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2 21: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兰西王国
(843-1792)法国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层层压迫下的法国农民典型的君主专制政权启蒙运动法兰西王国
(843-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4)波旁王朝复辟
(1815-1830)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1940)七月王朝
(君主立宪)
(1815-1848)分析:法国共和制进程曲折反复的原因
原因:
①历史传统:长期的君主专制,君主观念根深蒂固
②长期小农经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业资产阶级(共和派)力量不够强大
③外部反法同盟的干涉分析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从1789~1875年,法国人民经过几番激烈的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终确立起资本主义共和政体。
(1)1789~1875年,法国政治力量反复较量的斗争焦点是什么?
(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都比较强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法国共和派与君主保皇派势均力敌,
共和制确立是其相互妥协的结果。1875年宪法对任何一派都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君主派显然不喜欢它的共和体制;而共和派对于总统权力过大且可以连选连任也显然不能满意。
但法国的主流政治家汲取大革命百年动荡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的教训,选择了妥协与退让,将此后的政治斗争限于选举和议会。“法国模式由对抗转为妥协”,使法国顺利的走上了宪政的轨道,政局保持了长久的稳定而宪法也得以延续,也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l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法国总统选举 直到1877年,君主派依然不甘心,对共和派进行反扑,共和派遭到重大打击。君主派的一家报纸得意地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桨。”
特别是1877年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曾采取极端措施,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但后来在参众两院的选举中共和派都取得了优势,迫使得不到议会支持的麦克马洪总统于1879年1月30日辞职,共和派格雷维当选总统。
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其作用是(??? )
A.阻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B.开始确立法国共和政体
C.肯定了君主立宪政体???????????????
D.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原则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 长期以来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到18世纪后期,德意志全境分布着296个邦国,各邦之间关卡林立。
一个商人从柏林去瑞士必须经过十个国家,兑换十次货币,办理十次过境手续,缴纳的关税超过他所运货物的价值。 上述资料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状况?最需要的是什么?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 …
…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1、1864普奥对丹麦2、1866普奥战争3、1870普法战争王朝战争是战争的一种形式,因参与者是王国与王国或发起国是君主制国家而得名。分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材料: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
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弗里德里希容不下任何人在他身边支招,他的大臣只不过是高级书记员罢了。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意旨来管理……”
——《人类的故事》房龙
分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特点:
①皇帝拥有绝对权威,
②行政机构操纵立法机构
③具有浓厚的专制性和军事性“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浓厚的
A军国主义色彩
B专制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主义道路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A宪法赋予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局限性: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是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⑵ 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积极性:
⑴ 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问题:“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什么?
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近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为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旧势力再次煽动民族情绪,挑起对外战争,结果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容克是德文音译,意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为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16世纪起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掌握国家领导权。19世纪中叶开始资本主义化,成为半封建型的贵族地主。 德国政制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专制性和军国主义色彩,之后不断扩军备战,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 法国:总统直接宣
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首相皇帝 宰相总统总统总理议会议会国会议会议会皇帝总统议会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军事封建
皇帝权重总统 共和制议会 共和制1.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2.都实行分权原则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首相议会议会内阁首相议会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议会内阁首相议会总统国会总统总统国会总统 共和制总统总统国会四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英国和法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对封建力量冲击得较彻底。
而德国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封建力量得以保存并发展,因而其政治体制中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性和封建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众公议,参以条件,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物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英国的议会制   B.法国的共和制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德国的二元制君主制1~67~1213~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节录)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
第十一条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 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二)标志:旧酒入新瓶(宪法)
(三) 当梦想照进现实 ①“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
②“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当联邦领域内的公共安宁受到威胁之际,皇帝可以宣布某一地区进入战争状态”。
③“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 “帝国舰队系在皇帝最高统率之下的一支统一的舰队。” “海陆军高级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④“皇帝在国际法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
——《德意志帝国宪法》
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集中了哪些权力?
  1882年3月,日本政府为了制定一部满足帝国统治需要的宪法,专门派出以伊藤博文为首的“宪法考察团”去欧洲考察。在德国期间,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给他们提出建议:“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日本最为近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如今日本开设议院,亦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伊藤博文等人对此非常信服,便决心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制定日本帝国的宪法。
  请思考:“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正确。1871年宪法虽然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皇帝和宰相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议会受制于皇帝和宰相,权力有限。材料一:
关于政权组织的法律(1875年2月25日通过)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依选举法规定的条件、用普选方式选出……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
总统有特赦权;大赦则只能依法律行之。
总统统率武装部队。
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总统主持国家典礼;接受外国的公使和大使。
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在这种情况下,应在三个月的期限内召集选民团进行新的选举。
关于参议院组织的法律(1875年2月24日通过)
第一条 参议院由三百人组成:二百二十五名由法国各省及殖民地选出,七十五名由国民议会选出。……
第六条 由各省和殖民地选出的参议员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
第七条 由国民议会选出的参议员终身任职。如因死亡、辞职或其他原因出缺,将由参议院本身在两个月内自行补缺。法国国旗德国国旗 法国国旗法国国旗从左到右由蓝、白、红三个垂直长方形组成。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在启蒙思想指引下,法国仁人志士对民主共和孜孜以求,历经数十年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一个民主共和国。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去探讨法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是怎样以步步确立的。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该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节录)
第三条? 总统有特赦权;大赦则只能依法律行之。……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
第五条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九条?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第十条? 共和国总统,非先得两院的同意,不得宣战。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l879年初,共和派赢得法国总统选举 直到1877年,君主派依然不甘心,对共和派进行反扑,共和派遭到重大打击。君主派的一家报纸得意地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桨。”
特别是1877年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曾采取极端措施,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但后来的众参两院的选举中共和派都取得了优势,迫使得不到议会支持的麦克马洪总统于1879年1月30日辞职,共和派格雷维当选总统。
1883年正统派的尚博尔伯爵去世,波旁王朝复辟的最后希望湮灭了。而拿破仑三世1873年在英国去世,其在英国服役的皇太子也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鲁人杀死。波拿巴派恢复帝国的梦想也无所寄托。至于奥尔良派,本来就是主张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这一理想已经非常接近共和制。如果共和制势所必然,他们又有什么必要非要坚持设立一个君主不可呢?从此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