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课本目录
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
报告文学
小说(荷花淀派)
小说(山药蛋派)
小说(军旅作家)
单元目标
1.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深刻认识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2.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品析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获得审美体验。
3.研读课文,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4.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高考考点:1、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单元导语
记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悲愤的情感。
2.概括刘和珍人物事迹,分析刘和珍人物形象特点。
3.理解鲁迅先生的情感及深刻思考,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后改名______,字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其作品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周樟寿
周树人
豫才
1918年5月,第一次以“_____”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鲁迅
《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
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即不愿将“禾”“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朝花夕拾》
《野草》
文体常识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
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为“匕首”“投枪”。
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杂文
背景探寻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有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异常悲愤,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呜呼!三月一十八!
作诗:刘半农 作曲:赵元任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华盖集续编·空谈》
夯实基础
追悼 编辑 通缉 菲薄
洗涤 踌躇 诧异 桀骜
胡同 租赁 黯然 噩耗
忌惮 和蔼 雾霭 尸骸
惩创 立仆 攒射 攒钱
屠戮 浸渍 绯红 绯闻
亲戚 山阿
dào
dí
tòng
dàn
chuāng
lù
qi
jí
jī
chú
lìn
ǎi
ǎi
pū
zì
ē
àn
cuán
fēi
fēi
zǎn
hái
è
jié ào
fěi
chà
长歌当dàng哭:把长声歌咏当作痛哭。后指用写作长篇诗文来抒发内心的悲愤。
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惊心动魄:原来形容作品的文字运用最好,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现在形容极度惊险、紧张。
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殒身不恤xù: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整体感知
本文评述“三·一八”惨案,表达了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赞扬与怀念之情。
1.请你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2.作者是怎样构思行文的呢?请你梳理全文的写作思路。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继续交代缘由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详叙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一~二):介绍写作缘由 (为何写)
(三~五):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写什么)
(六~七):总结教训,指明意义(有何用)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说
痛悼
揭露
唤醒
无话可说
悲愤至极
悲愤
线索:作者的情感态度
3.本文是一篇忆人杂文,那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请你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并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
1.请你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其形象。
刘和珍:
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她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作者选取典型小事来表现刘和珍自觉、坚定地追求思想进步的性格。
勇于反抗,乐观温和。她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一校之长,但她并不桀骜锋利,而是常常微笑,态度温和。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刘和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猛顽强和温和善良。
深层赏析
正义果敢,有责任心。“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她担忧母校的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作者运用神态描写来表现刘和珍关心母校命运、思想深沉和胸怀博大的形象特点。
勇敢坚强,忠贞爱国。“欣然前往”执政府门前请愿,说明她勇敢坚强,拥有一腔爱国热情。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用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反衬刘和珍的忠贞爱国。
2.文中除了主人公,作者还写了哪些人?请你对这些人分类,并分析作者对其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类别 人物 情感态度
爱国青年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反动势力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愤怒、控诉、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
失望、批评、呼唤
哀悼、颂扬、告诫
麻木群众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赏析:
“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这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说“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有意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意思是说,在帝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三·一八”事件中屠杀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些“伟绩”和“武功”。
3.作者在文中写了很多意蕴丰富的句子,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在小组间交流。
赏析:
“中华民国”“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中华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
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可见,段祺瑞政府到了何等残暴的地步。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赏析: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长期的镇压,使人民不敢说话;不断的诽谤,使人民无法说话。在这野蛮而又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民族渐衰至亡,终于“默无声息”了。
最后作者发出对反动派的警告: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更对“后死者”大声呼唤:继续沉默就只有灭亡!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赏析:
“从背部入”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
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卑劣与凶残。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赏析: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是反语,饱含着作者的悲愤之情:一是痛斥反动派的凶残,二是为因请愿而牺牲的人感到痛心,三是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反动派高压的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三一八”事件就像几颗石子投入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然死水一潭。“太平”蕴涵作者的愤懑、不平和辛酸。
“无恶意的闲人”指的是: 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在政治上不反动,但是极端冷漠麻木,烈士的鲜血只是他们闲聊的材料。“有恶意的闲人”指的是:走狗文人。他们造谣、诬蔑,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本文以痛斥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的阴险无耻,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鼓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告诫爱国青年们要总结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式,并号召人们起来战斗,不做庸人。
文本小结
记念刘和珍君
目的(一、二)
痛悼逝者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写作缘由
内容
生前事迹(三)
遇害事实(四)
遇害经过(五)
敌人:下劣凶残
本性善良,为人谦和
热心政治,追求进步
颇有远见,有责任感
学生:从容果敢
赞颂
控诉
痛斥
意义(六、七)
经验教训:选择战法
看到希望
奋然前行
死难意义
纪念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他人评价
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毛泽东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巴金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金良守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城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一片微红的新月。
——郁达夫《怀鲁迅》
鲁迅先生逝世时有人曾用这样一副对联来概括他的历史性贡献: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还有人这样赞美他: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在他身后,有我们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代诗人臧克家《有的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