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宝典】(第一部分)第四单元 内容充实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学习宝典】(第一部分)第四单元 内容充实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1:09:28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内容充实或具体”是中考作文主要得分点。
所谓“内容”,是指写进作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情感和数据资料等;“充实”是指写进文章中的村料质量高,内容丰富,足以表现中心思想。
“内容充实”具体表现为: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景、事、物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
如何才能让记叙文的内容充实或具体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技法指导
① 有个小银元掉在地上。
② 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陀思妥耶夫斯基)
两句相比,②句比①句多了几步追问:小银元从哪里落?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经过逐步追问,原来的简略句变成具体形象的句子。
【方法指导】具体形象=步步追问十想象延伸十局部细写
①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步步追问: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怎么个差法?
②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技法指导
一、概括内容具体化
【名篇一得】
【小试牛刀】 请用所学之法充实下文:
一次体育活动,顾老师来到乒乓球台旁,要和我们打乒乓球,她持拍,眼睛盯着球,身子移动,偶尔打了一个好球,她向我们示意。如果你是外人,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我们的老师。
技法指导
一、概括内容具体化
【名篇一得】
一次体育活动,顾老师兴致勃勃地来到乒乓球台旁,要和我们打乒乓球,我们大笑,因为大家知道她不会打。可她却是一副不服输的样子:“你们别笑,不会可以学嘛!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呀!”说完便投入“学习”。她右手持拍,背稍弯,一双有神的眼睛直盯着白色的小球,那略显肥胖的身子左右移动着,偶尔打了一个好球,她就会兴奋得跳了起来有力地晃动着手中的拍子向我们示意。如果你是外人,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我们的老师。
【点评】习作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从“略显肥胖”的外形到活泼、执着、上迸、平易的精神气质,使顾老师的形象生动感人。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开头就说:“六月十百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是叙述,概括地说“天热”。但到底怎么个热法,怎么发了“狂”,不具体,读者很难有切实的感受,为此。作者紧接着作了大段的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经过这一渲染,酷暑的气氛就仿佛笼罩在读者的四周,不禁使人感到天气热得可怕。没有这样具体、形象、生动的描写,就不足以说明“天热得发了狂”。
技法指导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
【名篇一得】
【方法指导】
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可遵循如下程序: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描写对象、主人公叙述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描写对象、主人公的特征、动作、细节。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写变得形象。
复杂场面中重点内容要详写。描写复杂的场景,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我们要注意重点。重点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得多一点,要详写。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注意层次,最好还要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独特体验,写出个性来。
技法指导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
【名篇一得】
【小试牛刀】
请你扩写:“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河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技法指导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
【名篇一得】
参考比较一下其他同学的扩写:
1、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地吹来,风车慢慢地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2、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3、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技法指导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方法指导】
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其次,明确写景的目的,写景抒情,当重在想象之景,重在情绪之景。有了合理的想象和作者情绪的调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才有所依托。
技法指导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老舍《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由这段文字中的“花衣”、“肌肤”、“害羞”、“秀气”等词语的运用,不难看出老舍在这里把小雪覆盖不甚严密的小山想象成多情害羞的少女。小山有小雪覆盖,可是因为覆盖不严,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有了色彩的配合,才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更重要的是有了小山与少女之间的联想和想象,才有“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有了这样的铺垫和想象,说“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才是形象而贴切的。
【名篇一得 1】
技法指导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选段中,“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词用得工整而细致,具体描摹出地下森林的状貌。小草与森林的对比是为了突出森林的自豪;而回声中更是回荡着森林的自豪。视觉、听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都为突出重点内容——地下森林服务。作者这么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心灵感受、抱负志向。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写物事宛如写人事。由于作者满怀激情,充满了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才有了依托,言语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贯,一泻千里,不容停留。
【名篇一得 2】
技法指导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小试牛刀】请以以下景物为对象,进行一句拟人化描写。
(1)“山中蜿蜒的小河”:
(2)“湖岸边的柳枝”:
(3)“地上的枯叶”:
【名篇一得 2】
在静静的群山中蜿蜒流动的小河充满着柔情,仿佛是仙女身上的绿色飘带。
微波荡漾的西湖在阳光的映射下粼粼闪光,婀娜多姿的柳丝如同少女洗过的秀发,在波光中轻轻飘动,如同梦幻一般……
地上的枯叶越来越黄了,无情的枝条将他们抛弃,好像被逐出家门的孩子,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将自己枯黄的面容掩藏起来,细数着自己的悲凉。
技法指导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方法指导】
