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九上·天河期末)钞票能体现发行地的文化和历史。下图所宗钞票反映的古代文明属于( )
A.亚洲地区 B.两河流域 C.大河文明 D.封建时代
2.(2023九上·天河期末)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功行录》等史诗,在塑造英雄形象与史诗叙事方面都深 受《荷马史诗》的启发和影响。与此有关的是( )
A.罗马共和国的兴盛 B.亚历山大东征
C.查理曼帝国的扩张 D.罗马帝国分裂
3.(2023九上·天河期末)“这种文化熠熠生辉,特别是在建设艺术上,以圆顶和拱顶为主要特征,对后世的西方建 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形式还包括了镶嵌画、马赛克和织锦等多种形式……还催生了欧 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该文化是( )
A.苏美尔文明 B.迈锡尼文明 C.苏美尔文明 D.拜占庭文明
4.(2023九上·天河期末)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自治城市( )
A.具有法制化的倾向 B.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不受封建法规管辖 D.完全脱离国家管理
5.(2023九上·天河期末)右图两件文物能佐证( )
倭王印 和同开琲
A.幕府统治源远流长 B.大化改新经济改革
C.古代中国边疆管辖 D.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6.(2023九上·天河期末)阿拉伯数字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 部分地区。数字形式发展为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是阿拉伯数字创造者 B.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
C.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D.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
7.(2023九上·天河期末)下图是欧洲14世纪中叶出现的新生产经营方式,它是( )
A.封建庄园 B.租地农场 C.手工工场 D.工厂生产
8.(2023九上·天河期末)在15世纪,被教会禁止的双人舞蹈变得越来越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舞蹈 的作用,放松了对舞蹈的限制。这一现象折射出( )
A.社会重视人性的追求 B.百姓热衷舞蹈的研究
C.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9.(2023九上·天河期末)学者西蒙 瑞安指出,15、16世纪之后,欧洲人把未知的空间在地图上留白,并不只是 简单反映地理知识的空缺,而是急于抹左当地业己存在的社会和地理文化形式,并准备以 新秩序投射其上。这表明,当时欧洲( )
A.列强间矛盾重重 B.领土争端得以解决
C.热衷于殖民扩张 D.地理科学发展迅速
10.(2023九上·天河期末)右图是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图。 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彻底回收各州权力 B.坚决废除奴隶制度
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11.(2023九上·天河期末)法国奥立维 布登教授曾说“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 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根据上述观点,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 )
A.进行对外侵略 B.武装抵御反法联盟
C.颁行《民法典》 D.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12.(2023九上·天河期末)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右,城市里 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 服务场所。这反映了( )
A.工人阶级生活窘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工业革命影响广泛 D.市民素质提高
13.(2023九上·天河期末)“《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能体现“水沸腾起来”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第一国际建立 D.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14.(2023九上·天河期末)某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激烈地谈论着“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 等历史人物,你认为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B.殖民地的民族解放
C.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 D.世界工人运动发展
15.(2023九上·天河期末)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保留着19世纪上半期的报纸,上面登出的有一则出售和交换农奴的广 告: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这种现象( )
A.出自于彼得一世改革 B.促进了自由劳动力增加
C.顺应了国家发展需要 D.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6.(2023九上·天河期末)历史学家麦克弗森指出:“合众国在1861年走向战争,是为了保卫一个联合体。……在 1861年之前,'United State'这两个单词通常是被用作复数名词的。在1865年之后,' the United 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该材料旨在强调南北战争(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废除了奴隶制度 D.推动了经济发展
17.(2023九上·天河期末)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下表是1910年 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美国( )
A.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矿业成为主导经济
C.移民获得平等就业地位 D.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18.(2023九上·天河期末)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 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当时发展基础教 育主要是为了(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 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 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 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i/3以上 1/4多 2 / 3或更多
A.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 D.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
19.(2023九上·天河期末)“家养物种起源于数几种野生物种,但由于物种本身有遗传和变异两种性质,其中对人 类有用的变异就在人工选择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后代中又出现的变异则再-次被选 择。”提出此观点的可能是( )
A.哥白尼 B.牛顿 C.达尔文 D.居里夫人
20.(2023九上·天河期末)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有30万到50万的非洲裔美 国人告别南方乡村北上,其中芝加哥的黑人人口增加了 6.5万人,底特律则新增黑人3.5 万人,增幅分别达150%和600%。这一现象反映美国( )
A.北方经济开始超越南方 B.消除了种族歧视
C.经济政策配合战争需求 D.人口数量在下降
21.(2023九上·天河期末)1918年2月23日,为尽早退出一战,列宁主张立即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 遭到大多数委员反对。列宁提出若不通过,他将退出政府和党中央。最终表决以7票赞 成、4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列宁的主张。(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C.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D.巩固了新经济政策成果
22.(2023九上·天河期末)右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 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漫画旨在说明( )
A.战后对德国制裁严厉 B.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C.凡尔赛体系基础脆弱 D.战后国际社会的团结
23.(2023九上·天河期末)1931-1932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 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此时间段处于(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时期 B.十月革命期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D.“大萧条”时期
24.(2023九上·天河期末)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 决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到 78条。这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 )
A.联邦政府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三权分立遭到彻底破坏 D.总统权力失去制约
25.(2023九上·天河期末)1918年12月,丘吉尔喊出“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 ”的口号。1938年9月 他却认为“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 联。”丘吉尔的观点变化是由于( )
A.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B.法西斯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
C.德军对英国的猛烈轰炸 D.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
