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叙述角度
技法指导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作出准确选择。
一、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1.第一人称的记叙
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所说的有限叙述视角。包括“主要人物自叙”视角、“次要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
先说“主要人物自述”视角,又叫“主人公视角”。“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是让主要人物自述其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狂人日记》《社戏》等。其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由此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第四,对无法感知的时空无法叙述。
再说“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这两种视角说到底是“见证人视觉”,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遭遇与命运。再如《我的叔叔于勤》则让局外人旁叙,见证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贪财,于勤的可怜可悲。
这两种视角其优越性要大于主要人物自述角度。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
以上三种视角都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出现的是“我”或“我们”,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小学时代和蔡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感人,突出了真实感。
【示例借鉴】
师生之间
人们常说师生之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母女一样,特别是我们住校生,这种感觉尤其明显。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由于刚离开家,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照顾不好自己,三天两头有病。当时我们的班主任阎唤民老师经常给我们做小锅饭。
有一天,我突然患了急性痢疾,阎老师赶忙叫车把我送回家。我不认识路,几经周折,到家已是深夜一点了,老师又乘车赶回学校,第二天还得上课。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第二天阎老师又买了苹果到家里看望我。我看着老师那斑白的鬓角,满是皱纹的脸,那慈祥有神带有血丝的眼睛,我又一次流下了泪。老师坐在床边给我补课,还不断地安慰我:“不要着急,慢慢养病,落下来的功课我给你补上,保证你其中考试获得好成绩。”老师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老师多亲啊!
由于阎老师待我们像慈父一般,我们都很尊敬他。他有爱抽烟、喝酒的毛病,经常咳嗽。同学们劝他:“老师,别抽烟了,我家有戒烟糖,如果你需要,我给您拿来。”老师看着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高兴地笑了,并把抽了一半的烟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从今天起不抽了,坚决听从你们的劝告!”我们都围着老师高兴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由于某种原因,阎老师调走了。老师临走的那一天,同学们都去送行,我们舍不得老师,都呜呜地哭了。老师说话了:“怎么啦?昨天你们那么高兴,今天怎么都哭了?我老了,教得不好,以后有一个年轻的老师教你们,他比我强。”说着,他拿出几本书来,“这几本书送给你们,也许对你们会有用处。”听到这里,我们哭得更厉害了……
阎老师走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通信。他在信里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同学们则希望老师保重身体。我们师生之间,就像父子、父女之间一样亲密。
赏评:本文从标题上看,是一种依存关系,宜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作者在文中运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写出了师生间发生的五件事:阎老师给“我”开小灶;阎老师关心“我”的病情并为“我”补课;阎老师听学生劝,果断戒烟;师生分别,阎老师赠书;别后师生通信交流。这五件事在“师爱生,生敬师”的情感统领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师生如父子、父母般的亲密关系,赞颂了老师热爱学生的崇尚品质,表达了鲜明的主题。
2.第二人称的记叙
所谓第二人称叙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如魏巍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亲切、自然。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如同面对面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使文章显得更加灵动。
【示例借鉴】
背负青天
下辈子我还要做你的孩子。
十八年如一日,你是我的依靠;剩下的五十年,七十年,或更长远,依旧能给我信念和力量。我要为你撑起一片天空,做天之骄子。
爸,这不是苦难,是黎明前的黑暗。
我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孩子,却从不在你面前流泪。当年求学之路的选择是你“日夜掺白发,旱烟凝皱纹”,替我争取的。贫困没有错,幸福却有家。把苦咽下,芬芳的是你给我的天下。
你是那衣衫褴褛的摆渡翁,摇曳记忆的竹筏,穿越无数个没有光线的湖面。农村贫苦的孩子们的梦想只能是土筑石铺。我在电话的那头终于哭出了声,抽泣着,心绷着。你一天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直接躺在饲料棚里,本来别人可以换班,你为了两个人的工资毅然扛起了无日无夜的活儿。
你在那头憨笑,不累,你说。你沙哑的声音,女儿怎会不知。你说刚睡一会儿,其实我知道这是夜的深刻。它加重了父亲的爱,一如那烟波浩缈波荡的水面假装风平浪静。
我听着你语无伦次的“谎言”,疼痛在心底绾成了一个结。我无法接受自己身处校舍宽敞明净的环境,吃着和城里人一样的伙食。
爸,明天要考试了。
嗯,我的女儿我清楚。
再没有了下文。
而我仿佛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像警世的长笛,炽烈、缓慢、深长。爸,你的祝福已收到。
你近六十,庄稼活实在不能扛起,前年种棉花,喷雾器只能颤栗着背起。你只能背井离乡,卖小吃,卖豆腐,上工地,最后安营扎寨,做起了没日没夜的饲料工人。学校交钱,你从没缺着我。