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嗅到是什么?摸到的感觉是什么?这样细致的观察就不愁写不出具体生动的文章来。
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它的情态,第一个角度;“嫩嫩的”,质地,第二个角度; “绿绿的”,颜色,第三个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是第四个角度,数量。
【名篇一得】
技法指导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方法指导】
2、观察点要变化,近看是什么形象,远看是什么形象,动态的观察与静态的观察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如杜甫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细雨落在水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水泡中跳跃,如果是大雨,鱼儿就不会这样;燕子体轻,只有微风,它才会借着风势飞行,如果是大风,就不成了。
3、虚实相映,扎实灵活。
“意到笔不到”,这是我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条原则。其高明之处在于笔墨没有用足,没有用满,而意蕴已出。这是一种游刃有余、以少胜多的境界。有些文章,花费大量笔墨来追求事物表面的真实和全面,其形象却仍然干瘪单薄,其原因就是没有在“意”上下功夫,而有些作品在表象上所花笔墨甚少,甚至故意隐去和淡化了那些原本可写但于“意”并无多大意义的“形”。更有些作品,描述对象好像在作品中消失了,然而通读文章,却又十分真切地感受它的存在。这种写法被古人称为“形虚而神凝”。
技法指导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关月色的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月而偏不言月,但“积水空明”比“月色如霜”之类的描写要更加清明澄澈,更加传神。这种高明的手法,似乎特别适用于今天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影像时代。
【名篇一得 1】
技法指导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名篇一得 2】
刘白羽写三峡: “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后来 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 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去游出现一条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的香溪。”
余秋雨写三峡: “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老得多的疯诗人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是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急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是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漩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必须有点叛逆性,而且都是叛逆的瑰丽惊人。”
刘白羽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长江三峡》,以工笔描绘了三峡的山形水势,草木云霞,可是这种传统的写法到了余秋雨手里就被完全打破了,他写得虽然也是三峡,但全篇几乎没有一笔实写三峡,想想也是啊,今天即使没有到过三峡的人大概也早从平面媒体或屏幕上目睹过它的气势和风采,再穷尽笔墨描绘其形也确无多大必要,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你心中独特的三峡。即使同样是写有关三峡的历史人物,两文的笔法也迥乎有异。
初学写作者,往往只注重“形”的描绘刻画,这也好理解,因为形易写而神难传。写作要做到“形神兼备”非要学会运用虚笔不可。
技法指导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小试牛刀】
请你用“虚实相映”的方法描写初夏时节的江南。
技法指导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① 初夏的江南进入了梅雨季节,整天心雨蒙蒙,衣服总是潮乎乎的,让人 不爽,家里的器具常常出现霉点,这时人们也开始换装了,有的换上二楼衬衫和 T恤,姑娘们的花裙子多了起来,而有些人却还穿着春装甚至冬装,瓜果开始上市, 来自粤地的荔枝价格逐年走低,慈溪产的杨梅价廉物美,名叫早春红玉的西瓜也卖得不错。
② 初夏,还能看到春天的背影,而街上已被五色的彩裙所点缀,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端庄的少妇,飘选的长裙使城市多了一道温柔的风景。初夏,也是个多雨的季节。所谓“江南烟雨”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情。氤氲在烟雨中的青山、绿水、寺庙、古镇自然就有一派诗情画意。不过,这时节的主妇们却毫无欣赏烟雨的雅兴,她们只盼能有个风和日丽的晒洗日。初夏,时令水果成了集市的亮点。绿油油的西瓜、黄澄澄的枇杷、红彤彤的李都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光是它们艳丽光亮的色泽就足以让人垂涎,让人心动。
【点评】裙子、梅雨、水果,两文都写了这些具有初夏时令特征的东西,但是比较一下,相信谁都会喜欢第二篇。为什么写了相同的事物而效果却迥异呢?它们的笔法不同:前一篇拘泥于眼见之实,想把自己所见都写来,后一篇也写了富有时令特征的事物,但更想把自己对初夏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两文同样是写初夏时节人的穿着,前一篇不厌其烦地写了“衬衫”、“T恤”、“花裙”、“春装”和“冬装”,可谓句句实笔,过于泥实的文字也就显得呆板死结毫无美惑和情味可言,而后一篇只写了“彩裙”,其他的一概省略,它也有实笔,但由实而虚,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激情想象的虚笔,有虚有实,虚实相映,文章既扎实,又超逸灵活。虚笔不虚,必须对景物有深切的体验。
习作展示
技法指导
五、显示过程动作化
【方法指导】
所谓动作细节描写,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物细小的动作的描写。进一步讲,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突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技法指导
五、显示过程动作化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记叙了当年他和父亲在浦口东站相别的情景: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于,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 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 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名篇一得 】
技法指导
五、显示过程动作化
父亲在给儿子道别时买几个橘子,原是件寻常的事,可为什么作家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呢?原因之一就是将事件的具体过程动作化。只传神的动作描写达到感人的力量。对人、物、环境的某个细微处所做的描写叫细节描写。平时作文指导中强调的具体描写主要指细节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人、事、环境的细微之处的细微描写,往往能够收到超乎寻常的效果。动作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细节描写要真实、典型、简洁。真实,符合生活实际。典型,要抓住最能够凸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细节来写。简洁,文章中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细节描写肯定是细致描写,但细致描写却不等于细节描写——细致重在展示动作的全过程,细节重在展示动作的全过程中的人物个性。
【名篇一得 】
技法指导
五、显示过程动作化
【小试牛刀】
请用所学之法充实这句话:她走下楼去,又跑上楼,检查门锁了没。
“她锁好防盗门,转身走下楼去,走出不远,忽又停住,愣了一下神,转回身又向楼上走去,走到自家门边,用手抓住那圆形门把手,左拧一下,右拧一下,当确认那门已锁牢靠时才转身走下楼去,而转身的那一刹那,又回头盯了一眼门把手。”
【点评】生动描写了一位有一点强迫症心理倾向的中年妇女形象。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当代文艺评论家侯金镜先生说过:“文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而是告诉人们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就要揭示人的心理世界、感情世界,用以影响读者的心理世界和感情世界。”“文学如果不能描写出人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文学。”(《短篇小说琐谈》)