26.(2023九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 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 艺术。
——摘自保罗 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三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经济 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事件的起始时间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事件与工业革命的关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动力的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核心成就 是什么?它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
27.(2023九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的君主从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 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
——摘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 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 不得有其他差别。
—— 摘自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 民族虚无主义。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 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时间认识的偏差,尝试全面的对日本人加以评价。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1)根据材料一,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权宣言》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指什么历史事件? 依据材料,为什么日本学者后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8.(2023九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直接经济损 约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 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摘编自吴于崖、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1921年11 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7个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2月,雅 尔塔会议召开;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钞票中的图片是古埃及石雕人物像,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C项正确;
古埃及位于非洲,排除A项;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排除B项;
题干钞票中的图片是古埃及石雕人物像,反映的是古埃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河文明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功行录》等史诗,在塑造英雄形象与史诗叙事方面都深受《荷马史诗》的启发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与题干信息相关的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了古印度,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B项正确;
罗马共和国疆域在地中海地区,与印度无关,排除A项;
查理曼帝国的扩张在欧洲,与印度无关,排除C项;
罗马帝国分裂与文明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认识。
3.【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圆顶和拱顶为主要特征,对后世的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形式还包括了镶嵌画、马赛克和织锦等多种形式……还催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D项正确;
苏美尔文明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法兰克文化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所创造的文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4.【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可知,这说明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得到国王法律层面的承认,自治城市的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反映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具有法制化的倾向,A项正确;
国王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B项;
中世纪城市仍要受到国王的管辖,不受封建法规管辖、完全脱离国家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自治城市的认识。
5.【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图片信息“倭王印”“和同开珎”可知,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王遣使来到洛阳,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和同开珎”是日本奈良王朝于708年仿效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而铸造的货币。由此可知,这两件文物能佐证日本深受中国影响,D项正确;
图片内容无法说明日本幕府统治源远流长,排除A项;
“大化改新经济改革”与题干图片“倭王印”不符,排除B项;
题干图片与古代中国的边疆管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认识。
6.【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阿拉伯数字……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
古印度人是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排除A项;
阿拉伯人“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
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阿拉伯人“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认识。
7.【答案】B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农产品和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封建庄园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项;
手工工场与土地无关,排除C项;
工厂生产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租地农场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15世纪,被教会禁止的双人舞蹈变得越来越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舞蹈的作用,放松了对舞蹈的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强调“个性解放”使人们率性而舞,社会重视人性的追求,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百姓热衷舞蹈,但未涉及对舞蹈的研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治领域的民主”,排除C项;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十七世纪以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9.【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15、16世纪之后,欧洲人把未知的空间在地图上留白,并不只是简单反映地理知识的空缺,而是急于抹去当地业已存在的社会和地理文化形式,并准备以新秩序投射其上”可知,这表明当时欧洲热衷于殖民扩张,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列强间矛盾重重,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领土争端得以解决,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未体现地理科学发展迅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10.【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集中在大量公债持有者、高利贷者、制造业、商业和造船业等行业,这些人都属于资产阶级,这反映美国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
彻底回收各州权力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度,排除B项;
仅从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无法说明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会法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后期发动的对外战争富有侵略性,违背了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抗,A项正确;
“武装抵御反法联盟”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不是拿破仑兵败的原因,排除B项;
《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
拿破仑最终败于国外的反法联盟,并不是败于本国封建势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拿破仑对外扩张的认识。
12.【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下,城市里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服务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得以提升,这说明工业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强调人们消费能力提升,而非工人阶级生活窘迫,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强调人们消费能力提升,而非“城市化水平提高”,排除B项;
