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3·常德)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古代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不合题意,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与印度河流域无关,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与黄河流域无关,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埃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尼罗河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2023·哈尔滨)探寻文明足迹,感受历史辉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进行过一次“千禧之旅”,从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开启旅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完美收官。在“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他可以看到的建筑是( )
A.金字塔 B.帕特农神庙 C.狮身人面像 D.巴黎圣母院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
AC两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题意;
D项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帕特农神庙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
3.(2023九上·凤山期中)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罗马文明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竞技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儒略历”是罗马依据古埃及太阳历编制的新历法,它们都属于古罗马文明,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代表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不符合题意;
B.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有佛教、种姓制度等,不符合题意;
C.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荷马史诗》、哲学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文明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4.(2023·东营)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产生了多位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之一。下列属于他的名言的是( )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B.“认识你自己”
C.“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D.“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D项正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但丁的名言,排除A项;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排除B项;
“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是莎士比亚的名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2023九上·相城期中)2023年1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如图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奉(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东正教礼拜活动”“划了十字”,结合所学可知,“划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B项正确;
佛教诞生于印度,信奉者主要在东亚东南亚,伊斯兰教诞生于西亚,信奉者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犹太教的信奉者主要是犹太人,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基督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东营)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城市的自治 B.大学的兴起
C.物理学的出现 D.生物学的革命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B项正确;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不是城市的自治,排除A项;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不是物理学的出现,排除C项;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不是生物学的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
7.(2023·宜宾)“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誓词指向中世纪西欧的( )
A.庄园经济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宗教文化制度
【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绝无违背。”可知,体现的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B项正确;
庄园经济制度不能揭示材料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A项;
城市自治制度不能揭示材料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C项;
宗教文化制度不能揭示材料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8.(2023九上·紫金期中)13世纪的西欧某机构曾留有这样一份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据此,能够行使司法权力的机构是( )
A.领主 B.元老院 C.庄园法庭 D.公民大会
【答案】C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制度下,设有庄园法庭,负责审理农奴之间或与自由人之间的民事 案件,庄园法庭隔周召开,自由和非自由农民无恰当理由都必须出席,否则要被 判罚金,再结合题干材料“13世纪的西欧某机构曾留有这样一份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能够行使司法权力的机构是庄园法庭,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制度下,领主不能行使司法权力,排除A项;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的庄园法庭等知识。
9.(2023九上·凤山期中)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 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 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仿照中国隋唐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全面向中国学习,正因为这样, 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 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大和统一,大和统一与日本仿照唐朝各种制度文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C.幕府统治,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晚期,不符合题意;
D. 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 , 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仿照唐朝各种制度文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0.(2023九上·凤山期中)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帝国内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阿拉伯 人民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美丽的一座纪念碑”的阿拉伯文学著作是 ( )
A.《医学集成》 B.《荷马史诗》
C.《天方夜谭》 D.《医典》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医学集成》,是阿拉伯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B.《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不符合题意;
D.《医典》,是阿拉伯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1.(2023九上·凤山期中)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东方,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 发现他去的地方不是东方,而是比西方更远的西方。材料中的“他”是 (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 伽马 D.麦哲伦
【答案】B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后来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不符合题意;
C. 达 伽马 ,到达印度西海岸,不符合题意;
D.麦哲伦,其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印第安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2.(2023·福建)“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甘蔗、咖啡、可可以及白糖和稻米等,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食用,成为输入欧洲的极其重要的商品”。这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 )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甘蔗、咖啡、可可以及白糖和稻米等,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食用,成为输入欧洲的极其重要的商品”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其他大洲建立了商业联系,交往日益增多,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这体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解题思路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3.(2023九上·苏州月考)理清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如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序示意图,其中“光荣革命”应该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光荣革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①介于1640年-1649年之间,是议会斗争和内战时期,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②位于1649年共和国建立后,是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③位于1660年复辟王朝之前,是护国主政治动荡时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④介于1660年-1689年之间,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英国“光荣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14.(2023九上·凤山期中)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1775年来克星顿传出了枪声
C.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
D.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性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 ,按照这一标准来分析备选项, 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性属于历史解释,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B. 1775年来克星顿传出了枪声 ,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C. 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 ,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历史解释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5.(2023九上·凤山期中)民主与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 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的民主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 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把握》
材料三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 的语言,它能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 ……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摘编自中华考试网《2009年相关法律辅导:民法的发展》
(1)图1石柱上刻的法典是什么?图2人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图3法律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美国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说说英美两 国分别实行怎样的民主政体?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简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答案】(1)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局面:使雅典达到了全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事件:美国独立战争 ;