苦难一直在我的人生里“兴风作浪”,除了微笑还有夜里的哭泣。这些都难不倒我,去构建完美的人生。
年老正逼近你,邻居三婶说你走路腰都直不起来。
你教我强大,给我生命繁华。世间有苦,但这并不是悲哀。苦中有爱,有你对我永不放弃的执著信念。
沧桑世间,有苦有累,亦有甜有爱。你让我懂得直面人生,拼搏为命。与你结父女之缘,是我一生的福祉。
我笑曰:爸,你是我的财富。人生因你而美丽,苦甜相伴,愿下辈子还相会。剩下的日子,我来背负青天。
◆写作点评
该文感情真挚,是考生在用自己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感情。作者能从父爱所受之苦与父女相爱之甜以及女儿期许回报的感恩之心来切人命题,既切合题意,又感情浓烈,尤其是对父亲对女儿的付出,描写细腻,感人至深。女儿“背负青天”的回报誓言,难能可贵。
文章语言凝练,富有意蕴。文章叙写精彩,如“当年求学之路的选择是你‘日夜掺白发,早烟凝皱纹’替我争取的”,有些地方颇有韵味,朗朗上口,如“贫困没有错,幸福却有家。把苦咽下,芬芳的是你给我的天下”。在叙写考试一节时,着墨不多,但父女之间的心有灵犀却展现出来。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还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记忆的竹筏”之类比喻的新奇,文中“苦”与“甜”亦对比显明。
语言凝练但不乏细节。例如考前电话一节,没有详写父亲的谆谆叮咛,却用比喻渲染了他急促的呼吸声,既切合父亲朴实的性格,又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期许,可谓言简意丰,韵味无穷。
文章第二人称的运用很好,给人亲切之感,也便于抒发父母之间的感情。
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语言欠流畅,是不是作文命题触发了作者的感情,作者情不自禁,致使“竟无语凝噎”了?
3.第三人称的记叙
第三人称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叙的,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第三人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半知视角”和“借人物的视角”三小类。
“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他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可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至今仍有影响力。
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再看,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一句话,全知视角可以让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不受个人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事件、人物、细节全悉掌握,还知晓人物心理活动,可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如《项链》《边城》等。
“半知视角”指的是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
“借人物视角”就是借助叙述中的人物的视角来记人叙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是借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环境与人物的。
总而言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叙述者的视角比较宽,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心灵深处挖掘。可以自如地反映人和事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抓住某一角度深入开掘立意。
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倾向:叙述者对文章中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叙述者早已洞悉故事中还未发生的一切,而且终将讲述出读者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这样就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文章的权利。此外,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在写作中,往往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合用,如魏巍《我的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或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合用,如《祝福》,还存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合用的情况。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人称,我们要注意如下三点:
(1)不能频繁更换人称;
(2)更换时要交待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3)人称视角是为叙述服务的,人称的使用,要便于处理材料,要利于表现主题。人称视角的使用,要事先通盘考虑,使用单一人称,要注意贯穿文章始终。若使用多种人称,要做到前后统一,不杂乱,不冲突,不能读者带来理解困难。
二、问题呈现
初中生在选择叙述角度时常出现以下问题:
(1)低分作文中“我”:冷冰冰、假太空
A.……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
B.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C.……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
D.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穿越类、科幻类)
(2)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电影《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眼睛”看社会,获得了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考察近年各省市作文阅卷情况,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编类的创新式记叙文,“我”也成为文章运思成篇的线索人物,成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主要视角或唯一视角。这些佳作,或感人肺腑,或动人心弦,或荡气回肠,或含蓄蕴藉,或余音袅袅,让人产生含味不尽的思考。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在应试环境中容易进入写作情境,使应试者产生不愁没话说的写作效应。