材料中消费水平的提升,与“市民素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据材料“《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就是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的标志,体现了“水沸腾起来”,C项正确;
1836年的英国宪章运动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19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发生在《共产党宣言》之前,排除B项;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国际的认识。
14.【答案】B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而“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代表,故材料反映的主题为“殖民地的民族解放”,B项正确;
材料主题是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经济”内容,而C项主旨是经济的发展,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殖民地人民抗争的认识。
15.【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一则出售和交换农奴的广告: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可知,农奴制在俄国盛行,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
彼得一世的改革强化了农奴制,但农奴制现象并非出自于彼得一世改革,排除A项;
农奴制在俄国盛行会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增加,排除B项;
农奴制在俄国盛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16.【答案】B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合众国在1861年走向战争,是为了保卫一个联合体。……在1861年之前,‘United State’这两个单词通常是被用作复数名词的。在1865年之后,‘the United 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结和所学可知,政府的单词由复数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说明政府只有一个,这一变化说明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B项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A项;
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美国南北战争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认识。
17.【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是1/3以上,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是1/4多,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是2/3或更多,这说明移民成为美国工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反映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
仅从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美国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
题干未对矿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比较,无法说明美国矿业成为主导经济,排除B项;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移民获得平等就业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的认识。
18.【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当时欧洲各国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A项正确;
当时欧洲各国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并不是为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
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并不是欧洲发展基础教育的初衷,排除C项;
基础教育并不能直接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化的认识。
19.【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家养物种起源于数几种野生物种,但由于物种本身有遗传和变异两种性质,其中对人类有用的变异就在人工选择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后代中又出现的变异则再一次被选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物进化的观点,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C项正确;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排除A项;
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排除B项;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20.【答案】C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有30万到50万的非洲裔美国人告别南方乡村北上,其中芝加哥的黑人人口增加了6.5万人,底特律则新增黑人3.5万人,增幅分别达150%和600%”可知,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这是因为一战期间,美国北方工厂急需劳动力,因此大量招收黑人劳工,这说明美国经济政策配合战争需求,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对比,无法得出北方经济开始超越南方的结论,排除A项;
美国一直存在种族歧视,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美国北方工厂招收黑人劳工,这不能说明人口数量在下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美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21.【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尽早退出一战,列宁主张立即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结合所学可知,列宁与德国签订屈辱和约的目的是“尽早退出一战”,根本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因为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外来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内部白军势力反扑的威胁,必须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着手解决国内的革命遗留问题,B项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A项;
打败国内外反动势力是在1920年,排除C项;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2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的认识。
22.【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可知,漫画说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都心怀鬼胎,貌合神离,反映凡尔赛体系基础脆弱,C项正确;
图片信息并未涉及制裁德国的相关条款,无法得出对德国制裁严厉,排除A项;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公认的世界霸主,排除B项;
战后国际社会的团结与“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23.【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31—1932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缓解危机的危害,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进行了贸易往来,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D项正确;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1861年,排除A项;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1920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认识。
24.【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据材料“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决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到78条。”并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通过立法的形式扩大了“总统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这说明联邦政府权力不断加强,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项;
三权分立遭到彻底破坏 违背史实,排除C项;
材料中强调“以立法的形式”扩大了“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决权”的条款,但不能推断“总统权力失去制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25.【答案】B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18年12月,丘吉尔喊出‘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的口号。1938年9月他却认为‘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以后,大肆侵略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丘吉尔的观点变化是由于法西斯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B项正确;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排除A项;
