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 动物的行为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2. 某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曾做过一次实验,将许多白色方块在草地上排成一长列,然后在1、2、4、6、8……方块上依次放上糖。当他放完第10块来到12块时,蜜蜂们早已在那里等候,受到刺激的科学家跑到14块一看,那里也有蜜蜂在等待。他沮丧地放下手中的糖,气愤地说:“鬼知道是我在训练它们还是它们在训练我!”蜜蜂的这一“智慧”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 B.后天学习行为
C.随机性行为 D.本能
3.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学习过动物行为的课程后,小科对妈妈说,我可以命令蚂蚁在地上排列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妈不相信。小科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小科是利用了蚂蚁的( )
A.觅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4.帝企鹅的孵蛋任务由雄企鹅完成,雄性帝企鹅将蛋放在两只脚上,用腹部的皮毛包裹住蛋,不吃不喝地站着,等着企鹅蛋孵化出小企鹅。对帝企鹅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后天学习行为
③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喜鹊筑巢 B.鱼类洄游 C.鹦鹉学舌 D.孔雀开屏
6.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B.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
C.所有的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7.蜜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有独特的舞蹈语言,这种“舞蹈”行为属于( )
A.求偶行为 B.觅食行为
C.先天性行为 D.后天学习行为
8.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恰当往往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胜哥”发现,在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上,常常能看到菜粉蝶的幼虫,而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叶上很难看到。为确定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否是先天性行为,“胜哥”设计实验观察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为保证探究的可信度,下列菜青虫的发育阶段最适于选作初始实验材料的是( )
A.受精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9.大脑是人体智慧的集结,对大脑的研究被称作是自然科学的”终极疆域”。请分析:
(1)行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道前行”会改变行走路线,而流浪狗却照样前行。这与人类大脑皮层中特有的 中枢有关。
(2)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发于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运动障碍症状。请根据模型图,简单说明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原因: 。
二、巩固提升
10.春天日照时间逐渐变长,大多数鸟类进入生殖季节,其机制是:鸟类的视网膜感受日照时间变长的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给效应器,效应器分泌激素,最终引起卵巢分泌性激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B.鸟类的生殖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C.鸟类的生殖行为仅受到激素的调节
D.从视网膜感受刺激到效应器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反射
11.如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12.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
B.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大脑、小脑和脑干
C.所有的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D.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3.某5周岁的幼儿因体质较弱,多次注射抗生素。某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去医院就诊,当医生说需要注射抗生素时,该幼儿便开始啼哭。该幼儿的这种行为是( )
A.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B.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C.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先天性行为
D.没有语言中枢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14.“胜哥”以下表中的动物为研究对象,观察动物绕道取食“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数据记录如表所示,下列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能力:丙>乙>甲>丁
B.绕道取食的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若乙是爬行动物,则甲可能是两栖动物
D.根据实验判断,丁可能比甲更高等
15.当我们看见一颗青杏或者听到“青杏”这个词,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这是一种反射现象。下列有关描述不合理的是( )
A.该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
B.该反射是通过生活经验或学习建立起来的
C.该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会减弱
D.该反射与人体膝跳反射类型相同
16.野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外条件下的饮水能力,饲养员把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拉向水坑,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野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在水槽中饮水是先天性行为
B.野马在诱导下逐步在水坑中饮水是学习行为
C.在水槽中的饮水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D.在水坑中的饮水行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均有关
17.请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老鼠和猫本是一对天敌,然而某户人家养的一只大白猫却和一只小老鼠和睦相处,并且这只刚产崽的母猫还给小老鼠喂奶吃。
资料二:蓬莱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跳迪斯科、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资料三:白蚁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之分。蚁后专职产卵;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和饲喂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工作。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的母猫喂养小老鼠的行为属于 ,该行为是由母猫体内的 所决定的。
(2)在资料二中,海豚的表演属于 行为。动物的 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 ,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3)由资料三判断,白蚁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形成了一定的 ,它们是以 生活的动物。
18.有下列现象:①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②草履虫摄食;③听到梅子流口水;④膝跳反应;⑤吃到酸梅流口水;⑥小明计划着假期去旅行。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19.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行军至乌江,天色已晚,只见岸边沙滩上有几个蚂蚁围成的大字“霸王死于此”。项羽心想:这是天意。遂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拔剑自刎。原来是刘邦手下的军师用蜜糖写的几个大字,招来了许多蚂蚁,项羽不知是计,中计身亡。
(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大字,这与蚂蚁的食性有关,你知道蚂蚁的食性吗?请写出: 。蚂蚁的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 行为,从获得的途径看属于 行为,是生来就会的,受 控制。
(2)蚂蚁之间靠 传递信息。当一只工蚁发现食物时,会与其他蚂蚁碰撞触角来进行信息交流,招呼同伴一起把食物搬回蚁穴,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 行为。
20.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每到冬季来临之前,弥河又见野鸭归来,鹊巢星罗棋布,喜鹊的叫声悦耳动听,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材料二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对动物行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生条件下的饮水能力,把原先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接向水坑,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从而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力。
(1)材料一中列举了两种生物的不同行为,从行为的功能看,其中喜鹊的叫声是 行为;从动物获得途径看,应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
(2)材料二中人们对野马进行了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 的作用,由 获得的行为。
21.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胜哥”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面 26℃ 24℃
2厘米深处 24℃ 23℃
4厘米深处 22℃ 22℃
6厘米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 。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
。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
。
22.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 ,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1号和2号。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 ;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 。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 。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23.在研究动物行为时,常用到“迷宫实验”。如果人走迷宫,可以在正确路口做标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会怎样呢?
