可信、感染力强。所以,首先要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这样的素材能使人信服。
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一颗充满情感的心和一双睿智的眼睛去观察,发现富于表现力的细节,筛选独具特色的材料,就一定能写出更多真实可感的内容。比如,面对命题“一路有你”,多数同学会写亲情,但如何选择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材料呢?有位同学巧妙地选择了夜晚和妈妈回家,路上遇到停电,在漆黑的小巷子里,妈妈牵着她的手,走过了一段黑色小路的细节:
“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我们是两条找不到方向的鱼。耳边没有了‘唰唰’的推麻将声,也没了孩子的哭声。只有那条锈迹斑斑的水管在不紧不慢地滴水。……一路上,黑暗中的我踢到了被人遗弃的木棒,发出闷闷的响声,你搂着我的肩,轻轻带着我绕开。天空仍是昏黑,也许是月亮忘记了上岗的时间。不明白你怎么可以如此神通广大地带我避开一个又一个的障碍物。黑暗之中,你紧攥我的手,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者精妙地选择了一个特别的晚上(停电),回家路上的小细节(走黑暗小路)。文中的“一路”具有双重含义,指实际的路,还指“我”的成长之路。文章借典型、独特的个性材料,表现了母爱一路呵护,给“我”带来勇气与温暖,伴“我”成长。
技法指导
二、精当选材的途径
2、从自身观察、感悟选材
这个材料打动我了吗?我真的要选这个材料吗?选材时,这两个问题要先问自己两次。要打动别人,先要打动“我自己!”自己都不动情的东西,我们难道期望别人会动情?难道读者都比较傻?这样一说,大家也许会吓得不敢动笔了。这时我们可以默念第二条:个性的体验,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即使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伟大”的东西,即使是很小的感受!
但很多同学选材却最不喜欢向自己的内心去挖掘,反而喜欢选择那些空泛的俗套的材料,比如什么汶川地震,你了解多少细节呢?你认为自己了解的细节你身边可能就有十几个也了解的同学,你有把握同样的东西写得比他们好吗?!所以,文章落入假大空,根源是人性的懒惰!从作文角度来说是对选材的误解,也是极大的遗憾!其实,每个同学心中都会有真实感人的独特瞬间,只要它真的曾经打动过你,那么,就选它了!
所以,构思选材,要先让脑子360度转起来,想想曾经出现过什么鲜活的人或事可供选择,这是写好作文必须做的事。
技法指导
二、精当选材的途径
2、从自身观察、感悟选材
有时,我们有很好地事例可写,但也许它是我们内心的秘密或者简直难以启齿的事,我们不敢将这些内心真挚的情感抒发出来。其实,主要是健康、积极的、于人于己有价值的,那就是独一无二的好题材!藏于内心的真东西,写出来,必定最真实、最感人。拿出勇气来,让心灵深处的“底片”绽放为文字的精彩与动人,让真情满溢你的文章!而发自肺腑的写作,自我的释放、情感的宣泄,也必定能换来一刻心灵的顿悟和一片生活的新视野!
比如考场作文《那一年,应该是上苍赐予我的冬季》中,作者直叙自己的一次人生经历,真实记叙家庭遇到的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困惑与困恼。后来“我”与妈妈谈话,她的坚强和乐观很好地安慰了“我”,也开导了“我”。作者真实地心路历程在作文中真实地娓娓道来,生活的真实包含着亲人见的真情,与对人生的感悟,道出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酸甜苦辣不可少,只要你以积极的心态和人文情怀去拥抱生活”的主旨。
这样的材料,就是我们强调的“自身”观察和感悟,它独一无二,仅此一家;这样的文章,是阅卷老师也动情的好文章!