德军对英国的猛烈轰炸开始于1940年,排除C项;
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西斯的认识。
26.【答案】(1)起始时间:14世纪
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关联: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核心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积极影响: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时间:根据材料一“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关联: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市场条件。
(3)核心成就: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动力革命”的核心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三“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或由乡村为主体向城市为主体发展)。
故答案为:
(1)时间:14世纪中叶;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关联: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市场条件。
(3)成就: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影响:推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或由乡村为主体向城市为主体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27.【答案】(1)一是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二是“光荣革命”最终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形成。
(2)《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宣传的“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主张,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与封建等级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3)历史事件:明治维新。
原因:西方文化遭到传统势力的抵抗;从本国文化传统出发,看到了全盘西化的弊端。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因素:根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的君主从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使英国的君主失去了专制色彩;根据材料“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可知,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可知,光荣革命的发生。
(2)进步性:根据材料“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时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对于动员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在席卷日本人文明开化浪潮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是指明治维新。原因:根据材料“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时间认识的偏差,尝试全面的对日本人加以评价。”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学者后来态度变化的原因是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日本学者对西方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故答案为:
(1)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使英国的君主失去了专制色彩;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光荣革命的发生。
(2) 进步性:《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对于动员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3) 历史事件:明治维新。原因: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日本学者对西方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权宣言》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认识。
28.【答案】观点:确定材料告诉的道理,形成完整陈述句观点。一般要求15个字内,围绕材料,指向简洁,不带标点符号。
论证:确定2个以上史实论述(事件+影响)。一般要求多个史实,依靠材料, 围绕观点,论述全面。
结论:完整的积极意义陈述句(评价或道理)。一般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为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论述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
故答案为: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1 / 1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九上·天河期末)钞票能体现发行地的文化和历史。下图所宗钞票反映的古代文明属于( )
A.亚洲地区 B.两河流域 C.大河文明 D.封建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题干钞票中的图片是古埃及石雕人物像,古埃及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C项正确;
古埃及位于非洲,排除A项;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排除B项;
题干钞票中的图片是古埃及石雕人物像,反映的是古埃及奴隶社会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河文明的认识。
2.(2023九上·天河期末)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功行录》等史诗,在塑造英雄形象与史诗叙事方面都深 受《荷马史诗》的启发和影响。与此有关的是( )
A.罗马共和国的兴盛 B.亚历山大东征
C.查理曼帝国的扩张 D.罗马帝国分裂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功行录》等史诗,在塑造英雄形象与史诗叙事方面都深受《荷马史诗》的启发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与题干信息相关的事件是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了古印度,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B项正确;
罗马共和国疆域在地中海地区,与印度无关,排除A项;
查理曼帝国的扩张在欧洲,与印度无关,排除C项;
罗马帝国分裂与文明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认识。
3.(2023九上·天河期末)“这种文化熠熠生辉,特别是在建设艺术上,以圆顶和拱顶为主要特征,对后世的西方建 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形式还包括了镶嵌画、马赛克和织锦等多种形式……还催生了欧 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该文化是( )
A.苏美尔文明 B.迈锡尼文明 C.苏美尔文明 D.拜占庭文明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圆顶和拱顶为主要特征,对后世的西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形式还包括了镶嵌画、马赛克和织锦等多种形式……还催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D项正确;
苏美尔文明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法兰克文化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所创造的文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4.(2023九上·天河期末)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自治城市( )
A.具有法制化的倾向 B.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不受封建法规管辖 D.完全脱离国家管理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其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可知,这说明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得到国王法律层面的承认,自治城市的身份还会以契约的方式进入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协议之中,反映中世纪的自治城市具有法制化的倾向,A项正确;
国王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B项;
中世纪城市仍要受到国王的管辖,不受封建法规管辖、完全脱离国家管理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自治城市的认识。
5.(2023九上·天河期末)右图两件文物能佐证( )
倭王印 和同开琲
A.幕府统治源远流长 B.大化改新经济改革
C.古代中国边疆管辖 D.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图片信息“倭王印”“和同开珎”可知,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王遣使来到洛阳,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和同开珎”是日本奈良王朝于708年仿效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而铸造的货币。由此可知,这两件文物能佐证日本深受中国影响,D项正确;
图片内容无法说明日本幕府统治源远流长,排除A项;
“大化改新经济改革”与题干图片“倭王印”不符,排除B项;
题干图片与古代中国的边疆管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认识。
6.(2023九上·天河期末)阿拉伯数字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 部分地区。数字形式发展为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是阿拉伯数字创造者 B.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