⑴假设1: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假设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做标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⑵探究过程:①设计如图所示迷宫。②将小白鼠分组编号,实验组正确路口放置彩色纸,对照组不放彩色纸。③将小白鼠逐一放入起点A,并记录其到达终点B的时间。④把数据逐一记入表格(单位:秒)。
组别 号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实验组 1号鼠 69 43 12 25 17
2号鼠 87 49 58 46 41
3号鼠 53 39 15 32 14
对照组 4号鼠 92 32 38 13 19
5号鼠 60 41 37 66 33
6号鼠 63 19 13 30 12
⑶结论1:小白鼠 学习能力;
结论2:在迷宫的正确路口做标志,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解答】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因此学习行为虽然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而遗传因素是学习行为建立的基础,不是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 根据原题“当科学家放完第10块来到第12块时,蜜蜂们早已在那里等候,受到刺激的科学家跑到第14块一看,那里也有蜜蜂在等待”,这是蜜蜂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行为,因此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行为按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等。
【解答】A、觅食行为是动物获取食物、维持生存的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 小科用蚂蚁爱吃的糖汁在地上写下“百年潮,中国梦”六个大字,蚂蚁去取食糖,自然就排成了这六个字,因此这是蚂蚁的觅食行为,符合题意;
B、攻击行为是指种内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巢区或领地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特点是双方的身体不受到伤害,失败者表示出屈服的姿态,胜利者就停止攻击。不符合题意;
C、防御行为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不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筑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有遗传因素控制的,生下来就有,后天学习行为由后天环境因素决定的,大脑皮层参与的,企鹅的这种行为叫育雏,属于先天性行为。
【解答】A先天性行为由遗传因素决定,A错误
B.后天学习行为由环境因素决定,B错误;
C.企鹅育雏是先天性行为,C错误;
D.育雏是先天性行为,由遗传决定,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解答】
由分析可知,选项中的喜鹊筑巢、鱼类洄游、孔雀开屏的行为都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鹦鹉学舌则是一种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故答案为:C。
【分析】
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即必须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6.【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人体发育,并提高神经的兴奋性
【解答】A.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A错误
B.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B错误
C.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因此所有动物都具有,且鸟类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与生俱来的,都属于先天性行为,C正确
D.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树突、轴突和细胞体组成,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行为有两类:一类是由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叫做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据此区分解题。
【解答】蜜蜂的“舞蹈”行为是蜜蜂生来就会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生来就有的行为,不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就有的,是通过基因控制的行为。
【解答】由于要确定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否是先天性行为,故需要选作初始实验材料就应该是受精卵,故A正确,B、C、D错
故答案为:A
9.【答案】(1)语言
(2)多巴胺分泌不足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行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道前行”会改变行走路线,是条件反射,是由人体大脑中语言神经中枢控制的,语言神经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解答】(1)行人看到”前方修路,请绕道前行”会改变行走路线,而流浪狗却照样前行,是因为人的大脑皮层中有语言中枢,狗的大脑中没有。
(2)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人的大脑可以分泌较多的多巴胺,但帕金森患者分泌的多巴胺很少,导致了运动障碍,因此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原因:多巴胺分泌不足
故答案为(1)语言 (2)多巴胺分泌不足
10.【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神经调节,属于信息给予题。
1.地球自转出现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2.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3.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4.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5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A: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造成,A错误。
B:鸟类的生殖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B错误。
C:鸟类的生殖行为仅受到激素和神经的共同调节,C错误。
D:从视网膜感受刺激到效应器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共同点方面切入解题即可。
【解答】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但是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意义都是动物为了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利于种族的延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A.根据对激素的作用的知识判断;
BD.根据神经系统的组成判断;
C.根据先天性行为的定义判断。
【解答】 A.人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人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故A错误;
B.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故B错误;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属于先天性行为,故C正确;
D.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听到医生说注射抗生素便开始啼哭的这一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有语言中枢的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越弱,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解答】A、分析表格中动物的数据可得出:丁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丁学习能力最强;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乙学习能力最弱。可知四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丁>甲>乙>丙,A错误;
B、绕道取食的行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得来的行为,B错误;
C、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若乙是爬行动物,则甲可能是鸟类或哺乳类,C错误;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由表中数据可见,丁绕道取食“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比甲少,丁可能比甲更高等,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当我们看见一颗青杏或者听到“青杏”这个词,会不自觉地流出口水,是人体大脑皮层中的语言神经中枢控制的,是条件反射
【解答】A. 该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中的语言神经中枢控制的,A正确
B. 该反射是条件反射,是需要后天学习才能建立起来的,B正确
C. 条件反射如果不持续强化,会减弱,C正确
D. 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答案为:D
16.【答案】A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解答】人们对野马进行了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答案】(1)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
(2)学习;学习;高等
(3)社群;分工;组织;群体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
