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以小见大
技法指导
一、实现“以小见大”的具体途径
以小见大是对作品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它把内容宽泛的题目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来表现,或从小题材中挖掘出闪光的、深刻的大主题,从而使读者能借“咫尺”见“千里”。如何具体处理,才能以小见大,巧拨千斤呢?
1.大中取小,以小取胜
面对宏达的,宽泛的主题,“大中取小”,“择其一点,不及其余”是很扎实的处理方式。
它大我也大,很容易大而不当。大小结合、以小取胜是王道。抓取大主题下的某一具体小材料,写出立意鲜明、内容充实,反映重大或具有普通意义的文章才能得高分。如某中考以“最需要”为话题写作,一位考生拟题为“鸟窝,是我最需要的”,写村中的一片树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窝,自己由于不见鸟飞,不闻鸟鸣,而产生了孤寂、异样的感受。他最后在结尾点明:“环保,在乡村同样迫切”。选择小小的鸟窝作为切入点,以小取胜,小中见大,得到了评分老师的认可。
2.处处铺垫,层层衬托。
小事好比珍珠,玉盘衬托更显光辉,这玉盘就是就是铺垫衬托。写作高手往往在铺垫衬托上大做文章。
朱自清的《背影》,主体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但之前却做了层层铺垫——父子奔丧回家料理祖母后事是情感底色铺垫,父亲与挑夫讲价钱、嘱茶房,儿子不理解是反面情感铺垫。设下“玉盘”后,最关键时刻才摆出“珍珠”,让它大放异彩。
《老王》三重“极苦”,正是玉盘铺垫,和盘衬托出“极善”的滚滚珍珠。
学生佳作《从那时起,我长大了》先写“我”怨恨父亲,顶撞父亲,伤了父亲的心,后写父亲忍着腰痛提水,自己主动接过水桶,这时父亲眼里闪出了泪花:两个情节相得益彰,突出了孩子对大人的理解、体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反面衬托在先,主动提水细节显然无法打动人。由此可见,铺垫、衬托手法写小事时用,是非常扎实的
3.巧绘细节,凸显神韵。
要见出“世界、天堂、无限、永恒”,必须写真“一沙、一花、双手、刹车”。否则,一切归于虚空。见“大”需写“小”,细节描写很重要。
如林风谦的《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岁时,邻居王伯杀了头猪,送来半斤肉。当时,吃饭不点灯,昏暗中母亲误吃了一块肉,随即又吐出来,放到我的碗中。母爱的深情就浓缩在这块肉中了。可见选取那些打动自己心灵的细小真实又典型的事件(其实动人的,只要合乎主题,就是典型),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品德风貌,折射主题。
4.侧面出击,出奇制胜。
攻城掠寨,正面出击往往难度大。如能找准敌方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侧面重重一击,倒往能出奇制胜。这种方法用在作文选材中,同样有效。考场作文篇幅有限,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述问题,“面面俱到,结果是一面都不到”。因此,选材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选取自己最熟悉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深入开掘,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创造奇迹;重正面,轻侧面是人之常情,而侧面入手,独辟蹊径,更易让人耳目一新。例如短文《小站歌声》,主题是歌颂山村教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奉献,但作者没有正面写他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任教、如何关爱孩子,只写孩子们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的感人场面;结尾点明老师“结婚是假”,患了血癌,“进城治病”是真。这样,一个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教师的崇高形象,便立在人们面前。笔墨如此简洁,感染力如此巨大得益于侧面选取“小”片段表现大主题。
二、运用“以小见大”细化主题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1.以小见情。
亲情、友情,无疑是我们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会有这么多的牵挂、思念和不舍。或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地动作、一个真挚的眼神……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闪闪发光的金子。
孟郊《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是一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却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情不自禁为之感动。
学生习作《那把蓝色的伞》描绘的是两幅极寻常的画面: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和妈妈共撑一把伞,伞歪向我,妈妈湿了;又是一个雨天,和妈妈一样高的“我”与妈妈共撑一把伞,伞歪向了妈妈,妈妈哭了。雨、伞、歪了、湿了、哭了,母女间浓浓的关爱让人感动得流泪。学生习作《我和小兰》中,比赛时的一句“加油”,失意时一个安慰鼓励的眼神,成功时一句祝贺,佳节里一句祝福都见证了同学间淳朴、真挚的友情……
知名作家,无名学子,“以小见情”让他们都留下了感人的篇章。的确,只要你留心,处处皆有情,篇篇是美文。
2.以小见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互帮互助,人群中站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昂首挺胸,邪恶被镇压了,弱小善良得以保护……美德,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动、温暖多少心灵。
莫怀戚的《散步》写的是三代人一块儿散步这件平常小事,展现在读者前面的却是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美满的尊老爱幼画面,给人心灵的慰藉、审美的愉悦。
课本名作《爷爷的癖好》有三个:总喜欢购买本地产品,说是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时产生的CO2;几乎很少购买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说是饲养家禽,生存、包装、运输和烹饪肉类会比植物性食物消耗多得多得能量;坚决不用一次性用品,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三个生活中的小癖好,让一个“固执得可爱”的环保大使形象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学生习作《细节拷问我们的公德心》摄取了一系列生活小镜头:马路“甜屎”——口香糖多了,马路边的井盖却不翼而飞了;装满垃圾的塑料袋从天而降;候车室里烟雾缭绕……然后展开议论:这些人缺乏公德心,而一个人是否有公德心不仅体现了个人素质的高低,也折射我们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下……
借助“以小见德”,让读者从日常生活小细节中感受美德的魅力和“缺德”带来的遗憾。
3以小见理。
“事虽小,理却大。”的确,有些事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课本第四单元所选的事都不大,其中的启示却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就是“以小见理”的功劳。
课本名作《蝉》,惊叹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噪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地活着。席慕蓉在《贝壳》里,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巧夺天工;贝壳里的生命虽短,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里的生命比起来,人类生命更长,更有优势,因此我们要更精致,更仔细地活着。
