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猜猜他是谁?
“文青颓废大叔团”C位担当
大胆开麦的豪门“红二代”
掌握古代散文的流量密码
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榜一大哥
火了千年的“书法顶流”
猜猜他是谁?
(303—361)
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四大豪门望族之一,他的从叔王导是东晋的司马,王敦是镇东将军,爷爷是尚书郎,父亲官至淮南太守。
“辩赡,以骨鲠称。”——《晋书·王羲之传》
作者介绍
青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神龙本(冯承素)
学习提示
《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但描写曲水流觞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本文中他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君民碑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 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四块。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
父子碑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 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
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古诗文“序”文分类
一、诗文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是对某部著作或某一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
《〈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古诗文“序”文分类
二、赠别序
古人在亲朋师友离别之际,有临别赠文以示推重赞许、劝勉嘱托的习俗,赠序文乃是古代“君子赠人以言”的遗意,跟序跋类的序文性质上是不同的。唐代李白的文集里有赠序文20多篇,韩愈的文集里有赠序文30多篇,柳宗元的文集里有赠序文29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就是有名的赠别序。
古诗文“序”文分类
三、宴集序
还有一类“序”,多用以记宴饮盛会,其来源也与临觞赋诗、为诗作序有关,但它主要在写盛会的场面和宴饮之乐,既不专为诗而作,也与赠序性质不同,有人把这类文章称为“宴集序”或“宴游序”。
古人在闲暇时往往设宴邀集聚会,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赠别序是赠人以言,序以记之;而宴集序是宴集赋诗,序以引之。撰序之人文完诗成,与会诸人再作唱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这样,故结尾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等话。另外像王勃的《江陵吴少府宅饯宴序》“请开文囿,共泻词源,人赋一言,俱题四韵”,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人赋一言,俱成四韵云尔”,均此之属。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从弟:堂弟。
逆旅:客舍。
有以:有原因。
大块:大地,大自然。 文章:错杂的色彩(美景)。
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 康乐:南朝刘宋时山水诗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
金谷酒数:晋石崇于金谷涧(在今洛阳)筑金谷园,他常在这里宴请宾客。其《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猜猜数字:41 37 342
奇之又奇 天下奇文
为37首诗写的序,人们都不看诗而看序。
不看序看这个书法作品,天气第一行书。
不看正稿而看草稿。世传王羲之微醺时醉书,酒醒后几次再写都不及这一草稿。
无法看真迹而看摹本。
《兰亭序》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最受推崇的是冯承素的“神龙本”,石刻首推“定武本”。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兰亭集序》空白处和字里行间该满了收藏者的印章。
高下之别,雅俗之分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
——《世说新语·企羡》
兰亭之会或以比金谷,而以逸少比季伦,逸少闻之甚喜。季伦之于逸少,如鸱鸢chī yuān之于鸿鹄。
——苏轼
《金谷诗序》: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石崇在金谷园设宴送征西大将军王翊回长安,与会者三十人,各自饮酒赋诗,后编为一集,由石崇写成《金谷诗序》,记载当时的盛况。
高下有别 异同何在?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duì、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高下有别 异同何在?
同
异
写美景
叹人生
示后人
富贵豪奢与 ?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duì、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文脉
猜猜数字:41 37 342
为图题名:
何处
良有以
地点佳
时令好
何处
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俗称三月三,相传是黄帝诞辰纪念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称女儿节。是民众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是日:上巳节
是日:上巳节
《论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郑风·溱洧》(zhēn)(wěi)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jiā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xún)吁(xū)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时令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佳 会稽山阴之兰亭
良有以 修禊事也
宾客贤
境界幽
诗酒兴
天气清
耳目愉
日子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佳 会稽山阴之兰亭
宴集乐 修禊事也
宾客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境界幽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诗酒兴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耳目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猜猜数字:41 37 342
为图题名:
《兰亭修禊图》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Here are tall mountains and majestic peaks, trees with thick foliage and tall bamboos.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Here are also clear streams and gurgling rapids, catching one’s eye from the right and left.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你觉得中文表达有何特点
“乐”在情致化的山水
何
处
何
处
“乐”在情致化的山水
何
处
何
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民歌《小桃红》:又是一季春来到,柳絮满天飘,暖风轻扬桃花红了,榆钱串上了梢。
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宗白华《美学散步》:“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
在晋以后,山水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
《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
《晋书·孙绰传》“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余年。”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乐”在情致化的山水
何
处
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
“痛”中的理性思考
仰观俯察,万物盎然,山水成了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那么,晋人为何要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山水中而不积极求仕呢?
整个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只有37年大一统,余下全市多国并存。
《频有哀祸帖》:“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宗白华
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
范晔,杰出历史学家,写成史学巨著《后汉书》,被杀;
“痛”中的理性思考
仰观俯察,万物盎然,山水成了精神之所在,成了理想之所在。那么,晋人为何要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山水中而不积极求仕呢?
