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2 21:3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概念解读:对峙1、对抗;抗衡
2、相对而立
—— 《辞海》2008年修订版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为什么走向对峙 ——1927年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1927年春天开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方面的国民党人,发起一个大规模的“清党”运动(即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主义分子)。此运动的展开,以“四一二”事变为标志,持续到9月,历时半年左右。“清党”运动的最大成功,是它成就了一个南京政府。……并且从此主导了国民党乃至于中国政治以后的发展。
——本文摘自《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杨奎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思考:根据材料回答,“清党”运动对当时的国共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破裂  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 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 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 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 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 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 出小鸡!”
  请思考:“把我们像鸡 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是指什 么?共产党又是如何“孵出 小鸡”的?国共为什么走向对峙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 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到1932年100 多万。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者达 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人。到1932年100 多万。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罗亦农、萧楚女、向警予、彭湃、恽代英、蔡和森等 思考: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会做出怎 样的应对?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结合课本知识思考:
南昌起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结合课本,你能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吗?思考总结:
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有怎样的作用?作用:
①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 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探究:
⑴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⑵对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中,走出了一大批后来的人民解 放军将帅。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有8位元帅 (贺龙、刘伯承、朱德、聂荣臻、林彪、陈毅、 叶剑英、徐向前)、4位大将(陈赓、粟裕、许光 达、张云逸)都与南昌起义紧紧相连,这还不算 未被授予军衔的周恩来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金一南《南昌起义枪声背后》,《世界军 事》2006年第8期拓展:中共军队的先后名称1、中国国民革命军(八一南昌起义)
2、中国工农革命军(秋收起义)
3、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时期)4、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争)
5、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
6、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期派出军队)1930年江西永丰土地调查情况探究⑴ :表格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在农村,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却少地或无地。探究⑵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在
农村立足?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取得了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毛泽东探究⑶ :中共为了立足在革命根据地采取
了哪些措施?①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
地革命。
② 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涵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军事保证核心根本经济保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涵军事保证核心根本经济保证① 井冈山根据地巩固扩大;
② 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
③ 粉碎了敌人三次“围剿”;
④ 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彭德怀湘赣腾代远湘鄂赣彭湃海陆丰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贺龙洪湖湘鄂边方志敏闽浙赣徐向前鄂豫皖毛泽东朱德将赣南闽西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左右江☆(注意比较:农村革命根据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土地革命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准备:
秋收起义道路探索: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总结经验受挫向井冈山进军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实践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武装反抗军事“围剿”反 “围剿”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政权对峙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幅英雄的画卷一部壮丽的史诗
一个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 思考: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经过1934年10月瑞金江长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甘肃毛尔盖黄河腊子口1934.10.遵义1935.1. 遵义会议内容 意义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 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乌江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吴起镇甘肃三军会师会宁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1935.10.遵义1935.1.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经过1934年10月瑞金 材料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长征胜利的意义 材料2: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毛泽东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想一想: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保存精华 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传播火种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呢?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通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草地上渺无人烟,”戴医生说,“……没有人,一个也没有……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人的声音,也没有可以谈话的人。没有人从这条路上走过,没有房屋,只有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是地球上最后一批人。” 长征途中,妇女无法照料孩子。刘英说:“听起来可能很残忍,但他们不得不把孩子托给别人或扔掉……扔掉孩子就像扔掉装备一样”。 永恒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 1、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的第一枪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巩固练习(B)(B) 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B、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4、(2005年 全国卷)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军,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 )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