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习宝典】(第二部分)第二单元 借物抒情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作文学习宝典】(第二部分)第二单元 借物抒情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1:11:02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老 泥 阅 读 和 写 作 培 训
文题及要求
一、在你周围选取一片风景,回想一下: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例如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时),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以描写。各150字左右。
二、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巨大而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发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三、每逢佳节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一定也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思路
本次写作是要求同学们学习并掌握借物抒情这种写作手法。借物抒情,往往不是把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将其渗透在对某一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一般是“借物赞人”或“借物喻人”,在赞美某一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来歌颂相关的人。因此,所借之物首先必须是自己熟悉并有深刻印象的。
如题目一,可选择河边的柳树、校园里的花坛、村边的荷塘等;题目二,所写的树,也必须是自己见过的熟悉的,如白杨树、松树、柏树筹;题目三中的节日,可选择除夕、清明、端午等大家都熟悉了解的。其次,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静态特点,对事物的外形、颜色、状态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变化和活动情况加以认真琢磨。常用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观察时要注意安排好顺序。如题目一,观察要带着感情,景物有时会随人物的情绪发生变化;题目二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是仰视;题目三可采用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场面。最后,要运用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用朴实而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写物”,揭示事物的品格、精神,表达真情实感。
需要注意的是,“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借物抒情,切忌将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将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对事物的描写要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相融合。
写法点拨
情感的抒发,除了直接吐露外,还有间接的方式。可以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也可以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情感。后者我们常常称为“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生动,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细腻的感情。角度,是指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认识角度,我们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当然,不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都应该把握事物的特征。如《梅花赋》:从梅花盛开,莹白如雪,花香四溢的角度,抒发它斗残冬,报早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温暖之情;从梅花枯萎、凋谢的角度,抒发它当春天真正到来时,悄然逝去,不图名、不居功的品质。
写法点拨
具体来说,借物抒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其重要一点写作,所写特点与所抒之情要有契合点。
选取的“物”应该和要抒发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关联,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如写莲花,可以借助莲某一方面的特征和品质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莲的某一特征的准确把握,从中提炼出与所抒之情相似的观点。要努力做到将莲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精神气韵融为一体,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
写法点拨
2、要适当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感情。
(1)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如鲁迅的《雪》:文章写南方的雪“滋润”,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南方的雪“美艳”,朔方的雪单调;南方的雪热闹,朔方的雪冷寂;南方的雪欢愉,朔方的雪孤独……在对照中,作者更喜欢朔方的雪。南方的雪平和恬静,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朔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写法点拨
(2)象征意义,含蓄深沉
如巴金的《短文两篇》: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作者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了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象征那些志士仁人为祖国而轰轰烈烈献身的精神。火热的日球象征了光明和崇高的信念。而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也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写法点拨
(3)多种修辞,综合运用
要适当的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井融入自己的感情。如屈原的《雷电颂》: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写法点拨