应试文要进入写作情境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但是“我”的出场为破费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容易使写作者(应试者)进入角色,进入现场,进入现场,进入情境。当置身现场“心中有人”,当拟想和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或向好友倾诉,或与客人交流,或对公众侃侃而谈,内心的拘谨会很快消失,忘却压力,远离紧张,从容提笔,思维的表达会很快进入状态,语言流畅亲切了,思路顺畅清晰了,情感自然通达了……此时,即便是宏大题材(比如国家情怀、民族兴亡、历史沧桑的“大我”“虚我”)也会变得有话说。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同学平时写作水平并不太高,但是给朋友写信时却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可以写上好几页,这就是设“身”(“我”)处地,这就是“身”(“我”)临其境,这就是“心”(“我”)在现场,因此“我”的出场能较好地解决考场无话说的实际问题。
如一篇记叙文佳作《让我走远看看你》:“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文章以“我”为视角,从小时候父亲教游泳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把“我”扔进水中说起,洋洋洒洒铺叙开来,手不停笔一直写到今天早上高考前父亲又“责怪我不会买圆规”,似乎满篇倾倒的皆是父亲的“狠心”与“距离”。然而它的背后却是:“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文章叙事朴实平凡,滔滔奔涌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父爱,滚滚流淌的语言背后是动人肺腑的情怀。
“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索所到,“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的,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愿意的,也往往是最生活的,最动情的,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谁能说在考试时不能进入情境?谁又会说应试时没有话说?
“我”,让写作变得自己活泼,轻松自如。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这内心(体验)之中,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超脱了与我们四周林立的,从表面看来是保护我们的种种对象的关系。”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容易使作品产生艺术震撼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一滴露珠,映照在太阳花里,也呈现无限多样的色彩”(马克思)。同理,人对生活的艺术感受是因人而异、纷繁复杂的,有人从事感受到人,有人从物感受到理,有人从精神感受到现实,有人从历史感受到未来……而“我”展现了一种独特性,“我”的人生经历有别于常人,“我”的生活状态有别人别人,“我”的感受自然也迥异于一般人。即便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会因“我”的体验、“我”的心灵——显示独特性。同时,“写自己也就是写众人,凡是人,本性都是共通的。作家若能透彻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也就透彻真实地写出了一切人”。(程海《云是海水蒸腾的——创作断想》)因此,“我”的沉思、“我”的描述、“我”的追求……“我”的视角就是反映现实、记录生活、照见历史的绝佳角度,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角度。
有一记叙文佳作《这是常识,你知道么?》,文章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围绕眼前一位开学时送儿子到校的被视为“乡巴佬”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刻画了深沉的父爱和受环境影响的陋习,在“别乱吐痰”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常识二者的碰撞中,揭示自己心理演变的历程:“我”两年前“怕人家笑话我有那么一位老土的爸爸”而匆匆催促父亲先回家,现在看见这一位相似的别人的父亲倍感亲切,对那两位冲大叔狂吼的学生“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认识到“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我”的心理演变的历程发人深思,文章写出“我”的思考与超越,也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
故事完全属于“我”之所有,它的叙述,如果不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它的立意,如果不是受到了良好的健康的教育的孩子是无法体察的;它的情节,如果不是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是无法叙述的;它的细节,如果没有曾经的反思与反省是无法刻画的……“我”的出场,让这篇记叙文独具光彩,不同凡响,从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片叫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的介入。
“我”的身上展现的深刻与独特,显示了卓尔不群,显示了不蹈故常,显示了另一片迥然不同的叶子的独特而别样的风姿。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情感表达的真诚恳挚和细节描写的丰满传神,容易使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如果饱蕴深沉浓郁的感情,必然能打动人心,也必然能感染阅卷老师。“我”在现场,使文章极富主观抒情性,点燃的是生活的感情之火,书写的是生活的真实篇章,抒发的是生活的真挚之情,拳拳絮语,恳切动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无不如此。由于作者以“我”之眼切入,思人念物,追怀述事,莫不是和自己有关的人事景物,去王国维所说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痛则切肤,悲则彻骨,乐则人舞,欢则雀跃,写出的常常是情深味浓的好文字。
【范文示例】
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二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的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答应。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