学生习作《遭抢劫者的日记》里,写一个人遭抢劫后,当晚日记里写下:让我心存感激——首先,我以前从未被抢;其次,他们虽然抢了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第三,他们纵然抢了我的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别人。小作者由这则日记引出深刻见解:人生之路难免风风雨雨,风风雨雨前心存感激,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并坚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
一个小小的生命,一篇短短的日记……都可给我们启示、指引,告诉我们人生的大道理。“以小见理”就有这样的优势。
可见,“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等“以小见大”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使构思更加新颖、独到、巧妙,使主题更重大、深刻,还可给文章增添不少亮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作文能力,那么怎么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呢?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诗人蒙马特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眼前6000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尤其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感受、思考、发现,才能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深刻。例如:
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我们从观察的结果选择的小材料,须和自己的“大”主题有相似性,才能统一起来,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但写小材料的过程中,很忌讳动不动就发议论,先把小材料写细写透,自然能深刻地表达观点,到时“水到渠成”再说不迟。
除以上两点外,运用的材料还须具有典型性,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写桂树,很多人写它香气袭人,有位同学却写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这就别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用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写家中的贫困:家里有了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他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地都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面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生活”还分价值吗?分!写进文章就有分别。例如写“爱”的话题,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就事件本身而言,当然有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可以,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把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又体现了多深的思想性呢?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同学也写生活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总结出“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升华主题,令人信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在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贬值了。从时代出发,慎重选材也是我们适应时代的表现之一。那些连我们自己多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嘛还要让它们出现在文中呢?就算用了,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境界呢?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不平凡从平凡中来,奇从无奇中来,主题的升华有赖思考。生活小事,十看九平;平淡的,却又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多对看似平淡的生活小事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地开掘,天长地久,必能触类旁通,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如习作《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终于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虽然一路忐忑不安,但还是终于走到了学校。作者由此感悟到:“平时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祟吗?”再如习作《鲇鱼跑了》,写家人对买来的鲇鱼严防逃跑,但第二天发现它们还是逃脱了。作者不由感叹:“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这两篇作文的小题材都小且平淡,但主题却很深刻,成功之处就在于深入挖掘的功力。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通过事物细部特征传达出“大”,是“以小见大”非常重要的一环。写得越细,越深,读者心中的刻痕就越深,感悟道理就越深。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爱大主题的范例。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想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样的细节我们不知道见过多少次,因为结合了“为我”买橘子,因而别有意味,能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再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守财奴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圣像时:
“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只这一出细枝末节,就活画出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另外古典名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提到严监生,他临死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肯死去的描写也属此列。
5.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展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地结论和生硬的哲理,它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
如习作《争》,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和现在争用电脑两个场面,反映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由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出时代风貌,使文章的境界顿出,这不正是作者放开眼量的结果吗?
