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
一、教材分析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表达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小说阅读理念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因此,在深入阅读之前,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而化之,即:石猴的出生和石猴成王的经历。这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文章整体的感知,同时也是对作者写作顺序的关照。对此环节的处理,点到为止,不做深究,也就避免了落入冗繁的情节内容分析式的教学窠臼中。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在简短的小说节选阅读中,可见一斑。而作为鸿篇巨制的经典魅力,往往更是以其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样的小说阅读取向,势必会引导着阅读的人,在关注故事不断峰回路转的情节发展中,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回归阅读的本真,体味纯粹的阅读之乐。
二、设计思路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西游记》的故事非常熟悉,因此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对文本的理解上,由感悟形象到积累语言和体验表达方式上。虽然学生之前有学习古诗文和白话文的基础,但还是要重视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培养好的语感。在进行古典白话小说的教学时,我们必须从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出发,坚定它的“语文教材”立场,尊重“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抓住“人物形象”这个“纲”,有效举起小说阅读的“目”,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要抓住文中特别鲜明的人物语言或动作的描写,反复阅读,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色,指导学生依托语言体味人物性格,从而全面立体地丰满人物形象。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学习和感悟反复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体会语言的生动哪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Ppt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2.寻找语言的秘密吴承恩先生为了写出石猴的自由快乐,非常注意遣词造句,这几句话藏了好多写作的秘密呢!感受构词方式和语言节奏。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 3.这样精彩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直经典的猴王。教师配乐读。花果山就是它的家,女生配乐读。他就是花果山的精灵,男生配乐读。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师板书:顽皮可爱小结: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4、自读自悟,继续探寻语言的秘密 A、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一两个描写石猴的关键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B、感受石猴语言短促、重复的特点小结: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师板书:敢作敢为) 5.“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 “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在学生的课程经验中,语文意识极易被自己的常态阅读催眠,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分配在文本内容上。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整节课,我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我时时唤醒、常常提示,这样才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感悟、澄明的觉醒。 立足于孩子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思维延伸 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七、教学反思
一、构建以“人物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为纬的教学模式这节课我由“阅读提示”楔入。“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我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模式。
二、聚焦语言形式,唤醒语文意识
“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
“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在学生的课程经验中,语文意识极易被自己的常态阅读催眠,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分配在文本内容上。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整节课,我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我时时唤醒、常常提示,这样才使学生得到切实的感悟、澄明的觉醒。
三、开启充满语文气息的课程
世界“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