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 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这篇满分记叙文,写正上高三的“我”在一个夜深之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等待父母的归来,“轻轻的转动”的钥匙声,“轻轻地拉过被子”,“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心理的描写是如此准确细腻,细节的描写是如此真切感人,而母亲的动作和语言这一切完全是从“我”的心理感受这一角度来展示的。
于是“我”同时也成了父母与读者(或者说阅卷者)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文章歌颂的人间真情动人肺腑。
情感是记叙文的生命,“我”是情感赖以依存的源泉,无论是爱,是恨,是愤怒,是忧伤,是内心真诚的独白,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都通过了“我”来得直接和感人。而且,从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而言,“我”往往等同于作者自己,这也容易从阅卷效果上让阅卷老师快速进入情境,认同作品的真实性,如果再加情感真挚浓烈,不愁老师不频频点头。
“我”的身上展现的情感之水的奔腾不息,它让作者面对生活,面对现实,“我”笔写“我”心,情思真挚浓烈,情感真实。范培松在《散文天地》中指出:“切莫对‘我’冷酷无情,要让‘我’笑,要让‘我’哭”,要让‘我’动情,否则‘我’就不是‘我’了。”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行文构思的紧凑集中与语言表述的流利畅达,容易使作品产生自然亲切的阅读效果。
记叙文中的“我”应该是意境、主旨、材料的公民,是文章构思行文和组织材料的线索,因此“我”可以是“实我”,也可以是“虚我”。“我”完全可以是自己,自身的感受、经历、故事、情感,十八载青春岁月的风雨云霞、酸甜苦辣;“我”可以是黄土高坡、经济特区、上海、钓鱼岛等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地域的代称,也可以是司马迁、屈原、杜甫、贝多芬、陀思妥耶夫斯基、菲尔普斯等历史的、现代的名人,也可以是石板桥、青石街、桌子、石头、小溪、路灯、胡同等意象的代言……“我”可以是一切,一切也都可以是“我”,“我”不是局外人,“我”和文中的一草一木,山水花鸟,应该物我交融,自成一境,如此行文构思的巧妙独特则不言而喻。
由于记叙文中以“我”的视角介入,进入写作情境后语言表达上往往能剔除故作深沉、矫情做作、卖弄文采、套作宿构、假话套话等不良倾向,而代之以真实质朴、自然本色、自如流畅等,容易出现“我笔写我心”的平实之作,具备鲜活气息和亲切氛围,同时“我”的出场也容易弥合或缩短作者和读者(或者说阅卷者)之间的距离、界限,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2007年有一篇后来广为传诵的被何永康老师打捞出来的作文《怀想天空》,此文非常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以小作者“我”为视角,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整篇文章语言亲切平易,质朴动人。文章结尾“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个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何教授评论说:“此为一个大大的‘亮点’,全文生辉,一切皆活。‘怀想’出来了,‘天’出来了,比天还‘大’的农民出来了,比天还‘亲’的父亲出来了。一切皆在不言中……”“天下还没有儿子这样来感激当农民的父亲,文章中还没有人用过这种笔墨,这种机智!太感人了,而且是长效的!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
【范文示例】
怀想天空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
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以小作者“我”为视角,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推荐它是一种向导。(何永康评)
“我”,不单单是“我”,它最能贴近生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清谈娓娓,私语絮絮”,“可以抒愤懑,摅忧患,发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柯灵《美哉人生,美哉艺术》)是我们观察世界,梳理生活,盘点心灵的一扇窗户,这扇窗户神奇迷人,抚媚多姿,风情万种。
让我们好好走进“我”的世界!以“我”关照人事,写出情感波澜——勾勒出“我”的情感线索。
记叙类文章中“我”的呈现方式:
(1) 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
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伴”的情感。
(2) 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
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于“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 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学习借鉴
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一路上有你,我的生活不平凡; 一路上有你,我的青春不遗憾; 一路上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转眼间我从一个无知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冲满活力的青年,在流金的岁月里,我的身边总是充盈着暖暖的爱,暖暖的关怀,从此我的年华不寂寞。有你·妈妈 是谁,在寒夜里把我蹬落的被子盖上?是谁,在我挑灯夜战时,送来一杯暖暖的牛奶? 是谁,在我疲惫时拥我入怀? 是你,就是你,我亲爱的妈妈,从我来到人间的那一刻起,你就用你那双大而粗糙的手为我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悉心地呵护着我,保护着我。是你,让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因为你曾对我说过:“妈妈永远是你依偎的港湾。”妈妈,因为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有你·老师 是谁,把丰富的知识传给我 是谁,用温暖的话语鼓励我 是谁,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是谁,循循善诱地启发我?是谁,为了我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是你,就是你,我亲爱的老师,从我开始上学的那天起,你就一直陪在我的身旁,老师,你是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老师你是航标,指引我人生的航向。