思考:《自行车》如何体现把握时代脉搏?
6.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写作时如何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提升素材的层次,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联想和想象是个方便的好途径。如《蒲公英》,作者由眼前的蒲公英想到战时蒲公英,再想到自己收养的像蒲公英一样的孩子,从而揭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再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这两篇的题材也很平常,但是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名家名篇精选
拔下钥匙纳兰泽芸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在普通的午后,看见普普通通的车内场景。)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八十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这部分“温暖”起,“温暖”收;父亲、妻子、女儿——温暖的普通的的“小”家庭。)现在,车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了高架后的这段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关键时刻全然想着他人,因为心中有爱。)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档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脚可能会无意识地碰到油门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小”人物看似“小”的动作,演绎一个大写的“人”!) “拔”,“小动作”;“钥匙,关系大安全。几个“普通”,可见材料非常“小”。标题是“拔下钥匙”,为什么细写家庭成员?是突出“温暖”,为下文拔下钥匙的行为做铺垫。“小”温暖是“大”行为的铺垫。补叙,点出“小”人物身上的“大”品格;以小见大,讴歌人性中的美。
【评析】
全文扣住“普通”(小),讴歌人性中的美(大),是以小见大的好文章。
这是一个普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似普通的故事。普通人心中的善和爱,和《老王》临终送礼还情何其相似——虽然所诠释的“大”主题侧重不同。
此刻公车上的“小”场景,联想“小”家庭温馨的亲情瞬间,都是小得不能再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材料。然而,因为口袋里的公交车钥匙,令我们回溯到那拔下钥匙的瞬间,那小动作所传递的“大”爱——他尽了责,尽了人性中的善,写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
善于比较,我们可以发掘生活中更多相对的“小大”,从中见到更多的“大小”,这就是文章的酝酿(准备)之道。
学习借鉴
其乐融融虽是冬日,可天气却十分晴朗,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向人间,暖暖的让人感动。万物贪婪地享受着阳光的抚慰,一派和谐的景致,让人的心也不由开阔起来。(景物温暖,万物和谐,实际是在暗示人心温馨、和谐。)回到家,正遇到将要出门的父亲,一身笔挺的西装,黑亮的皮鞋,显出几分成熟男性的魅力。我与父亲告别,瞥见了父亲的领带有些褶皱。 刚要开口,“哎,你等一下。”母亲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父亲转身,母亲走上前去,语气似乎有些责备:“看看你的领带,这么大的人了,还是这么邋遢!”父亲低头看了一下,像个犯错的孩子似地笑了笑,向靠在门边的我做了个鬼脸。 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领带。她那柔顺的长发在脸庞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父亲个子高,母亲不得不抬起胳膊——竖衣领,领带交叉,打结,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在领带间来往穿梭。 父亲凝视着母亲,满眼是如水的温情,温柔而深邃。四目相对的瞬间,没有声音,亦没有语言,会心一笑。 我静静地倚在门边,情不自禁地微笑,为这和谐的爱的瞬间而微笑。 (多美的家庭!放慢一个瞬间,瞬间里就有了父亲、母亲和我,就是一幅画,就是一篇作文!发现这类小材料,最适合“慢镜头”法来表现瞬间所见所感所思。)时间仿佛恒久的定格在这一刻。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屋子,那些空气中的尘埃精灵似的在他们周围跳动,跳过母亲的双手,跳过父亲的目光,跳过时间的脚步,跳过依然如初的深爱。暖暖的,冬日阳光;暖暖的,和谐的爱。 (情景交融,似乎写景,实际写心理感受,借此深化主题。)父亲母亲依旧伫立在画面中。母亲抬起头看看表,“快走吧,路上小心。”父亲的目光停留在母亲脸颊,伸出手,轻轻将母亲额前的头发埋在耳迹。母亲的脸上泛起一层红晕,像初恋少女般羞涩。 (再加一笔细节,更现父母情深)这个瞬间,短暂而绵长;这个瞬间,普通而经典;这个瞬间,平凡而伟大;它穿越了人心的重重山峦,触摸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用真性情诠释了和谐的意义。 “褶皱”是很小的细节。只有爱“他”的人才能轻易发现。生活中最小的细节,除动作语言表情外,最要紧是传递心理感受,这是“见大”的基础。家庭的和谐温馨,就在这瞬间!以小见情,一小见大。