C.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D.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阿拉伯数字……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
古印度人是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排除A项;
阿拉伯人“善于吸收被征服地文化”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
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阿拉伯人“造成欧亚非的文化隔阂”的结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认识。
7.(2023九上·天河期末)下图是欧洲14世纪中叶出现的新生产经营方式,它是( )
A.封建庄园 B.租地农场 C.手工工场 D.工厂生产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不再参与生产管理。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建立租地农场。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农产品和畜产品更多的进入市场,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封建庄园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项;
手工工场与土地无关,排除C项;
工厂生产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租地农场的认识。
8.(2023九上·天河期末)在15世纪,被教会禁止的双人舞蹈变得越来越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舞蹈 的作用,放松了对舞蹈的限制。这一现象折射出( )
A.社会重视人性的追求 B.百姓热衷舞蹈的研究
C.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据材料“在15世纪,被教会禁止的双人舞蹈变得越来越普及与频繁,以至于教会不得不承认舞蹈的作用,放松了对舞蹈的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强调“个性解放”使人们率性而舞,社会重视人性的追求,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百姓热衷舞蹈,但未涉及对舞蹈的研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政治领域的民主”,排除C项;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于十七世纪以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9.(2023九上·天河期末)学者西蒙 瑞安指出,15、16世纪之后,欧洲人把未知的空间在地图上留白,并不只是 简单反映地理知识的空缺,而是急于抹左当地业己存在的社会和地理文化形式,并准备以 新秩序投射其上。这表明,当时欧洲( )
A.列强间矛盾重重 B.领土争端得以解决
C.热衷于殖民扩张 D.地理科学发展迅速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15、16世纪之后,欧洲人把未知的空间在地图上留白,并不只是简单反映地理知识的空缺,而是急于抹去当地业已存在的社会和地理文化形式,并准备以新秩序投射其上”可知,这表明当时欧洲热衷于殖民扩张,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列强间矛盾重重,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领土争端得以解决,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张,未体现地理科学发展迅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10.(2023九上·天河期末)右图是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图。 这反映了美国政府( )
A.彻底回收各州权力 B.坚决废除奴隶制度
C.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D.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参会代表集中在大量公债持有者、高利贷者、制造业、商业和造船业等行业,这些人都属于资产阶级,这反映美国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
彻底回收各州权力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度,排除B项;
仅从制宪会议参会代表分布比例无法说明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认识。
11.(2023九上·天河期末)法国奥立维 布登教授曾说“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 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根据上述观点,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 )
A.进行对外侵略 B.武装抵御反法联盟
C.颁行《民法典》 D.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答案】A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会法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后期发动的对外战争富有侵略性,违背了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抗,A项正确;
“武装抵御反法联盟”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不是拿破仑兵败的原因,排除B项;
《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
拿破仑最终败于国外的反法联盟,并不是败于本国封建势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拿破仑对外扩张的认识。
12.(2023九上·天河期末)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右,城市里 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 服务场所。这反映了( )
A.工人阶级生活窘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工业革命影响广泛 D.市民素质提高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据材料“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下,城市里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服务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得以提升,这说明工业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强调人们消费能力提升,而非工人阶级生活窘迫,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强调人们消费能力提升,而非“城市化水平提高”,排除B项;
材料中消费水平的提升,与“市民素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13.(2023九上·天河期末)“《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能体现“水沸腾起来”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第一国际建立 D.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答案】C
【知识点】第一国际
【解析】【分析】据材料“《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就是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的标志,体现了“水沸腾起来”,C项正确;
1836年的英国宪章运动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19世纪三十年代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发生在《共产党宣言》之前,排除B项;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一国际的认识。
14.(2023九上·天河期末)某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激烈地谈论着“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 等历史人物,你认为他们讨论的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B.殖民地的民族解放
C.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 D.世界工人运动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而“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代表,故材料反映的主题为“殖民地的民族解放”,B项正确;
材料主题是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经济”内容,而C项主旨是经济的发展,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殖民地人民抗争的认识。
15.(2023九上·天河期末)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保留着19世纪上半期的报纸,上面登出的有一则出售和交换农奴的广 告: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这种现象( )
A.出自于彼得一世改革 B.促进了自由劳动力增加
C.顺应了国家发展需要 D.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一则出售和交换农奴的广告:出售家奴两名,一名为照看猎犬者,并会做鞋,现年三十,已婚”可知,农奴制在俄国盛行,这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
彼得一世的改革强化了农奴制,但农奴制现象并非出自于彼得一世改革,排除A项;
农奴制在俄国盛行会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增加,排除B项;
农奴制在俄国盛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16.(2023九上·天河期末)历史学家麦克弗森指出:“合众国在1861年走向战争,是为了保卫一个联合体。……在 1861年之前,'United State'这两个单词通常是被用作复数名词的。在1865年之后,' the United 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该材料旨在强调南北战争(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废除了奴隶制度 D.推动了经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合众国在1861年走向战争,是为了保卫一个联合体。……在1861年之前,‘United State’这两个单词通常是被用作复数名词的。在1865年之后,‘the United States’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结和所学可知,政府的单词由复数变成了一个单数名词,说明政府只有一个,这一变化说明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B项正确;