《晋书·阮籍传》:“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丧乱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痛”中的理性思考
钱穆《国学概论》:“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表现在第二段晋人的两种典型生活方式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静)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世说新语·任诞》)
“痛”中的理性思考
王羲之所痛为何?你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吗?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情感易变
欢乐易逝
生命易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情感易变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钟摆理论)
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则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情感易变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王勃《滕王阁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请回答!1988》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芳华》……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欢乐易逝
晋石崇别墅金谷园的别称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钱钟书《论快乐》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欢乐易逝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欢乐易逝
永和九年之后的第6年,谢万、悉昙北伐大败,悉昙忧郁而死,谢万被废为庶人,谢安被迫“东山再起”。
永和九年之后第8年,王羲之逝世。
永和九年之后第18年,庾蕴被杀。
永和九年之后第24年,孙绰逝世。
永和九年之后第46年,王凝之惨遭灭门。
永和九年之后第67年,东晋灭亡。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易尽
《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曹丕伤感:“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曹植唏嘘:“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操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阮籍悲叹:“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石崇《金谷诗序》: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魏晋的诗,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与情感,鲁迅说“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古今一理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美哉国乎!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滂滂:匆匆)
汉武帝《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陶渊明《归园田居》: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白居易《感时》: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古今一理
希罗多德《历史》: 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远征军向希腊进军时,对其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人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凉。”人生的巅峰,产生的突然的悲哀和虚无。
王羲之书法的淋漓挥洒自然是一个不可不觑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它道出了人生的大悲慨,触及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就是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在这一诘问面前,帝王像所有人一样不能逃脱,甚至于,地位愈高、功绩愈大,这一诘问,就愈发紧追不舍。——祝勇《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
古今一理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情感易变
欢乐易逝
生命易尽
无常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
叹生命无常的痛,与第一段的“乐”有什么关系?
人生不永何不秉烛夜游,又为何而悲?王羲之悲什么?
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
“悲”中的执着努力
什么?
古人
世人
后人
千古同
《兰亭集序》确有多处改笔,似有语焉不详之处,似有断续之处
施蛰存《批〈兰亭序〉》:“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悲”中的执着努力
为什么涂而改之?
比较句式,谈谈王羲之的悲是针对何事而发?
悲到极致,极简喟叹!
(1)“此处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处有峻岭”。
(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
(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
(4)“岂不痛哉”原为“岂不哀哉”。
(5)“悲夫”原为“大可悲也”。
(6)“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
《兰亭集序》六处改笔
(1)“此处有崇山峻岭”原为“此处有峻岭”。
(2)“或因寄所托”原为“或外寄所托”。
(3)“向之所欣”原为“于今所欣”。
(4)“岂不痛哉”原为“岂不哀哉”。
(5)“悲夫”原为“大可悲也”。
(6)“有感于斯文”原为“有感于斯作”。
《兰亭集序》六处改笔探究
一,使语言表达更加精警凝练、自然工整,主要体现在(1)(2)(3)三处改笔上。比如,“峻岭”改为“崇山峻岭”,与下文的“茂林修竹”以及“清流激湍”形成了更好的对仗,表达更加工整和自然。
二,使表达的情感更加浓郁强烈,主要体现在(4)(5)两处改笔上。比如用陈述语气表达的“大可悲也”,改为用感叹语气表达的“悲夫”后,感情的强烈程度有了明显的增强。
三,使《兰亭集序》(及兰亭诗)的文学体裁性质得以彰显。主要体现在改笔(6)上。这个改定的“文”字,用墨很浓,字体肥厚,笔力饱满,从这个字上,我们仿佛能看到作者王羲之改好此字时志得意满、“善刀而藏之”的样子。作者为什么非得改“作”为“文”?“作”和“文”有区别吗?根据研究,六朝时社会已经对各类文章有了较为明确的文体分类意识。用现代概念说明,“文”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文学类文本”,“作”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谓“实用类文本”或“非文学类文本”。王羲之在创作时,有意并且得意于改“作”为“文”,是明确将《兰亭集序》(及兰亭诗)视为“文”(文学类作品)。
目的不同的三类改笔,客观上都在将《兰亭集序》往文学作品的道路上推。从三类改笔取得的效果来看,王羲之在创作时是思路清晰、用意明确的。 ——杨建华
“悲”中的执着努力
为什么涂而改之?
比较句式,谈谈王羲之的悲是针对何事而发?
断续之处,请补句: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而晓 ( )为真意也。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到极致,极简喟叹!
钟嵘《诗品》:“永嘉(西晋怀帝的年号)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李泽厚: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羲之薄老、庄道德之玄言,而崇张、许方术之秘法;其诋“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乃出于修神仙、求长寿之妄念虚想,以真贪痴而讥伪清净。识见不“高”,正复在此。(《管锥编》第三册)
“悲”中的执着努力
文脉
痛:是站在时间的维度对世事变迁、快乐易逝、生命短促的痛。
对于中国人来说,时间则更像一个哲学的概念。于是,中国人在循环中找到了对抗死亡的力量,因为所有流逝的生命和记忆都在循环中得以再生。《兰亭序》的流传过程,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生命观完全同构——每一次死亡,都只不过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
悲: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感悟古今发出的千古同悲之叹。
文脉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对于这样的世界,我证明我曾经来过,我用我的方式来为这虚无的人生做一些执着的努力。
那么王羲之对抗人生之悲执着的努力表现在哪里?或者他认为在有限的生命时光应该怎么做?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言,就是通过文章传世,从而名垂青史。在作者看来,人生如此短暂,如此有限,在这有限的生命里,绝不能虚无相对,碌碌无为,而要积极向上,用立言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象——有无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的手中,辗转到另一个王羲之的手中。上一个王羲之把酒杯递给了下一个王羲之,也把毛笔,传递给下一个王羲之。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序》可以被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的临摹者,难道不是死而复生的王羲之?大大小小的王羲之、长相不同的王羲之、来路各异的王羲之,就这样在时间深处济济一堂,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的。
2012年10月于北京
一幅字,以中国人的语法,破解了有于时间和死亡的哲学之谜
作为后之览者的你我,读罢奇文,有何感怀?
请接一句:兰亭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