(4)场面描写,手法各异,各有侧重地展示节日气氛
用镜头剪辑的方式,将多种场合整合到一起,分别展示节日特点。 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 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示例: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呤凤哕意味。……
简析: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环境,一写唱歌场面。写出了淡淡的节日气氛。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借物抒情
文题及要求
一、在你周围选取一片风景,回想一下:当你心情愉快的时候(例如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时),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以描写。各150字左右。
二、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巨大而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发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三、每逢佳节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一定也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思路
本次写作是要求同学们学习并掌握借物抒情这种写作手法。借物抒情,往往不是把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将其渗透在对某一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一般是“借物赞人”或“借物喻人”,在赞美某一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来歌颂相关的人。因此,所借之物首先必须是自己熟悉并有深刻印象的。如题目一,可选择河边的柳树、校园里的花坛、村边的荷塘等;题目二,所写的树,也必须是自己见过的熟悉的,如白杨树、松树、柏树筹;题目三中的节日,可选择除夕、清明、端午等大家都熟悉了解的。其次,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静态特点,对事物的外形、颜色、状态以及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变化和活动情况加以认真琢磨。常用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观察时要注意安排好顺序。如题目一,观察要带着感情,景物有时会随人物的情绪发生变化;题目二要注意观察的角度是仰视;题目三可采用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场面。最后,要运用联想、想象、象征等手法,用朴实而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写物”,揭示事物的品格、精神,表达真情实感。
需要注意的是, “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借物抒情,切忌将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将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对事物的描写要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相融合。
写作思路
情感的抒发,除了直接吐露外,还有间接的方式。可以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也可以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情感。后者我们常常称为“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生动,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细腻的感情。角度,是指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认识角度,我们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当然,不论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都应该把握事物的特征。如《梅花赋》:从梅花盛开,莹白如雪,花香四溢的角度,抒发它斗残冬,报早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温暖之情;从梅花枯萎、凋谢的角度,抒发它当春天真正到来时,悄然逝去,不图名、不居功的品质。
具体来说,借物抒情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其重要一点写作,所写特点与所抒之情要有契合点
选取的“物”应该和要抒发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关联,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如写莲花,可以借助莲某一方面的特征和品质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对莲的某一特征的准确把握,从中提炼出与所抒之情相似的观点。要努力做到将莲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精神气韵融为一体,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
2.要适当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感情。
(1)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如鲁迅的《雪》:文章写南方的雪“滋润”,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南方的雪“美艳”,朔方的雪单调;南方的雪热闹,朔方的雪冷寂;南方的雪欢愉,朔方的雪孤独……在对照中,作者更喜欢朔方的雪。南方的雪平和恬静,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朔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象征意义,含蓄深沉
如巴金的《短文两篇》:文章运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作者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了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象征那些志士仁人为祖国而轰轰烈烈献身的精神。火热的日球象征了光明和崇高的信念。而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也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3)多种修辞,综合运用
要适当的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井融入自己的感情。如屈原的《雷电颂》: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4)场面描写,手法各异,各有侧重地展示节日气氛