◆【评析】
以“慢镜头法”描绘瞬间细节,以小见大体现主题,这是文章的两大亮点。
那一刻,晴冬暖融融,“我”用“慢镜头”再现了一个温暖的家庭瞬间:母亲为父亲结领带;父亲还母亲以温暖、柔和的爱的眼神;“我”作为旁观者,心中暖意融融。由此感悟:这就是亘古不变触摸内心的真情,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和谐。
以极微小事,阐释极宏达抽象的“家庭和谐”问题,发力点刚好,是以小见大的典范。类似这样的文章,是我们很可以学习模仿的。因为阅历浅,积累的生活相对较少,大材料也许可遇不可求。如果能学习作者,精选身边微小事来表达自己对观点的理解和诠释,将大大提升我们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也会使文风“踏踏实实”,而不是大而空地发议论,读了使人厌恶。
技法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 ( http: / / baike. / view / 2300365.htm" \t "_blank )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 ( http: / / baike. / view / 520990.htm" \t "_blank )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 ( http: / / baike. / view / 794638.htm" \t "_blank )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探究:《散步》通过记叙 “小事”,从而含蓄的阐述了 “大主题”。
(2)小结:从写作的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见大”。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背影》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文段二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回校,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1)探究:《背影》片段和《跟着》,作者分别是通过
和 的方式,把深沉的父亲这一“大”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二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结合“以小见大”的“大”字来理解。)
◆参考答案1.(1)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家庭成员需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的。 (2)一家人散步,是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平常的“小”细节。作者却把这个过程中最动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加以描写,再融入一下景物,来展现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表现主题的写法。2.(1)描写父亲为“我”买橘的背影;描写父亲假意散步,跟着“我”送我上学。 (2)这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充分描绘了父亲“跟着”我送我上学的“小”细节之后,到这里水到渠成,点出父爱深沉,父子情深的“大”主题。
作文训练
请以“幸福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深入挖掘生活的细小故事,适当运用以小见大法,通过细节描写,用小故事展现大道理,用小细节写出大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技法指导
一、实现“以小见大”的具体途径
以小见大是对作品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它把内容宽泛的题目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来表现,或从小题材中挖掘出闪光的、深刻的大主题,从而使读者能借“咫尺”见“千里”。如何具体处理,才能以小见大,巧拨千斤呢?