英国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美国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
(3)历史意义:
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认识: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城邦;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图1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1石柱上刻的法典是 《汉谟拉比法典》;依据材料一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伯里克利,他主政时期, 使雅典达到了全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依据材料一图3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美国的革命是指美国独立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 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英国政体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政体是实行民主共和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法国民法典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
故答案为:(1) 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局面:使雅典达到了全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 事件:美国独立战争 ;
英国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美国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
(3) 历史意义:
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 认识: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就是材料中的图片,看出人物或物品,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去分析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6.(2023九上·凤山期中)回首欧洲风云变幻,感悟欧洲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法兰克王国在西欧历史上不仅是一个枢纽,更是影响欧洲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法兰克王国历史地位评析》
材料二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贵族地主开始出租自己的土地或牧场,不再参与生产和经营。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而更多地为市场生产的手工工场也不断涌现。一些富裕起来的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和雇佣的帮工、学徒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
——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上册
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市民主要从事制造业或者商业,过着截然不同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逐渐获得城市的自治权。
——摘编自周靖等《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四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绝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兰克王国在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举出一例12世纪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利的城市名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大国崛起的背景。
【答案】(1)意义: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
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2)变化:产生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特点:是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城市:琅城
(4)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可以看出, 法兰克王国在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 , 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有: 产生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是: 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2世纪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利的典型代表是琅城;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方大国崛起的因素有: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这些因素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等;
故答案为:(1) 意义: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
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2) 变化:产生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 特点:是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城市:琅城
(4)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2023九上·凤山期中)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发挥创造力。在市场供求的实际 问题面前,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建立以机器或以机器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具有强大的生产率优势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 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数据(部分)
◇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
◇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
◇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
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 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英国 纺纱厂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且童工的工资只有成年工人 的1/8。曼彻斯特及郊区的35万工人几乎全部居住在潮湿、污秽、简陋的屋舍 内。工人通过各种方式捣毁机器。
——摘自【美】弗兰克 萨克雷、约翰 芬德林主编的《世界大历史》
材料四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 勃里格斯在一部著作里描绘了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他说:“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 滋润全世界。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摘自《英国社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指出英国“工业国”的特征。
(2)材料二中图1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是由谁发明的?写出图2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名称和发明者。
(3)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中的史实论证这个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 升)
【答案】(1))条件:建立合适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特征:以轻纺工业为主导
(2)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发明者:斯蒂芬森
(3)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论述:随着珍妮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大量工厂的建立和工人涌入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英国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蒸汽机车的发明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但是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和交通工具的运行,需要大量燃烧煤炭,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工厂需要大量的童工,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大量的工人居住在环境脏乱、偏僻的郊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结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加剧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的利用技术来为人们服务。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有: 建立合适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等;依据材料一信息" 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 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可以看出, 英国“工业国”的特征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
(2)依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图1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是珍妮纺纱机,是由哈格里夫斯发明的;依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2中新型交通工具是蒸汽机车即火车,它是由 斯蒂芬森发明的;
(3)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工业革命有利有弊,即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随着珍妮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大量工厂的建立和工人涌入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英国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蒸汽机车的发明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但是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和交通工具的运行,需要大量燃烧煤炭,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工厂需要大量的童工,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大量的工人居住在环境脏乱、偏僻的郊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结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加剧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的利用技术来为人们服务。
故答案为:(1) 条件:建立合适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特征:以轻纺工业为主导
(2) 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发明者:斯蒂芬森
(3) 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论述:随着珍妮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大量工厂的建立和工人涌入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英国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蒸汽机车的发明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但是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和交通工具的运行,需要大量燃烧煤炭,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工厂需要大量的童工,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大量的工人居住在环境脏乱、偏僻的郊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结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加剧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的利用技术来为人们服务。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其含义,再概括其观点;第二问是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依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论述,注意做到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1 / 1广西河池市凤山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3·常德)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2.(2023·哈尔滨)探寻文明足迹,感受历史辉煌。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进行过一次“千禧之旅”,从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开启旅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完美收官。在“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他可以看到的建筑是( )
