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穿井得一人》 课型 新授 日期
课标分析 新课标对阅读方面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想,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和青少年之间过渡的年龄段,对于文言文,他们自主疏通文意的能力还是有限,所以老师要在上课之前,教给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要重视课堂的趣味性,通过代入情景的朗读表演,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有趣;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背出全文,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文学常识、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2.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宋君的人物形象。 3.审美创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探究故事的寓意。 4.文化自信:学习去伪求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文学常识、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2.思维能力:通过多角度朗读的方式分析宋君的人物形象。 3.审美创造:多角度探究故事的寓意。 4.文化自信:学习去伪求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教学程序 导入: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龟兔赛跑、狐假虎威) 【一.交流感知】 文学常识填空: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 )和( )的形式,带有劝谕和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和非生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吕氏春秋》,又称( ),先秦( )代表著作。 ( )末期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这本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 朗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温馨提示:划分节奏注意句子成分间的紧密程度。 【二.研读共品】 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 字词解释:溉汲( ) 居外( ) 宋之丁氏( ) 及其家穿井( )( ) 国人道之( )( ) 闻:有闻而传之者( ) 于:闻之于宋君 ( ) 闻之于宋君( )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 求闻之若此(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 不若无闻也( ) 句子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温馨提示: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得到一个人,宋君派人调查,还原了真相。 3、谣言是怎样一步步产生、传播、扩大的?又是谁如何制止的? 宋君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这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温馨提示:结合文章中各个人物所说的话来分析。 谣言产生:1、丁氏的表述不清 2、传之者的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谣言的制止:宋君派人去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事情才真相大白 宋君人物形象:道听途说的传闻传到了宋君那里,宋君并没有轻信, 而是派人去调查,说明宋君是一个不盲目轻信传言、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的人。 启示: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要学会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学会去伪存真、、实事求是。 【三.互助释疑】 预设:预设:你还了解哪些与《穿井得一人》揭示的道理 相同或相似的故事吗?(曾参杀人、三人成虎) 【四.巩固提升】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消息需要我们去伪存真。下列三则消息请辨别真假,并说说理由。 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露事件,为避免受到核辐射,请吃加碘食盐可以防核辐射。 ②紧急通知:本人捡到一个高考准考证,谁认识通知一下,别耽误了高考大事。白娅倩,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请大家帮忙转发,联系电话:18975324865. ③2017年12月14日,上午十点,诗人余光中老人在台北逝世,享年90岁。 温馨提示:利用已有的知识和逻辑辨别信息 1.加碘食盐可以防辐射说法夸大了加碘食盐的作用,属于不实的消息。 2.高考准考证一般会有老师临考前统一发放; 利用的是公众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进行网络诈骗。 3.有据可查,有据可依。 生活中很多消息都需要我们辨别真伪,凡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认真的调查研究,才能弄清事情的真相;谣言往往失实,切不可轻信、盲从,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五.总结提高】 请你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温馨提示:可从知识能力、启示等方面来谈一谈。
板书设计 丁氏:表述不清,产生歧义——谣言产生的根源 闻而传之者:不经调查——谣言的传播 国人:以讹传讹——谣言的扩大 宋君:调查真相——谣言的制止
多媒体使用 使用多媒体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