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22:5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教材分析
整首诗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意虽然浅显,但要让学生体会到一山一河代表祖国的锦绣山河实属不易,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与华山诗句,然后通过图片赏析和图片拓展,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美,再把内心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激情被带动起来,一下子投入到学习中。
二、设计思路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朗诵古诗的能力,他们能很快划分出古诗的节奏,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本课要教授的古诗,内容上时空跨度大,学生的阅历浅,对于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几乎没有了解,想要让学生和诗人共情需要颇费一番功夫。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以及与同学的交流,找出描写黄河与华山诗句,然后通过图片赏析和图片拓展,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美,再把内心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激情被带动起来,一下子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透过诗句感受诗中的情感、解读诗人的情怀。以往的逐字逐句的理解,只能将古诗的韵味淡化和肢解。我们力求透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情景的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着教者,回到历史,咀嚼诗文,走进诗人的心灵,将与文字的对话提升为与诗人的对话。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摩、遗”等4个字。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这首诗是以北宋被金兵攻陷,中原被占,(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被擒,南宋皇帝在(临安)建都这段历史为背景。写于 1192年,此时爱国诗人陆游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 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恢复统一。诗题中的秋夜交代了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秋这个字与最后一句的“又一年”相照应,秋是一年的第三个季节,基本上秋天到了也就意味着一年的结束,北方的百姓在盼望中又度过了一年,而且秋天万木凋零又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也为全诗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调。夜这个字通常会让我们感觉孤独与思念,告别了白日的热闹与忙碌,暮色降临整个人都空闲下来思绪就开始伸展。将晓二字读来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继而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作者可能在窗前站了很久,在庭院站了很久,最后走到了篱笆门前推门而出,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由于愁思一夜未眠至东方将晓,房间内狭小的空间容纳不了诗人沉重的相思,诗人不由得出门徘徊。迎凉二字是指诗人从房间出来迎面而来的寒气使诗人感觉到外面很冷,一方面可能是诗人忧愁太重以至于都忘记了穿衣服,另一方面也肯能是诗人想到金人占领的地方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露宿街头,于是感同身受觉得凉。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诗人为什么一开篇要写山河的壮美呢?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学生自由读诗句,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4、现在让我们跟随影像资料,共同目睹那段惨痛的历史。观看背诵灭亡视频。 5、看到这里,你最想说什么? 6、出示:南望王师又一年,理解“又”字。 7、从 1127年到 1192年,这六十五年中的每一天,诗人和中原地区的人们都在艰难的企盼中度日如年。但是一年过去了,人们的土地被霸占,牲畜被掠走,壮年人惨死在金人的铁蹄下,丝毫没有王师要来的消息,真可谓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十年过 去了,孩子饿死在母亲的怀里,无数的人骨肉分离、流离失所,仍不见王师的踪迹,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整整”六十五年过去了,陆游已经由一个 3岁的孩童,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真是望眼欲穿啊!王师却始终没有到来。真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他们一直苦盼的王师到底在做什么?南宋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就是《题临安邸》。(课件出示诗,指生读。)同学们,你们看到他们在干什么?(生自由说) 9、当中原地区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他们在寻欢作乐;当人们苦苦期盼王师救他们于水火的时候,他们却还在昏昏度日。一年又一年,百姓们望眼欲穿,可苦盼的王师却始终没有到来。此时遗民们留下的泪还仅仅是痛苦的泪吗?对,是愤怒、是绝望、是无奈......让我们再读这两句诗,表达我们心中的复杂情感。指生读。让我们把心中的感受尽情地表达出来。齐读!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二、体会爱国之意 1、同学们,这位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远望“壮美河山已不再”,想想“苦盼王师终不来”。自己欲报国却无门,满心哀怨、满心无奈,都化作了这慨然长叹:(指题目)再看题目中的这个“凉”字,你还觉得它仅仅是乘凉之意吗? 2、尽管诗人一次次失望,可是仍然没有绝望,同学们看这首诗,这首诗写于同年的 11月 14日,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作者不仅做梦都想收复失地,就连弥留之际,一直都对收复中原念念不忘,出示《示儿》,齐读。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句时,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充分体会了北方遗民水深火热的生活。通过创设诗人和遗民一年又一年盼望王师收复中原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苦苦期盼。最后的拓展延伸,使学生面色凝重,由衷地感受到了诗人做梦和至死都没有对南宋政权绝望。本诗学生当堂背过。
在诗的第一二句作者将全诗的意境写得很大,写出了一种很苍茫的感觉,同时用“入”和“上”两个字把黄河和华山描写雄伟而虎虎有生气。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意在突出黄河的辽阔,华山的巍峨,从这两个词的选用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对于祖国的山水是非常自豪的,同时也是非常热爱的。而作者选用的黄河和华山这部分都是被当时的金人占领的,作者越是描写得雄伟壮阔,感情就越发的难受,难受祖国山水的破碎,难受南宋朝廷的不作为,这种感情在诗的后两句达到了顶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指在金人统治下生活的中原人,尽这一个字将百姓对安定生活的盼望,对祖国统一的期待描写得淋漓尽致,百姓的泪流尽了,诗人的泪也流尽了。国不国,家不家,手无寸铁的百姓只能终日以泪洗面,以至于泪尽于胡马铁骑扬起的飞尘里。读来使我们眼前不禁浮现出一老态妇人双手掩泪,面南而立;我们仿佛看到了年迈的诗人在晨光熹微中,面向北方久久伫立,敛声哭泣。望字可谓是诗眼,将诗人的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描写了出来。我们知道金人入侵,当时的朝廷选择偏安一隅将都城迁到了南方,史称南宋。
北方沦陷区的百姓个个伸长脖子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满怀希望的望着,一年又一年,希望都熬成了失望,但又不相信朝廷会放弃他们,于是就这样在盼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秋季,盼望了一年又一年。这里是北方沦陷区百姓的盼望,同时也是作者的盼望,诗人盼望朝廷能有所作为,但是朝廷给诗人的也只是失望,这里也包含了诗人满腔的不满与无可奈何。这首诗写作于作者耄耋之年,回顾自己的一生,空有一颗报国心却不得重用,如今已衰老至此,更不可能为百姓做些什么,于是诗人内心对朝廷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的不作为感到无比的失望与愤懑,希望这首诗能使当朝者明白自己的责任,能尽快收复失地,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