A.金字塔 B.帕特农神庙 C.狮身人面像 D.巴黎圣母院
3.(2023九上·凤山期中)如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罗马文明
4.(2023·东营)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产生了多位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之一。下列属于他的名言的是( )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B.“认识你自己”
C.“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
D.“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2023九上·相城期中)2023年1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如图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奉(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6.(2023·东营)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城市的自治 B.大学的兴起
C.物理学的出现 D.生物学的革命
7.(2023·宜宾)“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誓词指向中世纪西欧的( )
A.庄园经济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宗教文化制度
8.(2023九上·紫金期中)13世纪的西欧某机构曾留有这样一份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据此,能够行使司法权力的机构是( )
A.领主 B.元老院 C.庄园法庭 D.公民大会
9.(2023九上·凤山期中)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 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 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
10.(2023九上·凤山期中)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帝国内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阿拉伯 人民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美丽的一座纪念碑”的阿拉伯文学著作是 ( )
A.《医学集成》 B.《荷马史诗》
C.《天方夜谭》 D.《医典》
11.(2023九上·凤山期中)他始终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东方,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 发现他去的地方不是东方,而是比西方更远的西方。材料中的“他”是 (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 伽马 D.麦哲伦
12.(2023·福建)“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甘蔗、咖啡、可可以及白糖和稻米等,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食用,成为输入欧洲的极其重要的商品”。这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 )
A.原因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13.(2023九上·苏州月考)理清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如图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序示意图,其中“光荣革命”应该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2023九上·凤山期中)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B.1775年来克星顿传出了枪声
C.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
D.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5.(2023九上·凤山期中)民主与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 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美国的民主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 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把握》
材料三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 的语言,它能反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 ……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
——摘编自中华考试网《2009年相关法律辅导:民法的发展》
(1)图1石柱上刻的法典是什么?图2人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出现了什么局面?图3法律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中美国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说说英美两 国分别实行怎样的民主政体?
(3)根据材料三,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简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16.(2023九上·凤山期中)回首欧洲风云变幻,感悟欧洲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法兰克王国在西欧历史上不仅是一个枢纽,更是影响欧洲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编自《欧洲中世纪法兰克王国历史地位评析》
材料二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贵族地主开始出租自己的土地或牧场,不再参与生产和经营。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而更多地为市场生产的手工工场也不断涌现。一些富裕起来的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和雇佣的帮工、学徒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
——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上册
材料三中世纪西欧城市是工商业中心。市民主要从事制造业或者商业,过着截然不同于农村居民的生活,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逐渐获得城市的自治权。
——摘编自周靖等《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四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绝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兰克王国在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举出一例12世纪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利的城市名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大国崛起的背景。
17.(2023九上·凤山期中)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发挥创造力。在市场供求的实际 问题面前,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建立以机器或以机器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具有强大的生产率优势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 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数据(部分)
◇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
◇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
◇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
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 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英国 纺纱厂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且童工的工资只有成年工人 的1/8。曼彻斯特及郊区的35万工人几乎全部居住在潮湿、污秽、简陋的屋舍 内。工人通过各种方式捣毁机器。
——摘自【美】弗兰克 萨克雷、约翰 芬德林主编的《世界大历史》
材料四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 勃里格斯在一部著作里描绘了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他说:“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 滋润全世界。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摘自《英国社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指出英国“工业国”的特征。
(2)材料二中图1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是由谁发明的?写出图2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名称和发明者。
(3)根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中的史实论证这个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 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古代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不合题意,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与印度河流域无关,排除C;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与黄河流域无关,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埃及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尼罗河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
AC两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B项,符合题意;
D项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帕特农神庙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
3.【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竞技场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儒略历”是罗马依据古埃及太阳历编制的新历法,它们都属于古罗马文明,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代表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不符合题意;
B.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代表有佛教、种姓制度等,不符合题意;
C.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代表是《荷马史诗》、哲学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文明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4.【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D项正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但丁的名言,排除A项;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排除B项;
“勤为无价宝,慎为护身术”是莎士比亚的名言,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5.【答案】B
【知识点】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东正教礼拜活动”“划了十字”,结合所学可知,“划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B项正确;
佛教诞生于印度,信奉者主要在东亚东南亚,伊斯兰教诞生于西亚,信奉者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等地区,犹太教的信奉者主要是犹太人,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基督教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B项正确;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不是城市的自治,排除A项;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不是物理学的出现,排除C项;
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不是生物学的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学的兴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大学的兴起。
7.【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绝无违背。”可知,体现的是封君与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B项正确;
庄园经济制度不能揭示材料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A项;
城市自治制度不能揭示材料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C项;
宗教文化制度不能揭示材料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封君与封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8.【答案】C