老师,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有你·朋友 是谁,在我失意时,会安慰我?是谁,在我快乐时,为而我高兴?是谁,在我成功时,为我而自豪? 是你,就是你,我亲爱的朋友!从我接触社会的那一刻起,你就在我身边,我不懂的难题你告诉我;我受人欺负时,你帮助我;我生病时,你照看我;我没钱时,你借给我;你知道的好消息告诉我。我的烦恼说与你,你会安慰我;我的困难,你会帮我解决,我的负担你会为我分担。你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拥有你就很富有。你是我的一半,有了你,我人生的青春岁月这本书就有许多精彩的插图。朋友,因为有你,我的年华不寂寞! 黑夜有了星星的点缀,因此它灿烂; 鲜花有了雨露的滋润,因此它绽放; 大海有了小溪的帮助,因此它博大…… 我的世界里,因为有了你,就能迸射出光芒!一路上有你,我就能快乐地成长!一路上有了你,我的年华不寂寞! 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来写。开篇点题。从妈妈的角度来叙述,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 篇中点题。从老师的角度来叙述,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篇中点题。从朋友的角度来叙述,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篇中点题。篇末点题,首尾照应。
◆写作点评
这篇文章先从妈妈、老师、朋友三种不同身份的人角度去记叙描写,并运用第二人称“你”娓娓而谈,写得从容、亲切,以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真情来打动读者;再加上用飞扬的文采,以“黑夜有了星星的点缀,因此它灿烂;鲜花有了雨露的滋润,因此它绽放;大海有了小溪的帮助,因此它博大……”等不同的比喻来表现“一路上有了你,我的年华不寂寞”这一提旨。
技法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确定主题,自拟标题,从学生、清扫女工和教授自己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写这个教授。
国外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们来了个突然的小侧脸。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叫什么名字?”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都感到很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尽管大家都看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教授:“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教授肯定地说:“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重要的。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下,问个好。”学生们都说:“这是一堂令人刻骨铭心的课。”
2.请运用第一人称改写下面的作文片断,使之情感线索更清晰,情节更真实生动。(可适当增删)
追 梦(片断)
她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一片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的星空。
那天,她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还真验证了这句话,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整只手却都在抖。她终于完成了“大作”,可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她的字还是没有提高,于是便对毛笔字失去了原先的兴趣。
在书法的这片天空中,她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参考答案 1.主旨:每个人都很重要(尊重敬爱每一个生命) 角度一:学生视角,宜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将教授精神品质写深写透。 角度二:清扫工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清扫工的感激,肯定教授的平等待人。 角度三:教授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爱的思想,传达护士职业精神。 2.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 那天,我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可整只手依然在抖,但我没有放弃,我相信我肯定可以写出漂亮的字。让我失望的是,最终的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我的字还是没有提高,我便沮丧起来,慢慢对书法失去了原先的兴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如此笨拙的手而懊恼。 在书法的这片天空中,我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作文训练
题目:感动
要求:1采用恰当的叙述角度;2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不得抄袭;3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做到这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择叙述角度。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增强表达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根据具体素材和要表达的情感作出准确选择。
技法指导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叙述文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记叙文当中,经常会出现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叉出现的情况。就叙述效果而言,第一人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有极强的感染力,易打动读者;而第三人称虽方便叙述,且几乎不受限制,但易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的记叙
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所说的有限叙述视角。包括“主要人物自叙”视角、“次要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
