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04 15:3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冷战之初,美苏两国竞相研制威力巨大的火箭,以便为核武器提供新的运载工具。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目前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天文、气候、探矿、测绘等方面,对社会生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表明( )
A.革命与战争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B.两极格局结束促使科技生活化
C.军备竞赛推动了空间技术创新 D.国际空间技术竞争更趋激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美国希望所有“苏联边界以西的欧洲 建立一个合作的大陆体系,其主要的大国经济上要联合起来”。苏联方面则要求美国承认苏联有权控制东欧的大部分,该地区将会作为抵御西方的战略缓冲地带。美苏两国的诉求( )
A.彰显了美苏的大国担当 B.维系了雅尔塔体系大国合作机制
C.体现了美苏的战略冲突 D.表明当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形成
3.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这一战略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由此可推知,当时
A.美国放弃和平演变 B.美苏冷战态势走向缓和
C.两极格局已经崩溃 D.苏联在政治上出现妥协
4.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简表,这一变化体现了( )
国内生产总值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组织)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所占世界的比例(%) 34.88 15.85 4.56
1993年所占世界的比例(%) 27.08 27.17 18.23
A.“逆全球化”现象显著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马歇尔计划影响深远
5.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世界范围内陆续形成一些国际协定: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 (1963)、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1967)、拉美无核区协定(1967)、现有核国家不扩散核武器协定(1968)、海底禁止核武器协定(1971)和第一个西方一苏联合作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据此可知,古巴导弹危机( )
A.促使各国理性认识冷战 B.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标志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D.反映多极化趋势加强
6.美国学是对美国历史和文化进行跨学科与综合性研究的学术领域。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政府和私人机构的资金、人员资助下,美国学开始在日本和印度传播,并逐渐完成学科制度化进程。美国还以此为跳板,推动美国学向亚洲其他国家不断传播。美国此举( )
A.意在对亚洲诸国实施和平演变 B.折射出冷战范围走向扩大
C.旨在促进国际学术文化的交流 D.推动了国际局势逐渐缓和
7.美苏冷战时期,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险些引发核战争,但最终双方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妥协。这说明冷战( )
A.对世界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B.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C.是完全对立和隔绝的状态 D.存在一定的缓和与妥协空间
8.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此后,它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确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以民族独立为终极目标 D.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9.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通过一次国际会议,不仅达成了既定目的,塑造了自己的国际形象,并且得到发展中国家认同,参会国甚至全世界都认识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高大形象。此次会议( )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C.促进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合作 D.迎来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亚非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在这次会议上( )
A.中国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D.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辉煌
11.有学者指出美苏大战略中含有巨大差异,美国是要全球扩张,而苏联则要求划分势力范围。出于这种差异,美国把苏联建立势力范围的行动视为对美国实现其大战略的巨大障碍与威胁,认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于是就有了“遏制”政策。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
A.意识形态的不同 B.社会制度的不同
C.经济体制的不同 D.国家利益的不同
12.1947年,乔治·凯南写道:“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乔治·凯南的看法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观点( )
A.延续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 B.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C.标志着美苏阵营冷战局面的形成 D.加剧了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
13.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召开时,正值柏林危机达到高潮,全体与会国家元首都给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写了内容相同的个人信件,对于战争威胁发出警告,并呼吁和平的解决方案。这一集体行动( )
A.反映南北斗争主导世界格局 B.导致世界两极格局走向崩溃
C.展示了第三世界政治影响力 D.阻止了柏林危机向热战转化
14.有学者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自己。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该学者意在强调,美苏冷战( )
A.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B.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D.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内部在对苏问题上出现激烈争论:一种是坚决反共,赞成对苏强硬;另一种是反对与苏联公开决裂,甚至主张用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一争论( )
A.源于美苏均势的国际形势 B.反映出政党政治斗争的加剧
C.有效延缓了美苏冷战爆发 D.都服务于构建美国全球霸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中,东西方国家搁置政治和意识形态争议,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60余个国家6万余名科学家参与了此次科技合作,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搜集、共享了大量科学数据和信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盛会也掺杂了各国的政治意图。美国利用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为其发射人造地 球卫星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利用此次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南极科研活动实现对南极的国际共管,维持美国在南极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如在美国政府研究使用卫星侦察苏联情报的同时,美国科学家也采取行动,将卫星发射项目纳入国际地球物理年科研活动。
——摘编自潘迎春等《美国在外交中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利用——以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例》
材料二 苏联科学院认为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有利于“展示苏联的科学成就,提高苏联的国际科学权威”等。1957年,苏联《真理报》的评论称,地球物理是特别“适合国际合作和值得竞争的研究”。据苏联科学院统计,从1955年到1958年9月,苏联政府为“国 际地球物理年”投入资金高达4.86亿卢布。“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开展不仅促进了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20世纪50年代美苏关系,并留下重要的国际关系遗产。第一,达成了和平利用南极并在 此进行国际合作的机制,避免了冷战扩展到南极和南极的军事化。第二,科学家达成的有关太空研究的合作规则,为美苏在太空研究上继续合作提供了基础。
——摘编自史宏飞《冷战期间的美苏科学合作与竞以“国际地球物理年”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研究具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双重属性”的理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北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的历史背景与军事方面的表现,并概括美苏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方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冷战”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B
7.D
8.D
9.C
10.B
11.D
12.D
13.C
14.A
15.D
16.(1)特点:广泛的国际合作精神;科学数据共享;科技与政治目的交织;明显的冷战意识形态色彩。
(2)意义: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冷战时期的紧张关系,为美苏等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为后续的太空探索和研究奠定了合作基础,促进了太空科技的发展;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规则,对后续的国际科技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理解:民族主义属性体现在科学研究往往受到国家利益的驱动,各国通过科学成就展示自己的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国际主义属性则体现在科学研究需要跨越国界,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全球性的科学问题,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科学研究的这种双重属性并不矛盾,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作用。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科学家们也意识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科学进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17.(1)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尖锐对立;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战后苏联关心自己的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表现:在军事上,1949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特点:美苏妥协,各退一步。
(2)影响:
积极影响:在冷战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消极影响: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的分裂,并引发局部战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