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A项;
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美国南北战争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认识。
17.(2023九上·天河期末)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下表是1910年 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美国( )
A.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矿业成为主导经济
C.移民获得平等就业地位 D.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是1/3以上,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是1/4多,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是2/3或更多,这说明移民成为美国工业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反映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D项正确;
仅从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美国已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
题干未对矿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比较,无法说明美国矿业成为主导经济,排除B项;
仅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美国移民获得平等就业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的认识。
18.(2023九上·天河期末)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 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当时发展基础教 育主要是为了(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 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 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 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i/3以上 1/4多 2 / 3或更多
A.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 D.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人口增长与大众教育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础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当时欧洲各国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A项正确;
当时欧洲各国发展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并不是为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B项;
培养国民的人权意识并不是欧洲发展基础教育的初衷,排除C项;
基础教育并不能直接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化的认识。
19.(2023九上·天河期末)“家养物种起源于数几种野生物种,但由于物种本身有遗传和变异两种性质,其中对人 类有用的变异就在人工选择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后代中又出现的变异则再-次被选 择。”提出此观点的可能是( )
A.哥白尼 B.牛顿 C.达尔文 D.居里夫人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家养物种起源于数几种野生物种,但由于物种本身有遗传和变异两种性质,其中对人类有用的变异就在人工选择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后代中又出现的变异则再一次被选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生物进化的观点,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C项正确;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排除A项;
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排除B项;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达尔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20.(2023九上·天河期末)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有30万到50万的非洲裔美 国人告别南方乡村北上,其中芝加哥的黑人人口增加了 6.5万人,底特律则新增黑人3.5 万人,增幅分别达150%和600%。这一现象反映美国( )
A.北方经济开始超越南方 B.消除了种族歧视
C.经济政策配合战争需求 D.人口数量在下降
【答案】C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有30万到50万的非洲裔美国人告别南方乡村北上,其中芝加哥的黑人人口增加了6.5万人,底特律则新增黑人3.5万人,增幅分别达150%和600%”可知,1914-1920年间,美国北方的工厂开始招收外来黑人劳工,这是因为一战期间,美国北方工厂急需劳动力,因此大量招收黑人劳工,这说明美国经济政策配合战争需求,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对比,无法得出北方经济开始超越南方的结论,排除A项;
美国一直存在种族歧视,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美国北方工厂招收黑人劳工,这不能说明人口数量在下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美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21.(2023九上·天河期末)1918年2月23日,为尽早退出一战,列宁主张立即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 遭到大多数委员反对。列宁提出若不通过,他将退出政府和党中央。最终表决以7票赞 成、4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列宁的主张。(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C.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D.巩固了新经济政策成果
【答案】B
【知识点】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尽早退出一战,列宁主张立即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结合所学可知,列宁与德国签订屈辱和约的目的是“尽早退出一战”,根本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因为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外来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内部白军势力反扑的威胁,必须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着手解决国内的革命遗留问题,B项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A项;
打败国内外反动势力是在1920年,排除C项;
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是在1921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的认识。
22.(2023九上·天河期末)右图是1919年8月发表的漫画《后视 镜》。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此漫画旨在说明( )
A.战后对德国制裁严厉 B.美国已成为世界霸主
C.凡尔赛体系基础脆弱 D.战后国际社会的团结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可知,漫画说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都心怀鬼胎,貌合神离,反映凡尔赛体系基础脆弱,C项正确;
图片信息并未涉及制裁德国的相关条款,无法得出对德国制裁严厉,排除A项;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公认的世界霸主,排除B项;
战后国际社会的团结与“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图扩张”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凡尔赛体系的认识。
23.(2023九上·天河期末)1931-1932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 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此时间段处于( )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时期 B.十月革命期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D.“大萧条”时期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31—1932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缓解危机的危害,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进行了贸易往来,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D项正确;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在1861年,排除A项;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1920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认识。
24.(2023九上·天河期末)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 决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到 78条。这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 )