先说“主要人物自述”视角,又叫“主人公视角”。“主要人物自述”视角,是让主要人物自述其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狂人日记》《社戏》等。其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浓郁的抒情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视角的主要局限是受视点人物本身条件诸如年龄性别、教养熏陶、思想性格、气质智商等等的限制。弄不好容易造成主人公情况与其叙事话语格调、口吻,与其所叙题材的错位。由此生出的另一缺陷是,难以用来叙述背景复杂事件、重大的题材,而对于讲述个人历史却往往得心应手,像《鲁宾逊漂流记》和《阿甘正传》等。第三,很难描写充当视点人物的主人公的外部形象,勉强这样做就像照镜子,不免有些扭捏造作。第四,对无法感知的时空无法叙述。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的记叙
再说“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侧叙”视角和“局外人旁叙”视角。这两种视角说到底是“见证人视觉”,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见证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又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遭遇与命运。再如《我的叔叔于勤》则让局外人旁叙,见证菲利普夫妇的势利贪财,于勤的可怜可悲。
这两种视角其优越性要大于主要人物自述角度。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第四,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他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但见证人视点同样受叙述者见闻、性格、智力等的局限,有些事情的真相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只有靠上面提到的主人公自己的话语来揭示,如果这样的话语写得过长,就可能冲淡基本情节,并造成叙事呆板等弊病。
以上三种视角都是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在文章里出现的是“我”或“我们”,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亲身经历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称。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就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小学时代和蔡老师的故事,这样写亲切感人,突出了真实感。
【示例借鉴】略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2、第二人称的记叙
所谓第二人称叙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把读者置于叙述者的对面”的视角,如魏巍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亲切、自然。二是“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的视角。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把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采用虚拟对话的方法,把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如同面对面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使记叙更加精彩,使文章显得更加灵动。
【示例借鉴】略
3、第三人称的记叙
第三人称视角,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记叙的,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第三人称视角包括“全知视角”、“半知视角”和“借人物的视角”三小类。
“全知视角”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他想办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可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至今仍有影响力。
但这种叙述视角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经常受到挑剔和怀疑的是叙事的真实可信性,亦即“全知性”。再看,这种叙事形态大体是封闭的,结构比较呆板,时空基本按照自然时序延伸扩展或改变,缺少腾挪迭宕;加之是“全知”的叙事,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跑,这显然也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一句话,全知视角可以让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不受个人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事件、人物、细节全悉掌握,还知晓人物心理活动,可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如《项链》《边城》等。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3、第三人称的记叙
“半知视角”指的是虽然用第三人称,却没有写人物的心理。
“借人物视角”就是借助叙述中的人物的视角来记人叙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是借林黛玉的视角来写贾府环境与人物的。
总而言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优点是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叙述者的视角比较宽,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心灵深处挖掘。可以自如地反映人和事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抓住某一角度深入开掘立意。
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倾向:叙述者对文章中人物及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叙述者早已洞悉故事中还未发生的一切,而且终将讲述出读者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这样就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文章的权利。此外,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3、第三人称的记叙