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其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直按描写,它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描写等;
另一类是间接描写,它可借助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1. 心理的直接描写: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情绪直感、梦境幻觉
(1)内心独白式
内心独白式,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名篇一得】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这是《最后一课》中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 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1. 心理的直接描写: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情绪直感、梦境幻觉
(2)梦境、幻觉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幻觉是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文章的主题。因而描写梦境和幻觉实在是透视人物心灵隐秘的一条通道,一条捷径,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名篇一得】《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先生通过幻觉,描绘出自己对先生的无比思念和无限敬仰之情。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2.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
(1)神态表现式
【名篇一得】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写中年闰土的神态: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所以开始不敢作声,后来又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2.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
(2)语言表现式
古语云:“言为心声。”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出不同的话,恰恰透露出人物真实的内心。
【名篇一得】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对比刻画“母亲”的心理的: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 “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话语,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2.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
(3)动作表现法
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这是《范进中举》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为因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女婿治疯,打了他一个嘴巴,那细微的动作“颤”,则将此时胡屠户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俄国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心理
【名篇一得】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一一”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一一你们走吧。”
这是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韩麦尔先生内心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懑,通过他痛苦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使爱国主义的激情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2.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
(5)环境衬托式。
“一切景话皆情语”,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名篇一得】
《社戏》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我”去看戏途中的心理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
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田地里碧绿的豆麦、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歌吹作了尽情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地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技法指导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小试牛刀】
最近一次考试,拿到考卷知道成绩时,你或者你周围同学当下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心理想法又是如何?写一写。
技法指导
七、共性特征个性化
【方法指导】
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是真正的写作经验谈!人物的个性就是人物的眼睛,人物的“眼睛”是一扇照亮整个人物的明窗。如何表现人物的个性,让这扇窗子明亮呢?把笔墨集中在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故事上,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人。从写作角度讲,学会描写、渲染,尤其是学会抓住心结,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最有效地方法。
【名篇一得】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就用了此法。
当酒店里喝酒的人嘲笑孔乙己偷了别人的东西时,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时掌柜和他的对话,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以上两处对眼睛的描写,刻画出孔乙己当时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技法指导
七、共性特征个性化
【小试牛刀】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这是张国荣的歌曲《我》中的歌词,请为与众不同的自己描一幅自画像。
作文训练
请以“初中生活经历”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内容充实
技法指导
“内容充实或具体”是中考作文主要得分点。所谓“内容”,是指写进作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情感和数据资料等;“充实”是指写进文章中的村料质量高,内容丰富,足以表现中心思想。“内容充实”具体表现为: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景、事、物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
如何才能让记叙文的内容充实或具体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概括内容具体化
【名篇一得】
①有个小银元掉在地上。
②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陀思妥耶夫斯基)
两句相比,②句比①句多了几步追问:小银元从哪里落?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经过逐步追问,原来的简略句变成具体形象的句子。
【方法指导】具体形象=步步追问十想象延伸十局部细写
①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步步追问: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怎么个差法?
