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共3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4:5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十件深思之事
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属议论文。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魏 征
一、解题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初政治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其逐渐骄奢忘本,“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 “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提高说话技巧。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要求,追求
取独
生长
形使动,使…牢固。
树根
形作动,流得长远
疏通
恩德,恩义
代词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
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指望
深厚
虽然
最愚笨无知的人
何况

明智,有才能的人
第一段 第一层
求木长 固根本
欲流远 浚泉源
思国安 
积德义
源不深 望流远
根不固 求木长
德不厚 
思国理
比喻论证
正面论证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思考
这一层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
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主持,掌管
帝位
形作名,重权
天地间
形作名,重位
至高无上的皇权
美好,福禄
考虑
形作名,安定的
生活,危险的境地
动词,实行
(介词,用)
转折连词,
同“而”
保持
战胜,克服
水流,名词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第一段 第二层
神器之重 域中之大
极天之峻 无疆之休
人君责任重大
伐根 求木茂
塞源 欲流长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强调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思考
第二层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得出怎样的结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
第一段
排比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对比
作业:
1.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文言字词,并尝试背诵本段
2.《红楼梦》填空完成30题
3.综合练习(第六单元发过吗?)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
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泛指所有帝王
重大的
深切忧虑
显著
连词,“却”,表示转折
的确
能够
语气词,表推断
难道
代词,代指天下
所有的帝王,都承担着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因为)深切地忧虑而治国之道显著的,功业建成后却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就很少了,难道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
思路梳理
殷忧而道著
善始者实繁
功成而德衰
克终者盖寡
能创业
不能守成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
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
反问
设问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
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连词,表修饰
放纵情感
连词,表并列
轻视别人
北方与南方
路人
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百姓),最终(百姓)苟且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情。飞速前进的车驾却用着腐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督责
代词,代指百姓
介词,“用”
通“震”
连词,“却”,表转折。
感念,感激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大小
百姓
深切警惕
疾驶的车辆
难道
轻视
思路梳理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越为一体
得志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得民心
失民心
载舟
覆舟
深慎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第二段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的关系比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否恭俭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默写内容:(课代表管理,限时8分钟)
1.因之以饥馑
2.比及三年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以俟君子
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6.吾与点也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摄乎大国之间
9.窃以为过矣
10.弃掷逦迤
11.失其所与
12.行李之往来
13.臣未之闻也(句式)
14.舆薪之不见(句式)
15.百姓之不见保(句式)
16.《侍坐》中,冉有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7.《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本收起来后,5班由王紫宁组织5位同学帮忙批改,并登记一下成绩(找邬昕悦拿一张表)
6班由陈卓芸组织5位同学帮忙批改,并登记一下成绩(找周老师拿一张表)
蓝本作业明天收起来后,两班的男生课代表批改一下,并对未交同学登记好!
这些作为期末阶段总评参考!
君人者,诚 能见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
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
百川;乐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
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 无 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名作动,统治
如果
感兴趣的东西
表目的
兴作建筑
使…安宁
约束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以…为乐
打猎
猎网只布三面
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堵塞,蒙蔽
使心虚
考虑到
使…端正
排斥、罢免
通“毋”
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特点:
① 陈述意见具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② 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 安排条款具有序列性。“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④ 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戒奢侈(1、2)
戒骄傲(3、4)
戒纵欲(5、6)
戒轻人言(7、8)
戒赏罚不公(9、10)
总此十思,弘 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 之大道哉!
这,此
选拔
有能力的人
形作名,好的建议
散播、扩大
献出
忧烦的事情
出游
据说是上古两位仙人:
赤松子、王子乔
教化
管理
奴役
损毁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使动,使……宏大
使动,使……劳累,
使……辛苦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一、深中人主心理
一开始魏征就抓准了唐太宗祈求国家发展壮大、 长治久安、害怕亡国的心理,
恰当的称谓称谓。第一段魏征称 自己为“下愚”,称皇帝为“明哲”,皇帝听了自然高兴,魏征的低己以安人为后文进谏的全面展开做了铺垫。另外,魏征在陈述时使用“人 君”“元首”“君人者”“君”这类泛称,而并未 用“陛下”“上”这种当面称谓,让唐太宗没有被指着鼻子说话的感觉,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
文章结尾对未来的展望也可谓切中人性。 魏征为唐太宗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文武争 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 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尽管我们都知 道如果太宗能做到“十思”,就必然不是无为而 治,是需要劳心劳力的,但这个“鼓励式”的 结尾还是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动力,因为“好 逸恶劳”可能是人之天性。
二、说理的委婉曲折
唐太宗当时是有很多思虑欠 明的做法的,如“召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 巡幸”“欲封禅泰山”“纵情畋猎,鹰犬之贡远 及于四夷”等,但《谏太宗十思疏》里一件也 没有提,而是采用“隐讽之”的做法,或比喻论证,或论古讽今,都是有的放矢,暗有所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这两句诗,你感受到作者登楼时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
③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颔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说说你的体会。
所写景象:吴楚、乾坤
营造意境: 气势磅礴,阔大宏伟。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此句诗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


合作探究:这两句写景,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无边的宇宙之下,更显个人之渺小,湖水分割大地、乾坤漂浮动荡未尝不是国家分崩离析、时局动荡不安的暗示,也正是诗人之担忧所在。所以,有对洞庭湖的礼赞,有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颈联自叙落寞,意境归于狭窄,似与前四句不协调,你如何理解?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被社会遗弃的孤独感。正所谓“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尾联的“涕泪”之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报国无门的幽愤。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引题
写景
个人景况
国事艰难
胸襟广阔
意境广阔宏伟情调沉雄悲壮
登岳阳楼
背景旷远
景象壮阔
凄凉落寞
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作业:
1.完成蓝本《谏太宗十思疏》,背诵全文。
2.做字词练习《烛之武退秦师》,并认真复习这一课。
明天默写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