在写作中,往往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合用,如魏巍《我的老师》《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或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合用,如《祝福》,还存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合用的情况。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人称,我们要注意如下三点:
(1)不能频繁更换人称;
(2)更换时要交待清楚,不能随意打断叙述的线索;
(3)人称视角是为叙述服务的,人称的使用,要便于处理材料,要利于表现主题。人称视角的使用,要事先通盘考虑,使用单一人称,要注意贯穿文章始终。若使用多种人称,要做到前后统一,不杂乱,不冲突,不能读者带来理解困难。
技法指导
一、叙述角度
在选择叙述角度时常出现以下问题:
(1)低分作文中“我”:冷冰冰、假太空
A、.……我曾经在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几百字的复述)……
B、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听某人讲过某个故事(几百字的转述)……
C、.……我在幼儿园时、我在小学时、我在初中时、现在高中,我……(凑够字数为止)
D、我来到古代、未来,看见XXX。(穿越类、科幻类)
(2)纯粹无“我”:所谓的小说、故事新编等等
技法指导
二、问题呈现
电影《城南旧事》以一个小姑娘“眼睛”看社会,获得了十分独特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效果;如果视角换为一个成人的“眼睛”,味道完全是另外一种。因此,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视角非常重要。考察近年各省市作文阅卷情况,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分记叙文的写作基本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便是不少故事新编类的创新式记叙文,“我”也成为文章运思成篇的线索人物,成为文章切入与构思的主要视角或唯一视角。这些佳作,或感人肺腑,或动人心弦,或荡气回肠,或含蓄蕴藉,或余音袅袅,让人产生含味不尽的思考。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在应试环境中容易进入写作情境,使应试者产生不愁没话说的写作效应。
应试文要进入写作情境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但是“我”的出场为破费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容易使写作者(应试者)进入角色,进入现场,进入现场,进入情境。当置身现场“心中有人”,当拟想和设定一个具体情境——或向好友倾诉,或与客人交流,或对公众侃侃而谈,内心的拘谨会很快消失,忘却压力,远离紧张,从容提笔,思维的表达会很快进入状态,语言流畅亲切了,思路顺畅清晰了,情感自然通达了……此时,即便是宏大题材(比如国家情怀、民族兴亡、历史沧桑的“大我”“虚我”)也会变得有话说。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同学平时写作水平并不太高,但是给朋友写信时却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可以写上好几页,这就是设“身”(“我”)处地,这就是“身”(“我”)临其境,这就是“心”(“我”)在现场,因此“我”的出场能较好地解决考场无话说的实际问题。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如一篇记叙文佳作《让我走远看看你》:“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文章以“我”为视角,从小时候父亲教游泳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把“我”扔进水中说起,洋洋洒洒铺叙开来,手不停笔一直写到今天早上高考前父亲又“责怪我不会买圆规”,似乎满篇倾倒的皆是父亲的“狠心”与“距离”。然而它的背后却是:“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文章叙事朴实平凡,滔滔奔涌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父爱,滚滚流淌的语言背后是动人肺腑的情怀。
“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索所到,“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的,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愿意的,也往往是最生活的,最动情的,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谁能说在考试时不能进入情境?谁又会说应试时没有话说?
“我”,让写作变得活泼,轻松自如。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这内心(体验)之中,我们是自由的,我们超脱了与我们四周林立的,从表面看来是保护我们种种对象的关系。”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容易使作品产生艺术震撼力。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正如“一滴露珠,映照在太阳花里,也呈现无限多样的色彩”(马克思)。同理,人对生活的艺术感受是因人而异、纷繁复杂的,有人从事感受到人,有人从物感受到理,有人从精神感受到现实,有人从历史感受到未来……而“我”展现了一种独特性,“我”的人生经历有别于常人,“我”的生活状态有别人别人,“我”的感受自然也迥异于一般人。即便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也会因“我”的体验、“我”的心灵——显示独特性。同时,“写自己也就是写众人,凡是人,本性都是共通的。作家若能透彻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也就透彻真实地写出了一切人”。(程海《云是海水蒸腾的——创作断想》)因此,“我”的沉思、“我”的描述、“我”的追求……“我”的视角就是反映现实、记录生活、照见历史的绝佳角度,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角度。
