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7月)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7月)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4 10:0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这段话描述的是西欧城市工商业发展的
A.历史背景 B.历史进程 C.历史影响 D.历史规律
2.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3.这一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个光辉节点,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英国民主派与君主派之争 B.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之争
C.德国皇帝与宰相权力之争 D.法国的巴黎公社人民起义
4.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各国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
A.军事实力增强必须要侵略 B.扩大产品销路需要更广阔的市场
C.工业革命后发展竞争加剧 D.本国原料不足,争夺国外原料产地
5.1905年,提拉克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他说:“只有一种药能治印度人民的病,这个药就是政权。它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表明印度国大党
A.明确了革命的斗争目标 B.主张必须扭转斗争困境
C.在积极争取印度管理权 D.要求殖民当局政治改革
6.“这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A.印尼民族大起义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丹的马赫迪起义 D.伊朗的立宪运动
7.“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列强
A.商业竞争激烈 B.瓜分世界的争斗 C.萨拉热窝事件 D.扩军备战的结果
8.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其意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D.使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9.他曾担任墨西哥国民革命党主席,在担任墨西哥总统之后,于1934~1940年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他”是指
A.苏加诺 B.扎格鲁尔 C.桑地诺 D.卡德纳斯
10.《全球通史》提到:“到9月中旬,德国人已经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苏军不断前进,占领了越来越多的飞机场,使戈林无法进行空运。1943年2月2日,终于出现了结局……”这场战役是指
A.莫斯科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11.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
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
12.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涨”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为此各国
A.减少政府干预经济 B.扩大财政开支
C.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D.放弃国家垄断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14.1947年8月,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是指
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持续的国内战争 C.印巴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
15.下面是1980~2000年部分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出口占各自总出口比重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非洲经济
时间 组织名称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5. 72 6. 32 4. 82
中非共同体 1. 42 1. 42 0. 92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9. 62 8. 02 9. 62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0. 42 3. 12 11. 92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0. 32 2. 92 2. 22
A.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明显 B.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C.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D.区域发展极度不平衡
16.二战后初期,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制和组织不断涌现,对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组织的建立
A.有利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B.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C.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D.适应了美国霸权主义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目录(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摘自张海鹏等《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欧洲人掀起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从物质上推动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更从精神上确立了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坚毅、斗争、进取、征服甚至是掠夺、霸权等处于强势地位的精神支柱。在与讲求儒雅、平和、稳定、固守甚至是忍让、懦弱等东方文化精神相碰撞时,当“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近代出现冲突时,西方文化的进攻就自然处于上风状态,为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精神基础。
——摘编自刘鹏《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当西班牙的冒险家们侵占土地和发现金银矿山后,王室就宣布都应归其所有。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发现金刚石矿后,就把它归为国王所有。葡萄牙人早已在西非捕捉和贩卖黑奴而臭名昭著,而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积极地扮演这种角色。印度人在谈到葡萄牙侵略者时说:“幸而葡萄牙人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葡萄牙从欧洲运来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高价卖给当地居民,然后强制用低价购买当地的贵重物品运回欧洲,从中获得数倍至数十倍的高额利润。西班牙则在本土和殖民地建立一整套机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还设立天主教会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奴役;他们建立大地产和种植园或开办矿山,强制印第安人和黑人耕种土地和开采矿石,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
——摘编自今日头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统治政策及其殖民掠夺》
材料二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英国把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送到英国受教育,再送回印度服务,这些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基本上都醒悟了,要求参政议政。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表明印度反英斗争进入新高潮,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埃及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军民保卫亚历山大港、开罗,后遭失败。1881~1893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杀英殖民头子戈登,起义失败后苏丹沦为英殖民地。20世纪初,章太炎联合亚洲部分国家,成立“亚洲和亲会”,其中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摘编自王庆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反殖民斗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二战后,昔日的强国德、意、日被彻底击溃,英法两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降为“二等”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战后初期,两国在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中被拖入广泛的国际纠纷中,争斗愈演愈烈,终究走向冷战。当时苏联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的最基本内容是维护苏联安全,而建立苏联势力范围和确保苏联在战后的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则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手段。美国则希望在全世界扩张其影响和势力,主导国际政治舞台。当时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根本对立的,苏联极力伸张共产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则极力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推广美式民主制度。
——摘编自赵茜《美苏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材料二 冷战把世界一分为二了。然而,鉴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沉痛教训,鉴于核武器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苏两国谁也不愿意再挑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导致两国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这就维持了世界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从1914年到1945年,30年中就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冷战的40多年中没有发生一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冷战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面是苏俄至苏联时期不同的经济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政策 时间 主要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供征缴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粮食;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应日用品;普及一切阶级的成年人义务劳动制,贯彻“不劳动者不食”的原则;实行大中小工业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除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取消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分配。