1、大中取小,以小取胜
面对宏达的、宽泛的主题,“大中取小”,“择其一点,不及其余”是很扎实的处理方式。
它大我也大,很容易大而不当。大小结合、以小取胜是王道。抓取大主题下的某一具体小材料,写出立意鲜明、内容充实,反映重大或具有普通意义的文章才能得高分。如某中考以“最需要”为话题写作,一位考生拟题为“鸟窝,是我最需要的”,写村中的一片树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窝,自己由于不见鸟飞,不闻鸟鸣,而产生了孤寂、异样的感受。他最后在结尾点明:“环保,在乡村同样迫切”。选择小小的鸟窝作为切入点,以小取胜,小中见大,得到了评分老师的认可。
技法指导
一、实现“以小见大”的具体途径
2、处处铺垫,层层衬托
小事好比珍珠,玉盘衬托更显光辉,这玉盘就是就是铺垫衬托。写作高手往往在铺垫衬托上大做文章。
朱自清的《背影》,主体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但之前却做了层层铺垫——父子奔丧回家料理祖母后事是情感底色铺垫,父亲与挑夫讲价钱、嘱茶房,儿子不理解是反面情感铺垫。设下“玉盘”后,最关键时刻才摆出“珍珠”,让它大放异彩。
《老王》三重“极苦”,正是玉盘铺垫,和盘衬托出“极善”的滚滚珍珠。
学生佳作《从那时起,我长大了》先写“我”怨恨父亲,顶撞父亲,伤了父亲的心,后写父亲忍着腰痛提水,自己主动接过水桶,这时父亲眼里闪出了泪花:两个情节相得益彰,突出了孩子对大人的理解、体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反面衬托在先,主动提水细节显然无法打动人。由此可见,铺垫、衬托手法写小事时用,是非常扎实的。
技法指导
一、实现“以小见大”的具体途径
3、巧绘细节,凸显神韵
要见出“世界、天堂、无限、永恒”,必须写真“一沙、一花、双手、刹车”。否则,一切归于虚空。见“大”需写“小”,细节描写很重要。
如林风谦的《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岁时,邻居王伯杀了头猪,送来半斤肉。当时,吃饭不点灯,昏暗中母亲误吃了一块肉,随即又吐出来,放到我的碗中。母爱的深情 就浓缩在这块肉中了。可见选取那些打动自己心 灵的细小真实又典型的事件(其实动人的,只要 合乎主题,就是典型),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情 感和品德风貌,折射主题。
技法指导
一、实现“以小见大”的具体途径
4、侧面出击,出奇制胜
攻城掠寨,正面出击往往难度大。如能找准敌方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侧面重重一击,倒往能出奇制胜。这种方法用在作文选材中,同样有效。考场作文篇幅有限,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述问题,“面面俱到,结果是一面都不到”。因此,选材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选取自己最熟悉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深入开掘,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创造奇迹;重正面,轻侧面是人之常情,而侧面入手,独辟蹊径,更易让人耳目一新。
例如短文《小站歌声》,主题是歌颂山村教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奉献,但作者没有正面写他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任教、如何关爱孩子,只写孩子们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的感人场面;结尾点明老师“结婚是假”,患了血癌,“进城治病”是真。这样,一个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教师的崇高形象,便立在人们面前。笔墨如此简洁,感染力如此巨大得益于侧面选取“小”片段表现大主题。
技法指导
二、运用“以小见大”细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1、以小见情
亲情、友情,无疑是我们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这么多的感动、温馨和幸福,会有这么多的牵挂、思念和不舍。或许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或许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地动作、一个真挚的眼神……然而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却往往更能体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闪闪发光的金子。
孟郊《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是一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却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情不自禁为之感动。
学生习作《那把蓝色的伞》描绘的是两幅极寻常的画面: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和妈妈共撑一把伞,伞歪向我,妈妈湿了;又是一个雨天,和妈妈一样高的我与妈妈共撑一把伞,伞歪向了妈妈,妈妈哭了。雨、伞、歪了、湿了、哭了,母女间浓浓的关爱让人感动得流泪。学生习作《我和小兰》中,比赛时的一句“加油”,失意时一个安慰鼓励的眼神,成功时一句祝贺,佳节里一句祝福都见证了同学间淳朴、真挚的友情……
知名作家,无名学子,“以小见情”让他们都留下了感人的篇章。的确,只要你留心,处处皆有情,篇篇是美文。
技法指导
二、运用“以小见大”细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2、以小见德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为互帮互助,人群中站起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昂首挺胸,邪恶被镇压了,弱小善良得以保护……美德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动、温暖多少心灵。
莫怀戚的《散步》写的是三代人一块儿散步这件平常小事,展现在读者前面的却是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美满的尊老爱幼画面,给人心灵的慰藉、审美的愉悦。
课本名作《爷爷的癖好》有三个:总喜欢购买本地产品,说是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时产生的CO2;几乎很少购买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说是饲养家禽,生存、包装、运输和烹饪肉类会比植物性食物消耗多得多得能量;坚决不用一次性用品,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三个生活中的小癖好,让一个“固执得可爱”的环保大使形象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学生习作《细节拷问我们的公德心》摄取了一系列生活小镜头:马路“甜屎”——口香糖多了,马路边的井盖却不翼而飞了;装满垃圾的塑料袋从天而降;候车室里烟雾缭绕……然后展开议论:这些人缺乏公德心,而一个人是否有公德心不仅体现了个人素质的高低,也折射我们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下……