②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小试牛刀】请用所学之法充实下文:一次体育活动,顾老师来到乒乓球台旁,要和我们打乒乓球,她持拍,眼睛盯着球,身子移动,偶尔打了一个好球,她向我们示意。如果你是外人,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我们的老师。
【习作展示】一次体育活动,顾老师兴致勃勃地来到乒乓球台旁,要和我们打乒乓球,我们大笑,因为大家知道她不会打。可她却是一副不服输的样子:“你们别笑,不会可以学嘛!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呀!”说完便投入“学习”。她右手持拍,背稍弯,一双有神的眼睛直盯着白色的小球,那略显肥胖的身子左右移动着,偶尔打了一个好球,她就会兴奋得跳了起来有力地晃动着手中的拍子向我们示意。如果你是外人,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我们的老师。
【点评】习作通过语言、动作、神情等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从“略显肥胖”的外形到活泼、执着、上迸、平易的精神气质,使顾老师的形象生动感人。 l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
【名篇一得】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开头就说:“六月十百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是叙述,概括地说“天热”。但到底怎么个热法,怎么发了“狂”,不具体,读者很难有切实的感受,为此。作者紧接着作了大段的描写: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经过这一渲染,酷暑的气氛就仿佛笼罩在读者的四周,不禁使人感到天气热得可怕。没有这样具体、形象、生动的描写,就不足以说明“天热得发了狂”。
【方法指导】
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可遵循如下程序。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描写对象、主人公叙述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描写对象、主人公的特征、动作、细节。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写变得形象。
复杂场面中重点内容要详写。描写复杂的场景,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我们要注意重点。重点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得多一点,要详写。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注意层次,最好还要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独特体验,写出个性来。
【牛刀小试】
请你扩写:“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河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参考比较一下其他同学的扩写:
1.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地吹来,风车慢慢地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2.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3.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方法指导】
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其次,明确写景的目的,写景抒情,当重在想象之景,重在情绪之景。有了合理的想象和作者情绪的调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才有所依托。
【名篇一得1】老舍《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由这段文字中的“花衣”、“肌肤”、“害羞”、“秀气”等词语的运用,不难看出老舍在这里把小雪覆盖不甚严密的小山想象成多情害羞的少女。小山有小雪覆盖,可是因为覆盖不严,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有了色彩的配合,才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更重要的是有了小山与少女之间的联想和想象,才有“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有了这样的铺垫和想象,说“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才是形象而贴切的。
【名篇一得2】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选段中,“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词用得工整而细致,具体描摹出地下森林的状貌。小草与森林的对比是为了突出森林的自豪;而回声中更是回荡着森林的自豪。视觉、听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都为突出重点内容——地下森林服务。作者这么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心灵感受、抱负志向。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写物事宛如写人事。由于作者满怀激情,充满了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才有了依托,言语中似有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流动感,读起来感情激荡,思绪连贯,一泻千里,不容停留。
【小试牛刀】
请以以下景物为对象,进行一句拟人化描写。
(1)“山中蜿蜒的小河”:
(2) “湖岸边的柳枝”:
(3) “地上的枯叶”:
参考比较一下其他同学的扩写:
1.在静静的群山中蜿蜒流动的小河充满着柔情,仿佛是仙女身上的绿色飘带。
2.微波荡漾的西湖在阳光的映射下粼粼闪光,婀娜多姿的柳丝如同少女洗过的秀发,在波光中轻轻飘动,如同梦幻一般……
3.地上的枯叶越来越黄了,无情的枝条将他们抛弃,好像被逐出家门的孩子,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将自己枯黄的面容掩藏起来,细数着自己的悲凉。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方法指导】
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嗅到是什么?摸到的感觉是什么?这样细致的观察就不愁写不出具体生动的文章来。
【名篇一得】