苏联模式 1927~1991年 推行农业集体化,农庄按国家计划播种,按国家定价征收粮食;推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上推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否定商业和市场的作用,商品交换也仅限于个人消费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苏俄至苏联的经济政策”为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教材题)C材料强调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经济和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这属于历史影响,故C项正确。与历史背景、进程和规律无关,排除A、B、D三项。
2.A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认为,“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冲击了作为封建势力的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反映了工业化引发了德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普鲁士贵族阶层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没有丧失政治权力,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内部整体工业化产生的影响,并非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变化,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工业化冲击了普鲁士容克贵族的地位,并没有体现社会福利改革的内容,故排除D项。
3.(教材题)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人民起义是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进行的革命,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述是资本主义内部各派别围绕不同政体和执政权力的斗争,均排除。
4.(教材题)C根据时间“19世纪中期”,可以推知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各国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根本的推动力是工业革命,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均排除。
5.A材料“这个药就是政权”“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说明印度国大党已经明确了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目标,故A项正确。B项表述在材料中也有体现,但材料中心还是在阐述“争取民族独立”这一革命目标,排除;材料中提到“独立”,故他们的目标并不是管理权,排除C项;材料中要求“独立”,是完全独立自主,并不是由英国殖民者继续统治,也不是殖民者改革,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资产阶级革命,亚洲的觉醒相关内容,伊朗的立宪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故D项正确。印尼民族大起义指的是1926~1927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属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排除A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反对外国的殖民统治,而且不属于觉醒,排除B项;苏丹位于非洲,排除C项。
7.(教材题)B材料“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体现的是列强对世界殖民地的瓜分是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源,故B项正确。A、D两项属于列强瓜分世界斗争的表现,排除;C项是一战的导火线,排除。
8.(教材题)C根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纪元,故C项正确。A项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排除;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指巴黎公社起义,排除B项;D项是二月革命的影响,排除。
9.(教材题)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卡德纳斯在担任墨西哥总统之后,于1934~1940年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故D项正确。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的领袖,排除A项;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B项;桑地诺是尼加拉瓜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C项。
10.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于1942年7月爆发,于1943年2月结束,因此材料中所说的应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C项正确。莫斯科战役发生于1941年9月到1942年1月,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途岛战役发生在美、日之间,阿拉曼战役发生在英、德之间,与材料中的信息不符,排除B、D两项。
11.B根据材料“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可知,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的书中,叙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因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的是世界性的战争,通过战争的警示提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的能力,故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丧失核垄断地位,故排除A项;《8月的枪声》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且材料并未提及对待苏联的态度,故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美国扩大海外军事力量,故排除D项。
12.(教材题)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滞涨”危机,决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增强经济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扩大财政开支、恢复自由放任政策和放弃国家垄断与史实相悖,排除B、C、D三项。
13.(教材题)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主要目的是要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属于主要目的,均排除。
14.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据此可知,题干中尼赫鲁所说的“厄运的时代”是指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故A项正确。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与“持续的国内战争”“印巴战争”无关,排除B、C两项;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在1997年,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5.A通过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2000年间,非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内部贸易发展有限,内部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最多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也只有11.9%,反映出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区域外的贸易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即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组织外的贸易依赖更明显,故A项正确。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与中非共同体内部出口不增反降等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非洲经济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故排除C项;仅内部贸易发展不足,不能说明整个非洲经济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故排除D项。
16.(教材题)B由材料可知,二战后初期出现的各种经济协调机制和组织,对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17.(教材题)(1)特点:多样性;交互性;传承性。(6分)
(2)影响:世界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被打破;亚非美文明走向衰落,西方文明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世界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6分)
18.(1)不同点:葡萄牙主要在非洲和亚洲,西班牙在美洲;葡萄牙主要殖民手段是欺骗性贸易,西班牙着眼于维护殖民统治。(4分)相同点:殖民扩张主导者是封建国王;都进行了捕捉和贩卖黑奴;殖民扩张都具有残酷性和野蛮性;都对殖民地带来双重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基本上是由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国家间试图进行民族解放联合斗争的尝试。(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独立的进程;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团结,共同反对殖民主义。(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教材题)(1)原因:西欧和日本衰落;美苏两国迅速崛起为超级大国;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导致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频繁发生;长期的对峙和对抗,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4分)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教材题)示例:
论题: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2分)
阐述: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现状,苏俄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国家权力对国内资源实行军事化管理,保障了新生政权。但是这一政策是建立在对农民压迫和对市场否定的基础上,当国内环境相对和平时,便成为中下层百姓的负担。1921年,列宁等人立足于苏俄是一个工业欠发达的农业大国的现实,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使得苏俄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苏联建立后,斯大林等领导人不顾苏联的社会现实,强行用行政权力全面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并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方式弥补工业发展落后的不足,虽然短期内实现了苏联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但也使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畸形,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8分)
总之,社会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