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全章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全章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2 22:1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4 章末总结
一、关于百日维新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6.光绪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甘做“亡国之君”,决定变法。
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
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不同点 背景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开始瓜分中国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结果 成功,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失败,中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相同点 背景 改革前,两国都处在封建统治之下,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性质 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领导者 具有资产阶级倾向,日本是由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领导,中国是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
影响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题意审读]
1.审材料信息:由材料一中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说明了戊戌变法严重地脱离群众;材料反映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力图变法图强,摆脱民族危机,但是由于维新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结果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2.审题意要求: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反映的问题;第(2)问结合教材有关戊戌变法的知识,指出“皇帝的方向”的含义,并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3.回扣教材:戊戌变法的结果及其评价。
[规范解答]
(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2)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维新派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