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水循环教案(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04 14: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水循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本节课共分为两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习水循环概念、过程及各环节间的联系,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二部分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具体事例分析具体问题。水循环类型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水循环意义为①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②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④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的过程涉及不同的领域,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较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教师应多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则学生较易理解,可通过联系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理念 “水循环”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对“水循环”的内容要求如下: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类型等基础性知识,第二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养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习惯,树立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浅薄的学习过水循环,对本节内容较为熟悉,能够较快掌握基本概念。对学生来说,水圈的组成具体直观,易于通过图片、图示归纳。水循环发生的地理范围广、环节之间联系不直观,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系统完整的认识,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并使用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部分学习中,借助具体案例分析水循环的意义,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提高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①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与类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②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③通过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增强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具体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老师首先播放一个关于黄河的视频,并引用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导入本节课。 问题(1):那么黄河之水是不是真的不复回?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会不会流干?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水循环。
设计意图 学生思考回答: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什么意思?奔流到海后真的“不复还”吗?视频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明确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设计的圈层,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逐步明确。 使用照片分别展示三种水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图。依次带领同学们探索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概念和发生的领域和主要环节以及典型案例 。(具体内容将呈现在PPT上)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4):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如何概括水循环过程? 问题(5):根据三种类型水循环特点,请同学们思考:黄河水、塔里木河水、未登陆的台风分别参加了什么类型的水循环? 问题(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产生影响,结合课本活动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归纳人类活动可能对哪些环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 设计在该环节的技术应用是合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同学小组讨论,结合教师所讲了解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若人类用水过多,超过水体更新速度,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的逻辑,归纳主要内容: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和环节;人类可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的意义。具体内容见如下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熟练记忆,归纳总结整理本节课知识点,并记忆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1.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 2.思考水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认真完成课本P48活动题。 3.思考题: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结合水循环地理意义分析南水北调的重要意义。 4.完成相关练习作业。
设计意图 收集资料并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身边能够感知到的微观水循环过程来理解宏观水循环过程,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仍有欠缺。上课节奏会有点急,学生讨论环节的时间可能不充裕,没能做到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