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爱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理想中的爱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6:2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理想中的爱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古文《诗经二首》之一。文章描写了“君子”对心爱的“窈窕淑女”思念与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艺术表现上表现出典型的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丰富的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以读贯穿始终,通过不同层次和角度的诵读让学生初步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顺势掌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并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学情分析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可在课本里接触《诗经》还是第一次,而且由于时代久远及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学生在理解上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注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指导上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例如学生在接受比、兴的概念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勾连此前学过的《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就是比兴手法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进而引入到对本文的理解,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对文本的赏析中来。
三、设计思想
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对知识的积累,对语言的积累,对情感的积累。所以本节课以读促思,意在突出学生的自主解读和心灵体悟。以读贯穿全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学习这篇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走近《诗经》的兴趣,体会诗经至纯至简的美好情愫,感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节奏和情感。
2.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诗歌内在情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五、教学重点
1.诵读这两首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节奏和情感。
2.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六、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内在情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八、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当代作家王安忆曾这样说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一条文字之河。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翻开《诗经》,首卷便是那流传千年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今天我们一起溯洄《诗经》之畔,聆听《关雎》的爱情箴言。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内流传的305篇诗歌,从内容分为“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三部分,其中“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艺”。(“赋”一一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此物比彼物,即比喻;“兴”——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
(三)初读感知,知韵美
1. 读准字音:
雎鸠( jū jiū) 窈窕( yǎo tiǎo ) 逑( qiú )
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ɡ) 寤寐(wù mèi) 芼(mào )
2. 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
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读出情感。
教师指导:我们要读出情感,还得大致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例如“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一句意思是他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想啊,想啊,晚上都睡不着觉了。这里情绪比较低落,应该读时语速要放慢,低沉一点,似有叹息。再比如诗一开始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说看上了一位文静善良美好的姑娘,心情是欣喜的;到后来“琴瑟友之”就是比较高兴的恋爱阶段了,情感是比较激动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跃跃欲试了,我们再来读一遍,注意情感!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揣摩练习。
教师总结:大家这次语速把握比较到位,但情感表达依然不到位,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系统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不必着急,我们下面深入去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之后我们试着再读诗文。
(四)精读畅议,悟情意
4.请各位同学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诗句的意思。先尝试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再相互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老师。(限时4分钟)
学生活动: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不会的可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力求做到对全文内容的全面理解。
教师指导:讨论环节,教师巡场个别指导或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解答学生提问,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文内容。
预设解析: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上理解了诗歌的大致内容,既然意思理解了,我们就应该把它读得更好,让我们再来试一试,带着理解,读出情感。
5.同学们,这首诗歌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请你按照课文里标红的句子(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试着用自己话说一说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生生评价。
教师指导:适当补充,丰富学生想象,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对“赋”这种表现手法的掌握。
预设解析:小伙看上了一位文静美好的姑娘,日日夜夜想去追求她,没有追到的时候,小伙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或者再想办法,当追上了,进入恋爱阶段了,给她弹琴鼓瑟,表示内心的爱意(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一样,坐在河边,弹着吉他,唱着歌……)。等到时机成熟,敲钟打鼓,以热闹的婚礼把心爱的姑娘迎娶回家。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对于故事的思路就很清晰了,诗歌内容(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所谓“直言其事”,这在诗经里叫做“赋”,现代汉语里就叫记叙。大家根据故事的理解试着分角色背一背这些内容。
6.既然故事讲的是“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爱情故事,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点拨:举例引导学生对比、兴手法的理解,例如《回延安》里“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也有这种手法的使用,再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点明“比”和“兴”经常一起使用,来增强艺术效果。
预设解析:这是比、兴的表现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说关雎鸟成双成对地在水中的陆地上鸣叫,一是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佳偶,这叫“比”。二是引出下文,引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故事,这叫“兴”。“荇菜”是一种类似于睡莲的水草,也有引起下文和比喻“淑女”美好高洁品质的作用。
7.“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之/芼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反复出现,只有个别字不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形式?它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指导:点评学生,适当举例拓展,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湄/之涘……”也是典型的重章叠唱,有兴趣的同学再再看看《诗经》的其他篇目,如《蒹葭》《式微》《子衿》等。
预设解析: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者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重章叠唱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情感,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此外,还能使语义上往复推进,“流”“采”“芼”是采摘荇菜循序渐进的过程,意为“寻求”“采摘”“择取”,朱熹解释:“彼参差之荇菜 ,既得之 ,则当采摘而烹之矣;此窈窕淑女 ,既得之 ,则当亲爱而娱乐之矣。”从“流”(寻求爱情)到“采”(目标明确),再到“芼”(爱情成熟,走向婚姻)内容的往复推进。
教师总结:我们刚讲了“赋”“比”“兴”,讲了“重章叠唱”,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一步,大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背诵一遍。
(五)含英咀华,思教化
8.孔子是如何评价这首诗?你认为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之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点拨指导,分析评价,鼓励学生对名家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做固定性约束。
预设解析:鼓励学生有自己合理的解读,开发学生的思维。从开放的解读上引入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大致意思是男主人公如果追上了“淑女”,值得乐,但一切都有节制,举行婚礼,根据礼法来做,这是“乐而不淫”;如果追不上,也没有寻死觅活,男主人公只是适可而止地进行美好的幻想,没有过分极端的悲伤,这就是“哀而不伤”。引入名家点评:“《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毛诗序》)儒家认为“夫妇,人伦之始”,可见在孔子看来,美好的夫妻感情所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庭是人伦的源头,如果没有美好的婚姻,就不会有美好的人伦,而儒家提倡建立一个美好的人伦社会,因此,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把《关雎》放在了首位。这里从侧面可以看出《关雎》是儒家理想中的爱情。
9.你学习《关雎》之后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活动:讨论与交流,生生评价。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对自我成长的借鉴及正确爱情观的形成。激发对《诗经》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预设解析: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第一、男人都要做“君子”,女子都要做“淑女”。诗中“君子”的感情只限于睡不着,日思夜想,弹琴鼓瑟,没有其他亲昵的动作和语言。“淑女”从头到尾没说一句话,也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也就是说,爱要符合礼仪,爱要有所节制,要守规矩。这正是孔子教育大家的内容。第二、“好逑”意思是好的配偶,赞扬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教化大家不仅要合乎礼法,还要有责任,有道德。第三、孔子借《诗经》中的名篇《关睢》,提出了袁乐都应有所节制,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古代的政治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有修养的人对情感的处理都会遵循这个原则,追求中庸和适度。
教师总结:《诗经》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无论是其内容涉及的广泛,还是典型的赋、比、兴手法的使用,亦或者是精神内涵的丰富与深邃,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
(六)布置作业
1.朗读成诵,诵读时注意节奏与情感。
2.拓展阅读《子衿》和《摽有梅》。
(七)板书设计
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