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08 15: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解释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
一、河谷的演变
1.作用过程: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
2.河谷种类
(1)发育初期:以①    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②   和延长,河谷的横剖面呈“③   ”形。
(2)成熟期:以④    为主,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横剖面呈宽而浅的⑤    。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作用过程: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⑥    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
2.冲积平原的组成:山前冲积平原、⑦       和⑧      。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分布: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乡村越⑨        。
2.提供有利条件: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地势⑩    ,土壤    ,有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3.选址首先考虑    的威胁。
主题探究:
情境1 太行山脉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其东侧是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有数条河流,这些河流大部分自西向东流出太行山主脉地区后,在山脉东麓形成冲积扇。下图示意太行山脉东麓冲积扇。
  任务1 指出河流地貌A、B、C处的地貌类型。
任务2 与B处河谷相比,说明C处河谷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原因。
任务3 描述A处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知识小结
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
侵蚀方向 影响 分布河段 时段
向源头方向 (溯源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V” 形谷 河源、 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
向下 (下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横向 (侧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U” 形谷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
2.流水侵蚀地貌的纵剖面图
3.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比较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山前冲积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山前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 中下 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 广
三角洲 河口 地区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对点训练
  下图为虎跳峡景观图,峡长17 km,落差213 m,是万里长江第一大峡谷,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谷坡陡峭,蔚为壮观。读图,回答1~2题。
1.虎跳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该峡谷分布在长江的(  )。
A.入海口附近 B.长江的中游河段
C.长江上游河段 D.长江源头
情境2 庐山桑落洲
唐·胡玢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任务1 桑落洲位于河流的      。
【答案】 凸岸(堆积岸)
任务2 简述河流地貌的演变规律。
【答案】 ①上游侵蚀为主,下游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②凹岸侵蚀使河流不断弯曲,凸岸不断堆积,总体使河道向侵蚀岸移动。
知识小结
冲积平原 高原地区 山区
自然 条件 较好 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 差
河流 地貌 类型 冲积平原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河流 地貌 条件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聚落 分布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大多呈条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如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 呈条带状分布于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随堂检测】
思维构建
即时训练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 1~2题。
1.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 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 冰川作用
2.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堌堆数量极少。读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图,回答3~4题。
3.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的是该地区(  )。
A.便于农耕 B.水运便利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4.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洪水频发 B.战争频繁
C.盐碱严重 D.干旱多发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答案】 ①向下 ②加深 ③V ④侧蚀 ⑤槽形 ⑥减弱 ⑦河漫滩平原 ⑧三角洲平原 ⑨密集 ⑩平坦 肥沃 洪水
主题探究:
情景1 【答案】 A为冲积扇,属于流水沉积地貌;B为浅槽型河谷,C为“V”形河谷,都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答案】 C处河谷窄而深(或呈“V”形);C处河流流经山区,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答案】 平均粒径变小;从扇顶到扇缘地势变缓,流速减慢。
对点训练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流水堆积一般形成平原、三角洲、冲积扇地貌;冰川侵蚀形成角峰、峡湾等地貌,冰川通常由于侵蚀作用而塑造“U”形谷;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地貌;先由内力作用形成山体褶皱或断层,然后河水在山体间流动,从山谷中穿过,流水的长年侵蚀形成虎跳峡,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第2题,由材料可知,虎跳峡是典型的“V”形谷,而河流塑造的“V”形谷多出现在河流中上游地区,一般来说,河流中上游地区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水在河道流淌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使得河流的下蚀加深作用快于侧蚀拓宽作用,从而形成“V”形谷。
情景2:任务1 桑落洲位于河流的      。
【答案】 凸岸(堆积岸)
任务2 简述河流地貌的演变规律。
【答案】 ①上游侵蚀为主,下游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②凹岸侵蚀使河流不断弯曲,凸岸不断堆积,总体使河道向侵蚀岸移动。
即时训练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读图乙可知,R河流源头地带的海拔接近5 000 m,说明源头附近有冰川活动,源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图甲的河谷形态看,该处河谷狭窄,呈“V”形,应是河流的上游河谷,且该“V”形河谷出现在一个大槽形谷的底部,说明该河谷是先经冰川侵蚀,后经流水侵蚀形成的。第2题,图乙中E示意的河谷形态是河流在山谷中的形态,应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图乙中F示意的河谷呈现出展宽的特征,应位于河流的下游。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可以获得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的是该地区便于农耕;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均为影响因素的单个方面,不全面。第4题,黄河下游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患灾害多,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洪水频发;战争频繁、盐碱严重、干旱多发对先民建造堌堆的影响不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