技法指导
二、精当选材的途径
3、从时代热点中选材
一味从以往的他人佳作中,选择重复别人的、千篇一律的材料不太可能令人耳目一新。视野较宽广的同学,将自身放入社会、国家或历史等大视野中,选择在作文中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利用其时效性,使文章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今天真好”是2009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其中一篇满分作文没有写自身小事,而将眼光投到国家与历史的层面。文章从“2008年12月26日这一天,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承担护航任务”写起,围绕着“开我国门”,精炼地回顾历史;并在结尾,将“今天”升华为广泛意义上的先辈们呕心沥血为我们创造的“今天”。文章以热点话题切入,选材精当,做到了内容新颖,立意也高远。再如,2008年广东省中考作文要求以“脚步”为标题,或自拟一个包含“脚步”这个词语的标题,写记叙文。有位考生的标题是《脚步,在此刻停住》,虽然当时写抗震救灾题材的作文很多,但该考生还是在热点中巧妙融入自己的独特体验。他结合自己5月19号全国哀悼日那一天下午历时三分钟的心路历程,将题目要求的“脚步”作文线索,贯穿全文,写了当时班级发生的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从哀悼时脚步停止,切入到中华民族腾飞的脚步不会停止,表现了考试独到的眼光,高远的立意。
视野开阔的热点选材,确实能将立意提升到新的高度,但对作者的知识积累和驾驭材料的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而自身真切的体会、独立的思考非常重要,如果人云亦云,文章会空泛无所依托,不如弃用!
技法指导
二、精当选材的途径
4、从经典名著中选材
借用经典,结合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改编,有时也能出奇制胜。
比如,在“ 并没有结束”的半命题中考作文中,有位考生借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给它续写了一个奇特的结尾。文章命名为《修行并没有结束》,作者创作性地续写了一个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后,在庆功宴会上为争“头功”发生了争执;文章重点落在争执过程中,几位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通过活灵活现的描写,最后揭示了“修行永无止境”的道理。如此构思,巧妙离奇又体现真实人性,“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这样独特的创造性,足以让人拍手称能。
在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的中考作文中,有位考生奇妙地续写了“东施效颦”的故事,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妇孺皆知的“东施效颦”故事作为起点,写了东施因为容貌难看而终日困恼不堪,愤愤不平,甚至还找上帝质问,最后在上帝的点化和启发下,才深刻地反省了自己,最终走出原先自我束缚的小天地,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实现了人生价值。这样的选材是大胆的创新,通过恰到好处的人物形象变化,生动地阐述了话题的内涵。
这样的化用、改用经典旧材料,同样需要深刻的思考做根基。如果能力不及,写不出旧材料的新意,尤其是深意,倒不如老老实实,写自己独有的生活细节好。
技法训练
家庭是我们的大后方,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最基本的也包括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哥哥姐姐,还有自己;扩大一点范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堂姐弟妹等等也在其中。这么多人,会发生多少这样那样的故事啊!请你根据前面所学,从家庭生活这个大舞台中,选择最打动你的瞬间,写出最真实感人的故事吧!
温馨提示:至少选写一个片段。尽量先感动自己,并且尽量让材料做到“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1、和父母相处的瞬间故事。
2、兄弟姐们之间的大小纷争。
片段训练
技法训练
片段训练
【参考范例】
别忘了,加点儿糖
早上起晚了,妈妈冲好了牛奶放在桌上。我一手忙着戴帽子,一手抓起碗就喝,正在给收拾书包的妈妈把糖罐送到我面前说:“加点儿糖吧!”顿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我端着甜甜的牛奶,想说许多话,又说不出来。
在清淡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吧!它能给你热情,给你留下甜蜜。生活需要加一点佐料。
当你成功的时候,可否想过在轰轰烈烈的生活中加一点糖,去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它使你去更加努力的寻找,为你下一次的拼搏,增添一种自信。
当你失败的时候,在苦咖啡里加一点糖吧,让它温暖你冰冷的心,使你增添勇气更加坚强地走向下一次拼搏。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过这句话:“加点糖吧!”
“加点儿糖”的瞬间,多小的材料啊!
由小事到人生的每时每刻,以小见大升华主题。
点题,首尾回环。
技法训练
片段训练
【参考范例】
【评析】
母亲对女儿说:“加点儿糖吧!”如果此刻女儿只觉得母亲关心我,疼爱我,那么这种感觉似乎太浅了,文章很难出什么新意,感人更谈不上。
这位同学很善于从平凡中捕捉不平凡的感觉,并从中体味一点新感受。“加点儿糖”,你会觉得生活是甜的,这是加糖的联想起点。由此作者联想到生活 的某些“添加剂”——成功时需要添加“佐料”,失败时更需要添加, 这就上升到一种人生的心理体验。这种感悟,思考,正是本文成功的原 因,值得学习!
高效作文训练
题目:初中生活琐忆
要求:
1、应用本单元所学技法,通过日常生活几乎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记下自己走过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
2、字数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