用镜头剪辑的方式,将多种场合整合到一起,分别展示节日特点。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示例: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呤凤哕意味。……
简析: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环境,一写唱歌场面。写出了淡淡的节日气氛。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佳作示范
作文1
情绪低落时的片段
路过小树的瞬间,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阳光不经意地滑过它的伤口,翘起的树皮下,是触目惊心的伤痕,那突兀的颜色,显得那样不和谐。最上方的技条,挂着几枚零散的枯叶,一点生气都没有。除了它,谁还会记得几天前的风雪?我轻轻地抚摸着技干,那些凹凸不平的沟壑,磨痛了我的手。我也仿佛听到了小树微微的叹息,看到了它惨痛的过去……
心情愉快时的片段
小树,在寒风中微笑,在白雪中静守,一路走来,它经历多少风雨呀!我惊喜地从小树身上找到了一直渴望的东西——内心深处的坚强!
云层渐渐地飘走,阳光恣意地洒向大地,照在这棵小树上。我深吸一口气,感受到和小树一样的脉搏与呼吸。我张开双臂,对着小树,对着天空,对着阳光,默默地唱起心中的歌。这首歌是小树教给我的,也必将激励我走过一程又一程!
教师总评:借物抒情。“情绪低落时的片段”借描写经历一场风雪的小树的伤抒发忧郁、失意、痛苦的感情。“心情愉快时的片段”借描写小树在寒风中微笑的形象表现了“我”从小树身上获得的启示,从而抒发了顿悟后的愉快之情。
作文2
仰望大树 它高大、美丽、固执,同时又坚强不屈。它是一棵树,但又不是一棵树,而是一个勇敢不屈的高贵炅魂。——题记①仰望着一棵大树。②它是一棵树,它们也是。但它和它们不一样,在这茂密的丛林中,任何植物生长都得很好,自由自在,呼吸新鲜的空气,汲取甘甜的雨露,无需多努力,自然的养分足以使它们成材。但它不一样,它要成为最高大的那棵树,不想隐没在这茫茫的绿荫中,不想一生在日升日落中空虚而度。③ 于是,它努力着,努力地吸收着阳光,汲取着水源,努力地生长,向上生长。其他树木劝说它,没有必要如此辛苦,同大家一起迎风舞蹈,聆听鸟儿的鸣叫,不是更好吗?狂风嘲笑它,将它的枝叶吹得连连摇摆,但它毫不动摇,只是将根深深扎于地下,依然倔强地挺立着。因为它是一棵树,不论遇到怎样的狂风暴雨,它都应挺立着,平静地面对一切困难;因为它是一棵树,它有树的梦想、树的尊严。④它被它们嘲笑着,讽刺着,但仍努力向上生长,它要成为一棵高大的树,不是一般高的,而是最高的!渐渐地,它可以低下头来俯视那些曾经嘲笑过它的树了。但这还不够,它还要长得更高、更大。它继续努力着,为了它的梦想。春去秋来,四季更替,它现在张开翠绿的巨大伞盖,高高地立在丛林中。就这么立着,生长着,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也许,它的梦想,正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即将绽现最美的生命。对于它来说,要么不活,要么活得精彩,活得与众不同!是的,生命本来就是多彩的,它要用它的生命创造精彩,缔造传奇!就算有一天,人类用锋利的锯斧将它砍倒,它的年轮也会忠实地记录着它的一生。就算自然母亲将它的生命取走,它也会让自然惊叹。也许很久之后,它所残存的痕迹会消失殆尽。但是,它为梦想付出过、努力过,此生无悔,死而无憾。 耸立在丛林中,一棵高大但不平凡的树,它的灵魂须仰望才见。⑥ ①在结构上采用题记的形式,点明了主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提纲挈领、先声夺人的效果。②独句成段,点题。 ③运用拟人手法,读者由树自然联想到人。④对比中突显“它”的形象。⑤全篇语言多用短句,而且十分简练,如剑锋之气,具有穿透力,让人震撼。⑥照应开头,升华主旨。
◆写作点评:
借树喻人,借物抒情。本文作者选取了自然界中的一棵树,想象它长大成树的经过,赋予它高远的梦想.大树不甘于平庸,勇敢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风雨,不断地向深、向上生长,表现了它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对梦想的执着,看似写树,其实是借树来写自己。本文为更好地达到借“物”抒¨情”的效果,还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增添了文采,增强了感染力。
作文3
节日里爷爷奶奶住在南通乡下,我每年都得回去看望几次。至于过年这类大事,自然也得与众多亲戚一同在那农家小院欢聚。过年的前两天是最忙的。必须将大堂水厅一间间装饰一新。贴春联、挂年历,一切都为来年求个喜庆。粘贴用的一般都是糨糊,其实就是面糊,粘得很牢,方便得很。然后就是祭祖。先在桌上摆好碗筷,放上些丰盛的菜肴,儿孙们按辈分叩拜,边上还得有人烧些纸钱。大家挨个在祖先前暗自诉说着旧年的辛劳,并捎带上新年的愿望和美好祝福。接着还得在河边烧上一些纸银子,爷爷说这是在给那些在外漂泊的孤魂以安慰,希望它们也能过个好年。听说那个小村庄新修了个土地庙,从前的那个因在“文革”时被套上各种帽子而拆掉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迷信之类的活动,应当被看作一种文化习俗。除夕转眼就到了。那天晚上要摆上一张大桌子,备好丰盛的菜肴以及醇美的酒水。大家围坐在一起,为了美好的新年而干杯。继而一边享用美味一边畅谈。小辈向长辈敬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干杯前还得说上一些甜蜜的话语,最后让这些话掺在酒水里喝下去,五脏六腑之间,那种美妙的幸福感自然不用说了。爷爷奶奶更不会掩饰心中的高兴劲儿,笑得合不拢嘴。就这样,其乐融融的,新年前的最后一顿团圆饭就开始了,亲情让这一年的最后更加圆满。很快的,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此时守岁的老老小小都会赶到院子里放烟花礼炮。5 !4!3!2!1 !“嗖”——这小小的礼炮载着所有人的美好愿望升入天空,人们发出一阵响亮的欢呼声。村子里的其他人家也陆续放起了烟花礼炮。刚才还寂静的夜空顿时唱响欢哥,深邃的夜空顿时绽开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我们所期待的新年这才真正开始!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每个人都得早起。洗漱之后,换上新衣,新的一年,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早饭通常都是蜜枣,那枣又大又甜,滋味会一直沁人心里。继而就要逐家串门拜年。每去一户人家,总要先称呼长辈,再道祝福。我们这些小辈总能得到很多糖果。一圈走下来,满口袋都是,有时还装不下。之后的几天也是活动不断,迎财神、拜菩萨……就在这一个个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活动之后“过年”的整个过程才算完毕。 每次回到家里的时候,我总会想,又一个春节过去了,年复一年,岁月流逝,或许只有和家人团聚才是最宝贵的吧!小院落应该又恢复了平静,是否又在静静地期待下一年的这个时刻呢? 点题,回乡下在农家小院过年。节日里大家忙着装饰房子、祭祖。好一幅其乐融融的除夕亲情图! 放烟花礼炮才是“我们”期待的真正过年。大年初一、互相拜年。抒发感情、深化主旨。
◆写作点评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将过年的流程较完整地展现出来,富含地域文化意味,饱蕴亲情。我们在读出了新年喜庆热烈气氛的同时,也分明能感受到文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人生情感的思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