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它的情态,第一个角度;“嫩嫩的”,质地,第二个角度; “绿绿的”,颜色,第三个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是第四个角度,数量。
2.观察点要变化,近看是什么形象,远看是什么形象,动态的观察与静态的观察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杜甫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细雨落在水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水泡中跳跃,如果是大雨,鱼儿就不会这样;燕子体轻,只有微风,它才会借着风势飞行,如果是大风,就不成了。
3.虚实相映,扎实灵活。
“意到笔不到”,这是我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条原则。其高明之处在于笔墨没有用足,没有用满,而意蕴已出。这是一种游刃有余、以少胜多的境界。有些文章,花费大量笔墨来追求事物表面的真实和全面,其形象却仍然干瘪单薄,其原因就是没有在“意”上下功夫,而有些作品在表象上所花笔墨甚少,甚至故意隐去和淡化了那些原本可写但于“意”并无多大意义的“形”。更有些作品,描述对象好像在作品中消失了,然而通读文章,却又十分真切地感受它的存在。这种写法被古人称为“形虚而神凝”。
【名篇一得1】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关月色的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月而偏不言月,但“积水空明”比“月色如霜”之类的描写要更加清明澄澈,更加传神。这种高明的手法,似乎特别适用于今天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影像时代。
【名篇一得2】
刘白羽写三峡: “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去游出现一条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的香溪。”
余秋雨写三峡: “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老得多的疯诗人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是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急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是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漩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必须有点叛逆性,而且都是叛逆的瑰丽惊人。”
刘白羽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长江三峡》,以工笔描绘了三峡的山形水势,草木云霞,可是这种传统的写法到了余秋雨手里就被完全打破了,他写得虽然也是三峡,但全篇几乎没有一笔实写三峡,想想也是啊,今天即使没有到过三峡的人大概也早从平面媒体或屏幕上目睹过它的气势和风采,再穷尽笔墨描绘其形也确无多大必要,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你心中独特的三峡。即使同样是写有关三峡的历史人物,两文的笔法也迥乎有异。
初学写作者,往往只注重“形”的描绘刻画,这也好理解,因为形易写而神难传。写作要做到“形神兼备”非要学会运用虚笔不可。
【小试牛刀】
请你用“虚实相映”的方法描写初夏时节的江南。
【习作展示】
①初夏的江南进入了梅雨季节,整天心雨蒙蒙,衣服总是潮乎乎的,让人不爽,家里的器具常常出现霉点,这时人们也开始换装了,有的换上二楼衬衫和T恤,姑娘们的花裙子多了起来,而有些人却还穿着春装甚至冬装,瓜果开始上市,来自粤地的荔枝价格逐年走低,慈溪产的杨梅价廉物美,名叫早春红玉的西瓜也卖得不错。
②初夏,还能看到春天的背影,而街上已被五色的彩裙所点缀,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端庄的少妇,飘选的长裙使城市多了一道温柔的风景。初夏,也是个多雨的季节。所谓“江南烟雨”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情。氤氲在烟雨中的青山、绿水、寺庙、古镇自然就有一派诗情画意。不过,这时节的主妇们却毫无欣赏烟雨的雅兴,她们只盼能有个风和日丽的晒洗日。初夏,时令水果成了集市的亮点。绿油油的西瓜、黄澄澄的枇杷、红彤彤的李都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光是它们艳丽光亮的色泽就足以让人垂涎,让人心动。
【点评】裙子、梅雨、水果,两文都写了这些具有初夏时令特征的东西,但是比较一下,相信谁都会喜欢第二篇。为什么写了相同的事物而效果却迥异呢?它们的笔法不同:前一篇拘泥于眼见之实,想把自己所见都写来,后一篇也写了富有时令特征的事物,但更想把自己对初夏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两文同样是写初夏时节人的穿着,前一篇不厌其烦地写了“衬衫”、“T恤”、“花裙”、“春装”和“冬装”,可谓句句实笔,过于泥实的文字也就显得呆板死结毫无美惑和情味可言,而后一篇只写了“彩裙”,其他的一概省略,它也有实笔,但由实而虚,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激情想象的虚笔,有虚有实,虚实相映,文章既扎实,又超逸灵活。虚笔不虚,必须对景物有深切的体验。
五、显示过程动作化
【方法指导】
所谓动作细节描写,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物细小的动作的描写。进一步讲,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突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名篇一得】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记叙了当年他和父亲在浦口东站相别的情景: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于,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亲在给儿子道别时买几个橘子,原是件寻常的事,可为什么作家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呢?原因之一就是将事件的具体过程动作化。只传神的动作描写达到感人的力量。对人、物、环境的某个细微处所做的描写叫细节描写。平时作文指导中强调的具体描写主要指细节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人、事、环境的细微之处的细微描写,往往能够收到超乎寻常的效果。动作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细节描写要真实、典型、简洁。真实,符合生活实际。典型,要抓住最能够凸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细节来写。简洁,文章中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细节描写肯定是细致描写,但细致描写却不等于细节描写——细致重在展示动作的全过程,细节重在展示动作的全过程中的人物个性。