借助“以小见德”,让读者从日常生活小细节中感受美德的魅力和“缺德”带来的遗憾。
技法指导
二、运用“以小见大”细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3、以小见理
“事虽小,理却大。”的确,有些事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课本第四单元所选的事都不大,其中的启示却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就是“以小见理”的功劳。
课本名作《蝉》,惊叹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噪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地活着。席慕蓉在《贝壳》里,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巧夺天工;贝壳里的生命虽短,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里的生命比起来,人类生命更长,更有优势,因此我们要更精致,更仔细地活着。
学生习作《遭抢劫者的日记》里,写一个人遭抢劫后,当晚日记里写下:让我心存感激——首先,我以前从未被抢;其次,他们虽然抢了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第三,他们纵然抢了我的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别人。小作者由这则日记引出深刻见解:人生之路难免风风雨雨,风风雨雨前心存感激,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并坚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
一个小小的生命,一篇短短的日记……都可给我们启示、指引,告诉我们人生的大道理。“以小见理”就有这样的优势。
技法指导
二、运用“以小见大”细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3、以小见理
“事虽小,理却大。”的确,有些事看似不大,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课本第四单元所选的事都不大,其中的启示却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就是“以小见理”的功劳。
课本名作《蝉》,惊叹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噪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好好地活着。席慕蓉在《贝壳》里,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巧夺天工;贝壳里的生命虽短,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里的生命比起来,人类生命更长,更有优势,因此我们要更精致,更仔细地活着。
学生习作《遭抢劫者的日记》里,写一个人遭抢劫后,当晚日记里写下:让我心存感激——首先,我以前从未被抢;其次,他们虽然抢了我的皮包,却未抢走我的生命;第三,他们纵然抢了我的皮包,里面却没有很多钱;还有第四,是我被抢,不是我抢别人。小作者由这则日记引出深刻见解:人生之路难免风风雨雨,风风雨雨前心存感激,保持乐观勇敢面对,并坚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
一个小小的生命,一篇短短的日记……都可给我们启示、指引,告诉我们人生的大道理。“以小见理”就有这样的优势。
“以小见大”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使构思更加新颖、独到、巧妙,使主题更重大、深刻,还可给文章增添不少亮点,吸引读者的眼球,打动读者的心。
技法指导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诗人蒙马特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眼前6000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尤其要注意的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感受、思考、发现,才能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深刻。例如:
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永恒……
我们从观察的结果选择的小材料,须和自己的“大”主题有相似性,才能统一起来,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但写小材料的过程中,很忌讳动不动就发议论,先把小材料写细写透,自然能深刻地表达观点,到时“水到渠成”再说不迟。
除以上两点外,运用的材料还须具有典型性,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写桂树,很多人写它香气袭人,有位同学却写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这就别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用一个典型的小材料写家中的贫困:家里有了点粮食,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他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地都睡下,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面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技法指导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生活”还分价值吗?分!写进文章就有分别。例如写“爱”的话题,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只能给他判到70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就事件本身而言,当然有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可以,中学生还对“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把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活”乐此不疲,又体现了多深的思想性呢?
