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课型 新授 时间 案序
教学目标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也是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其创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后来资本主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在我们的历史课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初三学习小组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用探究学习、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2.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3.认识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反思重建
开放导入 3 “黑色星期四”是指什么?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谁想发财,就买股票”,人们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了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这一天使很多人由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所以这一天就成了可怕的“黑色星期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培养学生听讲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核心过程 一、从繁荣到危机1、战后繁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2、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史料: 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3、经济大危机爆发于哪国?现象?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4.经济危机的影响(1)经济大危机期间,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生活恶化。(2)经济大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二、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当选总统2、新政的内容及特点史料:罗斯福的前任胡佛总统沿用一贯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使得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从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开始,政府出台了《国家工业复兴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政府支出达350亿美元。3、合作探究: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4、评价罗斯福新政? 学生阅读教材58和史料,探究战后繁荣的原因、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阅读人物扫描,了解罗斯福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分析61页新政措施及史料,得出其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小组讨论:新政能不能够“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为什么?不能。因为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造成的。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问题一方面锻炼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深层次的理解新政的实质
开放延伸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经验值得吸取?教师点拨:(1)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2)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3)改革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注意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 从繁荣到危机 1924-1929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特点 影响二 罗斯福新政 背景 目的 中心措施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