【小试牛刀】请用所学之法充实这句话:她走下楼去,又跑上楼,检查门锁了没。
【习作展示】“她锁好防盗门,转身走下楼去,走出不远,忽又停住,愣了一下神,转回身又向楼上走去,走到自家门边,用手抓住那圆形门把手,左拧一下,右拧一下,当确认那门已锁牢靠时才转身走下楼去,而转身的那一刹那,又回头盯了一眼门把手。”
【点评】生动描写了一位有一点强迫症心理倾向的中年妇女形象。
六、心理描写多样化
当代文艺评论家侯金镜先生说过:“文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而是告诉人们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就要揭示人的心理世界、感情世界,用以影响读者的心理世界和感情世界。”“文学如果不能描写出人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文学。”(《短篇小说琐谈》)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其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按描写,它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描写等;另一类是间接描写,它可借助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1.心理的直接描写: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情绪直感、梦境幻觉
(1)内心独白式
内心独白式,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名篇一得】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这是《最后一课》中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 这是“最后一课”之后,内心悔恨万分,懂得了上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到了它的珍贵。心理描写具体细腻,形象可感。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梦境、幻觉式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幻觉是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文章的主题。因而描写梦境和幻觉实在是透视人物心灵隐秘的一条通道,一条捷径,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名篇一得】《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先生通过幻觉,描绘出自己对先生的无比思念和无限敬仰之情。
2.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景物
(1)神态表现式。
【名篇一得】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写中年闰土的神态: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想念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是因为中年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所以开始不敢作声,后来又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显现得淋漓尽致。
(2)语言表现式。古语云:“言为心声。”人物在不同的场合说出不同的话,恰恰透露出人物真实的内心。
【名篇一得】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对比刻画“母亲”的心理的: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 “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前后两次截然相反的话语,表现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3)动作表现法。
一个嘴巴打将去。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这是《范进中举》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为因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女婿治疯,打了他一个嘴巴,那细微的动作“颤”,则将此时胡屠户的恐惧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俄国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说:“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心理。
【名篇一得】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一一”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一一你们走吧。”
这是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韩麦尔先生内心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懑,通过他痛苦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刻画,使爱国主义的激情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
(5)环境衬托式。“一切景话皆情语”,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对声音、光线会产生与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下来就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名篇一得】
《社戏》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我”去看戏途中的心理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
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田地里碧绿的豆麦、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歌吹作了尽情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地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小试牛刀】
最近一次考试,拿到考卷知道成绩时,你或者你周围同学当下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心理想法又是如何?写一写。
