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检测卷(2015.12)
命题人:戎伟丽 审核人:蒋淑萍
积累运用(共18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2分)
在湖中,昔日的liàn滟 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 ,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 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xiāo索 了。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6分)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
②烽火连三月, 。
③商女不知亡国恨, 。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⑥ ,风烟望五津。
3.下面这段话有三处语病,请用规定的符号在原文上修改。(3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②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像呼吸
和心跳一样重要。③我们必须全面改善公众睡眠的健康水平。④为此,中国睡
眠研究会提出了“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4.结合材料,综合探究(4分)
【材料一】2013年5月,记者在某路口看到,宽约25米的道路供行人过街的绿灯却仅有18秒,绿灯亮起时许多过街的行人都得一路小跑;供车辆通行的绿灯长达120秒,许多行人在等待一分钟左右后,便迫不及待地闯红灯在车流中穿行,导致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发生。
【材料二】谈到“中国式过马路”,一位专家说:“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从众心理在作崇。很多市民很久以来有一种从众心理,人家可以走,我为什么不可走?这种心理大多数的人都存在,结果是法不责众。”
【材料三】“闯红灯过马路违法!”近日,杭州、北京、南京等地纷纷对“中国式过马路”亮“罚单”,引来“叫好声一片”。与此同时,有评论说,处罚难度大,执法成本高,重拳整治陷入“两难”窘境。
仔细探究三则材料,请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2) 九年级开展以“文明出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配合交警在十字路口值勤时,几位同学发现,一些闯红灯的行人不服交警的劝阻和处罚,甚至出言不逊。针对下面的情况,请你选择一个对象,对其进行规劝。(2分)
①一位大妈不耐烦地说:“等,等,等,一等就是几十秒,我等得起吗?”
②一位大叔掏出一张20元钞票对交警说:“不用找了,我再闯10块钱的。”
5.名著阅读(3分)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①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望 岳(4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傲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练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7.本诗用词巧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对“一览众山小”中的“小”加以赏析。(2分)
(二)乡土的篱笆(17分)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 ,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 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8.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4分)
9.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10.本文语言生动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
①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②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11. 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三)实至名归话“襄阳”(13分)
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时隔32年,国家开始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983年撤销襄阳地区,所辖各县划属已升格的裹樊市,使其规模骤然增至近2万平方千米。
③襄樊,乃两个小地方的统称,设市后也多为“襄阳”(地区)管“裹樊”(县级市),与周边县市从无称谓上的纠葛。然而,当襄樊市取代襄阳地区后,周边县市变成下属,形成“襄樊”(市)管“襄阳”(县、区)的格局,难免平添“辈分”颠倒、“位子”坐错之感。
④——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襄阳”之称,始于西汉所设襄阳县,得名于县治地处襄水(今南渠)之北,至今2200年。由此,故治今称“襄阳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这里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无不注明发生地为“襄阳”。东晋朱序守城抗击前秦,其母韩夫人率众女修城助战,令存“夫人城”。因三国故事,襄阳更负盛名:襄阳人庞统号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襄阳城”外,有“古隆中”“刘备马跃檀溪遗址”等。
⑤——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唐代诗人孟浩然生长于此,世称“孟襄阳”;宋代书画家米芾移居此地,自号“襄阳居士”,今有“米公祠”“米公路’。襄阳之名盛名远播,天津有“襄阳道”,上海有“襄阳路”,港、台乃至美国、日本也有街道冠名“襄阳”。以“襄阳”为主体,仅唐代便有诸多诗篇,名句如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更有诗名直称“襄阳”者:苏轼《襄阳乐》、李白《襄阳歌》和《襄阳曲》等。
⑥——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设襄阳郡;三国、晋、隋亦设襄阳郡;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改设襄阳府;元设襄阳路;明、清设襄阳府;民国初设襄阳道:新中国设襄阳专(地)区。
⑦显而易见,在饱经2200年风霜的“襄阳”膝下,问世不足60年的“襄樊”难以望其项背,勉为其难则带来无尽的窘迫:顶替襄阳充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感文不对题,以“襄樊”领率周边县市又不具涵盖能力,阐述当地历史、文化总要赘加注解,国内乃至海外“襄阳人”认祖归宗困惑不已……
⑧不过,“襄阳”若用于市名,下属襄阳区便要同时更名:其前身襄阳县早于1992年由襄樊市区移治县境张湾镇,2001年改县为区。由于襄阳区并非市政府驻地,如今不与市同时更名将形成大、小“襄阳”同名异地的误区。查襄阳县在古代曾兼为“襄州”治所,此时改称“襄州区”顺理成章。
⑨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转折,“襄樊”不再小材大用、力不从心,“襄阳”不再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以“名正言顺”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
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谁比“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魂牵梦萦的大“襄阳”终于回来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3期有删改
12.为什么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3分)
13.第⑥段划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说明顺序?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3分)
14.文中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本文说明语言在准确严密的同时不乏生动,试分析下面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将颠倒的“辈分”正过来,坐错的“位子”换过来,通过正本清源、各归其位“理顺地域称谓关系”,是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
16.选文第⑧段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四)小石潭记(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7.解释加点字(2分)
心乐之 其岸势犬牙差互
18.翻译句子。(2分)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有的人,无论远近,放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眼前;有份情,针织浓烈,时时温暖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我们的脑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八年级语文检测卷(2015.12)
积累运用(共18分)
1.略 2略
3、第2句话的"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第3句的 "改善"改为"提高"。第4句在句末加"的口号"或"的目标"或"的倡议"。
4.(1)(2分)示例:一是行人盲目从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二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三是交通法律法规还是不够健全。
(2)(2分)示例:大妈,您这么珍惜时间,可更要珍爱生命啊!
示例:叔叔,您的生命可不是用钱就能够买到的哦。
5.神父对他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最后因他往面包团里撒烟末而被神父无情的从学校开除。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6.B
7.“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接近即可)???
8.就地取材(随处可见);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随遇而安);朴素高雅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9.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土篱笆的悠闲恬静;引起下 文;为下文作者赞美乡土篱笆做铺垫(为下文抒发感情做铺垫)。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0.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评分:答出比喻、拟人得1分,答出表达效果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②融化原意指冰、雪等变成水,这里指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化解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评分:答出文中意思得1分,作者情感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在生活中,我们要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的生活态度。
评分:结合“慰藉”“立体按摩”的含义答出理解得3分,结合实际2分。意思对即可。
12.因为:悠久历史非“襄阳”不能延续;厚重文化非“襄阳”不能承载;偌大地域非“襄阳”不能涵盖,所以,“襄阳”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或:因这“襄阳”更适宜承载千百年的一方文化,更适宜涵盖上万平方千米的疆土,更适宜充任引领当地顾后瞻前的旗帜,所以说“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实至名归”。)
13.时间顺序。采用时间顺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作为行政区域冠名的演变过程,从而妒意从古至今“襄樊”长期称“襄阳”(或:从而充分说明从古至今上级行政区冠名“襄阳”者断续绵延)。
14.作比较。把“襄樊”与“襄阳”地域名称的作用加以比较,使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或:突出说明了襄阳“疏通历史脉络、传承悠久文化”的特点)。
15.加点词语采用比喻(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襄樊市及襄阳区更名的实质所在(1分)。
16.不能。因为第⑧段补充说明了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的原因,同时与上文形成照应,如果去掉,说明不够科学、全面。
17.略
18.略
1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