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同学也写生活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总结出“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升华主题,令人信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在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贬值了。从时代出发,慎重选材也是我们适应时代的表现之一。那些连我们自己多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嘛还要让它们出现在文中呢?就算用了,我们又能指望它们有多少新意、多高境界呢?
技法指导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不平凡从平凡中来,奇从无奇中来,主题的升华有赖思考。生活小事,十看九平;平淡的,却又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多对看似平淡的生活小事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地开掘,天长地久,必能触类旁通,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如习作《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时间,终于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虽然一路忐忑不安,但还是终于走到了学校。作者由此感悟到:“平时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祟吗?”再如习作《鲇鱼跑了》,写家人对买来的鲇鱼严防逃跑,但第二天发现它们还是逃脱了。作者不由感叹:“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这两篇作文的小题材都小且平淡,但主题却很深刻,成功之处就在于深入挖掘的功力。
技法指导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
通过事物细部特征传达出“大”,是“以小见大”非常重要的一环。写得越细,越深,读者心中的刻痕就越深,感悟道理就越深。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爱大主题的范例。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想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样的细节我们不知道见过多少次,因为结合了“为我”买橘子,因而别有意味,能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形象。再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守财奴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圣像时:
“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只这一出细枝末节,就活画出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另外古典名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提到严监生,他临死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肯死去的描写也属此列。
技法指导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5、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展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地结论和生硬的哲理,它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
如习作《争》,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和现在争用电脑两个场面,反映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由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展示出时代风貌,使文章的境界顿出,这不正是作者放开眼量的结果吗?
思考:《自行车》如何体现把握时代脉搏?
技法指导
三、培养“以小见大”的作文能力
6、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写作时如何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提升素材的层次,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联想和想象是个方便的好途径。如《蒲公英》,作者由眼前的蒲公英想到战时蒲公英,再想到自己收养的像蒲公英一样的孩子,从而揭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再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这两篇的题材也很平常,但是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技法训练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 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 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 还长。我说:“走大路。”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技法训练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探究:《散步》通过记叙 “小事”,从而含蓄的阐述了 “大主题”。
(2)小结:从写作的角度,请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见大”。
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平凡
家庭成员需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的
一家人散步,是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平常的“小”细节。作者却把这个过程中最动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加以描写,再融入一下景物,来展现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表现主题的写法。
技法训练
文段一:《背影》片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技法训练
文段二:《跟着》片段
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走回校,开始新的一周学习。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
父亲穿着厚睡衣,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
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
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好久,似乎好久。
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
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技法训练
(1)探究:《背影》片段和《跟着》,作者分别是通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把深沉的父亲这一“大”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二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结合“以小见大”的“大”字来理解。)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描写父亲为“我”买橘的背影
描写父亲假意散步,跟着“我”送我上学
这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充分描绘了父亲“跟着”我送我上学的“小”细节之后,到这里水到渠成,点出父爱深沉,父子情深的“大”主题。
高效作文训练
请以“幸福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深入挖掘生活的细小故事,适当运用以小见大法,通过细节描写,用小故事展现大道理,用小细节写出大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