有一记叙文佳作《这是常识,你知道么?》,文章以“我”的视角介入叙事,围绕眼前一位开学时送儿子到校的被视为“乡巴佬”的“父亲”的言行举止,刻画了深沉的父爱和受环境影响的陋习,在“别乱吐痰”的常识和“尊重他人”的常识二者的碰撞中,揭示自己心理演变的历程:“我”两年前“怕人家笑话我有那么一位老土的爸爸”而匆匆催促父亲先回家,现在看见这一位相似的别人的父亲倍感亲切,对那两位冲大叔狂吼的学生“有一股无名的愤怒”,认识到“一个生于农村没机会受教育的农民,他的行为受他文化所制,没办法要求他符合你们的要求”,“生活中一些常识他或许不知道,但是人生中有一条常识是尊重他人。这也是常识,你们知道么?”“我”的心理演变的历程发人深思,文章写出“我”的思考与超越,也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故事完全属于“我”之所有,它的叙述,如果不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它的立意,如果不是受到了良好的健康的教育的孩子是无法体察的;它的情节,如果不是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是无法叙述的;它的细节,如果没有曾经的反思与反省是无法刻画的……“我”的出场,让这篇记叙文独具光彩,不同凡响,从而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片叫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的介入
“我”的身上展现的深刻与独特,显示了卓尔不群,显示了不蹈故常,显示了另一片迥然不同的叶子的独特而别样的风姿。
“我”的出场,带来的是文章情感表达的真诚恳挚和细节描写的丰满传神,容易使作品富有艺术感染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如果饱蕴深沉浓郁的感情,必然能打动人心,也必然能感染阅卷老师。“我”在现场,使文章极富主观抒情性,点燃的是生活的感情之火,书写的是生活的真实篇章,抒发的是生活的真挚之情,拳拳絮语,恳切动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无不如此。由于作者以“我”之眼切入,思人念物,追怀述事,莫不是和自己有关的人事景物,去王国维所说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痛则切肤,悲则彻骨,乐则人舞,欢则雀跃,写出的常常是情深味浓的好文字。
【范文示例】略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记叙类文章中“我”的呈现方式:
(1)以“我”为辅
“我”是事件发展的见证者、知情者,“我”的情感是相对理性的、客观的,贴切于大众的角度。
如:《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见证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旁观者),我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记录下了有关孔乙己的见闻(知情者),“我”在小说中的情感并不是一回事,而仅仅是“小伙伴”的情感。
(2)以“我”为主
“我”是事件发展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我”的情感是感性的、流动的,贴切于人物身份与生活真实。
如:《社戏》,文章中的“我”是看社戏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者),“我”的情感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契合与作者的情感,贴切于“我”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真实。
(3)有主有辅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担任不同角色,起到不同作用。
如:《祝福》,小说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在鲁镇的见闻(亲历者),和祥林嫂临死前还有短暂但很重要的接触,和祥林嫂的死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者),又用第三人称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技法指导
三、记叙文中如何写“我”
技法训练
国外某护士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教授给学生们来了个突然的小侧脸。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天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叫什么名字?”面对这样的试题,学生都感到很奇怪,教授怎么会出这样的题目?清扫学校楼道的女士尽管大家都看见过,可她叫什么名字谁也没有问过。下课前,一个学生问教授:“最后一道题是否记分?”教授肯定地说:“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重要的。他们都值得你们去注意、去关心,哪怕仅仅是微笑一下,问个好。”学生们都说:“这是一堂令人刻骨铭心的课。”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己确定主题,自拟标题,从学生、清扫女工和教授自己三个不同的视角来写这个教授。
主旨:每个人都很重要(尊重敬爱每一个生命)
角度一:学生视角,宜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将教授精神品质写深写透。
角度二:清扫工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清扫工的感激,肯定教授的平等待人。
角度三:教授视角,宜用第一人称,表达爱的思想,传达护士职业精神。
技法训练
她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一片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的星空。
那天,她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还真验证了这句话,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整只手却都在抖。她终于完成了“大作”,可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她的字还是没有提高,于是便对毛笔字失去了原先的兴趣。
在书法的这片天空中,她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星空,深邃而高远、自由而宁静。
那天,我拿出笔墨纸砚和一本崭新的《颜真卿》字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书法课。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费力地调整好握笔姿势,可整只手依然在抖,但我没有放弃,我相信我肯定可以写出漂亮的字。让我失望的是,最终的效果与台风过境后的场面没什么两样。
几节课后我的字还是没有提高,我便沮丧起来,慢慢对书法失去了原先的兴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如此笨拙的手而懊恼。
在书法的这片天空中,我还能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2、请运用第一人称改写下面的作文片断,使之情感线索更清晰,情节更真实生动。(可适当增删)
作文训练
题目:感动
要求:1、采用恰当的叙述角度;
2、写出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不得抄袭;
3、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