七、共性特征个性化
【方法指导】
鲁迅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是真正的写作经验谈!人物的个性就是人物的眼睛,人物的“眼睛”是一扇照亮整个人物的明窗。如何表现人物的个性,让这扇窗子明亮呢?把笔墨集中在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故事上,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人。从写作角度讲,学会描写、渲染,尤其是学会抓住心结,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最有效地方法。
【名篇一得】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就用了此法。
当酒店里喝酒的人嘲笑孔乙己偷了别人的东西时,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时掌柜和他的对话,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以上两处对眼睛的描写,刻画出孔乙己当时矛盾而又复杂的心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小试牛刀】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这是张国荣的歌曲《我》中的歌词,请为与众不同的自己描一幅自画像。
学习借鉴
内容充实前:
本 色
夕阳下,一位老人站在墓前。阵阵微风,从身旁掠过,勾起他无限的思绪。三十年前,老人接查一桩经济命案。经过几十昼夜的奋战,案情真相大白。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主谋竟是老人的儿子。 l
当急驰而来的警车,载着老人的儿子呼啸而去时,老人的心一下子碎了。在正义和亲情之间,老人选择了前者。老人的妻子拼命地哀求老人放过他们唯一的儿子,然而,随着对间的推移,希望彻底地破灭了。
老人无法忘记妻子临终前的表情:苍白的脸,怨恨的眼神。老人明白,妻子是在恨他,而身为人父的他又何尝不恨自己,恨自己平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能怨谁呢?老人疼爱自己的儿子,珍惜这个幸福的家,然而,面对庄严的国徽,他做出了艰难而痛苦的心灵抉择。 l
妻儿走后的日子里,家里变得冷冷清清。无数个夜晚,老人坐在窗前,回想着这里的一切,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每当小朋友们从身旁走过,老人总爱抚摸着他们的头。这时,一种心酸而又孤独的温暖流过心间…… :
老人把手从墓碑上移开,眼光眺向远方,他知道,总有一天妻儿在地下会谅解自己的。他拄着拐杖,在来时的路上蹒跚地走着。 :
◆ 写作点评
该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尤其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截取三个片段进行描写:警车载着老人的儿子呼啸而过;妻子临终前;妻儿走后的日子里。这是记叙文常用的片断组合法,很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内容不够丰富。作者就像一个讲解员,干巴巴地介绍人物,说明形象。这样,文章中的人物很难站起来。更难活起来,其形象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其原因关键在于对人物刻画的方法比较单一,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
内容充实后:
本 色
夕阳下,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站在墓前,(瑟缩的手抚摸着墓碑,飕飕秋风吹起老人满头的白发,余晖中显得那样耀眼。眼前的枯叶随风旋转,荡向远方),勾起老人无限的思绪。【加入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十年前,老人接查一桩经济命案,(被正义感激愤的老人,决心把案情查个水落石出。)经过几十昼夜奋战,案情真相大白。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主谋竟是(一位青年——)老人的儿子,(老人唯一的儿子。)
当急驰而来的警车,载着老人的儿子呼啸而去时,老人的心一下子碎了。在正义和亲情之间,(老人作出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而老人的妻子(却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一下子病倒了。在病榻上苦苦哀求,尽管她知道,无论自己怎样哀求,也无法使“铁石心肠”的老人改变他的决定,但除了本能地哀求老人宽恕,甚至放过他们唯一的儿子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日夜祈祷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彻底地破灭了。【加入人物心理描写】
老人无法忘记妻子临终前的表情:(一张苍白的脸,一种期望而又绝望的眼神。那眼神充满了留恋,充满了怨恨,充满了无奈。然而老人无法面对,而又无法回避,就像一根根细针扎着他那本已破碎的心,使他有一种撕心裂肺而又无处诉说的痛苦……老人明白,妻子是在恨自己,将一个好端端的家“破坏”了,“残忍”地将唯一的儿子绳之以法;)而身为人父的他又何尝不恨自己,恨自己平时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和引导,致使(儿时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步一步地迈向犯罪的深渊。真是“子不教,父之过”啊!)这能怨谁呢?(谁叫自己疏于管教,谁叫自己是人民的卫士?)老人疼爱自己的儿子,珍惜这个幸福的家!然而,面对庄严的国徽,(他能不做出了艰难而痛苦的心灵抉择吗?)【加入人物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并变换句式】
妻儿走后的日子里,家里变得冷冷清清。无数个(漆黑的)夜晚,老人(独自坐在窗前,回忆着发生过的一切。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有谁能理解和体会?孩子的音容笑貌,无论夜晚还是白天都不时地浮现在他的眼前。)每当小朋友们从身旁走过,老人总爱抚摸着他们的头,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时,一种心酸、孤独而又温暖的暖流流过心间……【加入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冷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周围空荡荡的死一般的寂静。夕阳下,远方的山岚显得更加暗淡和朦胧。)老人(瑟缩的)手从墓碑上(慢慢)移开,(无神的)眼光眺向远方,他知道,总有一天妻儿在地下会谅解自己的。他拄着拐杖,在来时的路上蹒跚地走着,(瘦弱的背影笼罩着金色的余晖。)【加入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作文训练
请以“初中生活经历”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