【解答】(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的母猫喂养小老鼠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该行为是由母猫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海豚的表演是一种学习行为,这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取的行为。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如:白蚁的群体中,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及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司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蚁后,就体现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白蚁是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它们是以群体生活的动物。
故答案为:(1)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2)学习;学习;高等(3)社群;分工;组织;群体
18.【答案】④⑤或⑤④;⑥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解下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非条件反射是指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与生俱来的行为,由动物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称为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不一定可以伴随动物的一生。
【解答】非条件反射是指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与生俱来的行为,由动物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称为先天性行为,是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④⑤,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不一定可以伴随动物的一生,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⑥;①是植物的感应性,不属于动物。②中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反射,③是条件反射;④是非条件反射;⑤是非条件反射,⑥是条件反射;
故答案为: ④⑤或⑤④;⑥
19.【答案】(1)喜吃甜食;取食;先天性;遗传物质
(2)气味;社会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取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
(2)动物的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群体内部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哺乳动物群体内还有明显的等级。群体中分工合作时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声音、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等。
【解答】(1)蚂蚁能够按照人的设计围成大字,是因为蚂蚁喜欢甜食,蚂蚁的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取食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是生来就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
(2)蚂蚁之间靠气味传递信息。当一只工蚁发现食物时,会与其他蚂蚁碰撞触角来进行信息交流,招呼同伴一起把食物搬回蚁穴,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社会行为。
20.【答案】(1)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
(2)学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动物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例如,在繁殖季节,雌、雄性动物间会表现出各种有趣的求偶行为;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食物,这是动物的摄食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这种行为称为攻击行为;某些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迁徙行为。某些鱼类也有周期性、定向的洄游行为;喜欢群体生活的动物,如猴、狒狒、象、鹿、蜂等,还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这些动物的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不同的等级,动物园的母狼狗喂奶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行为,这种反射活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这是一种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学习)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听课、记笔记等学习活动就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解答】(1)材料一中喜鹊叫是想表现出求偶的行为,也是动物为了繁殖的行为;这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2)材料二中,野马通过训练在水坑饮水的行为,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重复训练达到了饮水的能力,是后天学习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物质影响的基础下,在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而获得的行为为后天学习能力。
故答案为:(1)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2)学习,遗传物质,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
21.【答案】(1)阳光
(2)表层温度高,内层温度低或干细沙的表层温度比湿泥土的表层温度高或干细沙的表层温度与内层温度温差比湿泥土相对应的温差大
(3)在沙漠地带白天表面温度高,而砂层下面温度低些,蝎子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可以避开炎热的天气,更好地保存自己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照实验的作用,以及揭示沙漠中的蝎子生活方式知识点。
【解答】 (1)该实验中,可以发现两组中一组是光照的,另一组不是光照的,因此电灯光是模拟沙漠中的阳光,这样操作的目的可以起对照作用,用以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
(2)由图表中可以明确发现两组的表层温度高均比内层温度高,并且随着深度的加深,温度越低;干细沙的表面温度为26℃,湿泥土的表面温度为24℃,所以干细沙的表层温度比湿细沙的表层温度高;干细沙的表层温度与内层温度温差比湿泥土相对应的温差大。
(3)通过图表可以发现细沙的表面温度较高,但是内层随着深度的加深温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沙漠中的蝎子由于沙漠表面温度太高,于是深入沙漠内层是为了躲到温度低的地方去,躲避炎热的天气。
故答案为:(1)阳光 (2)表层温度高,内层温度低或干细沙的表层温度比湿泥土的表层温度高或干细沙的表层温度与内层温度温差比湿泥土相对应的温差大 (3)在沙漠地带白天表面温度高,而砂层下面温度低些,蝎子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可以避开炎热的天气,更好地保存自己。
22.【答案】(1)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2)腹部颜色;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
(3)1号与3号、2号与4号
(4)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
(5)先天性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先天性行为。
【解答】(1)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腹部的颜色,2号和4号外形相同,体色都是红色,结果都有攻击行为,因此可以提出问题:红色是引发繁殖季节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吗?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腹部颜色,因此它们的变量都是腹部颜色,通过两组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结论与假设一致。
(3)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若以鱼体的外形为实验变量,构成对照组的分别是1号与3号、2号与4号。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称为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1)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2)腹部颜色;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3)1号与3号、2号与4号(4)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5)先天性
23.【答案】有;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解析】【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得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是动物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小白鼠从起点A到达终点B的平均时间越来越少,表明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所用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正确路口作标志,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故答案为:(3)有; 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宫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