【知识点】庄园法庭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制度下,设有庄园法庭,负责审理农奴之间或与自由人之间的民事 案件,庄园法庭隔周召开,自由和非自由农民无恰当理由都必须出席,否则要被 判罚金,再结合题干材料“13世纪的西欧某机构曾留有这样一份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可知,能够行使司法权力的机构是庄园法庭,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制度下,领主不能行使司法权力,排除A项;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的庄园法庭等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仿照中国隋唐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全面向中国学习,正因为这样, 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 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大和统一,大和统一与日本仿照唐朝各种制度文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C.幕府统治,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晚期,不符合题意;
D. 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 , 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与日本仿照唐朝各种制度文化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医学集成》,是阿拉伯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B.《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不符合题意;
D.《医典》,是阿拉伯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后来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不符合题意;
C. 达 伽马 ,到达印度西海岸,不符合题意;
D.麦哲伦,其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印第安人”,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2.【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甘蔗、咖啡、可可以及白糖和稻米等,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食用,成为输入欧洲的极其重要的商品”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其他大洲建立了商业联系,交往日益增多,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这体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解题思路是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光荣革命”,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①介于1640年-1649年之间,是议会斗争和内战时期,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②位于1649年共和国建立后,是克伦威尔的统治时期,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③位于1660年复辟王朝之前,是护国主政治动荡时期,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④介于1660年-1689年之间,1688年发生了光荣革命,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英国“光荣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轴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和评判 ,按照这一标准来分析备选项, 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性属于历史解释,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
B. 1775年来克星顿传出了枪声 ,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C. 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 ,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历史解释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答案】(1)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局面:使雅典达到了全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事件:美国独立战争 ;
英国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美国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
(3)历史意义:
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认识: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雅典民主政治;罗马城邦;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图1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1石柱上刻的法典是 《汉谟拉比法典》;依据材料一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伯里克利,他主政时期, 使雅典达到了全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依据材料一图3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 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美国的革命是指美国独立战争;依据材料二信息“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 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可以看出,英国政体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美国政体是实行民主共和制;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法国民法典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
故答案为:(1) 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局面:使雅典达到了全胜,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 事件:美国独立战争 ;
英国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美国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
(3) 历史意义:
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
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4) 认识: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就是材料中的图片,看出人物或物品,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去分析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6.【答案】(1)意义: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
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2)变化:产生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特点:是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城市:琅城
(4)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可以看出, 法兰克王国在欧洲文明发展进程中 , 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有: 产生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是: 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2世纪通过斗争获得自治权利的典型代表是琅城;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方大国崛起的因素有: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这些因素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等;
故答案为:(1) 意义:经济上,它开启了欧洲封建制的大门;
政治上,它奠定了欧洲特色的封君封臣制度
(2) 变化:产生租地农场;出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3) 特点:是工商业中心;拥有一定自治权。 城市:琅城
(4)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答案】(1))条件:建立合适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特征:以轻纺工业为主导
(2)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发明者:斯蒂芬森
(3)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论述:随着珍妮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大量工厂的建立和工人涌入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英国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蒸汽机车的发明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但是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和交通工具的运行,需要大量燃烧煤炭,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工厂需要大量的童工,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大量的工人居住在环境脏乱、偏僻的郊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结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加剧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的利用技术来为人们服务。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有: 建立合适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等;依据材料一信息" 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 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可以看出, 英国“工业国”的特征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
(2)依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图1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是珍妮纺纱机,是由哈格里夫斯发明的;依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图2中新型交通工具是蒸汽机车即火车,它是由 斯蒂芬森发明的;
(3)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工业革命有利有弊,即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随着珍妮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大量工厂的建立和工人涌入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英国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蒸汽机车的发明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但是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和交通工具的运行,需要大量燃烧煤炭,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工厂需要大量的童工,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大量的工人居住在环境脏乱、偏僻的郊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结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加剧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的利用技术来为人们服务。
故答案为:(1) 条件:建立合适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特征:以轻纺工业为主导
(2) 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发明者:斯蒂芬森
(3) 观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论述:随着珍妮机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大量工厂的建立和工人涌入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工人的就业机会,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英国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
蒸汽机车的发明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但是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和交通工具的运行,需要大量燃烧煤炭,造成了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工厂需要大量的童工,工人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大量的工人居住在环境脏乱、偏僻的郊区,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结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如环境污染、社会贫富加剧等社会问题,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的利用技术来为人们服务。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其含义,再概括其观点;第二问是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依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论述,注意做到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