A.联邦政府权力不断加强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三权分立遭到彻底破坏 D.总统权力失去制约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据材料“据统计,从1866年到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决权条款共110条,其中1933年前的67年中仅32条,而1933年后的8年中却增加到78条。”并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通过立法的形式扩大了“总统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权力”,这说明联邦政府权力不断加强,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排除B项;
三权分立遭到彻底破坏 违背史实,排除C项;
材料中强调“以立法的形式”扩大了“总统处理经济问题的自由裁决权”的条款,但不能推断“总统权力失去制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25.(2023九上·天河期末)1918年12月,丘吉尔喊出“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 ”的口号。1938年9月 他却认为“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 联。”丘吉尔的观点变化是由于( )
A.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B.法西斯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
C.德军对英国的猛烈轰炸 D.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答案】B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18年12月,丘吉尔喊出‘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的口号。1938年9月他却认为‘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以后,大肆侵略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丘吉尔的观点变化是由于法西斯扩张损害了英国利益,B项正确;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排除A项;
德军对英国的猛烈轰炸开始于1940年,排除C项;
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西斯的认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
26.(2023九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 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 艺术。
——摘自保罗 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三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经济 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事件的起始时间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事件与工业革命的关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动力的革命”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核心成就 是什么?它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起始时间:14世纪
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关联: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核心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积极影响: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时间:根据材料一“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升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关联: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市场条件。
(3)核心成就: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动力革命”的核心成就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三“正是这场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或由乡村为主体向城市为主体发展)。
故答案为:
(1)时间:14世纪中叶;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关联: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本、市场条件。
(3)成就: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影响:推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或由乡村为主体向城市为主体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27.(2023九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的君主从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 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
——摘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 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 不得有其他差别。
—— 摘自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 民族虚无主义。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 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时间认识的偏差,尝试全面的对日本人加以评价。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1)根据材料一,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权宣言》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指什么历史事件? 依据材料,为什么日本学者后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答案】(1)一是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二是“光荣革命”最终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形成。
(2)《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它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宣传的“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主张,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与封建等级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3)历史事件:明治维新。
原因:西方文化遭到传统势力的抵抗;从本国文化传统出发,看到了全盘西化的弊端。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1)因素:根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英国的君主从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使英国的君主失去了专制色彩;根据材料“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可知,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可知,光荣革命的发生。
(2)进步性:根据材料“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时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对于动员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在席卷日本人文明开化浪潮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潮”是指明治维新。原因:根据材料“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时间认识的偏差,尝试全面的对日本人加以评价。”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学者后来态度变化的原因是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日本学者对西方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故答案为:
(1)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使英国的君主失去了专制色彩;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光荣革命的发生。
(2) 进步性:《人权宣言》阐明了人权、民主、平等和法治的观念,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人权宣言》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对于动员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3) 历史事件:明治维新。原因: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日本学者对西方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权宣言》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的认识。
28.(2023九上·天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直接经济损 约失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 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摘编自吴于崖、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1921年11 月,华盛顿会议召开;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7个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2月,雅 尔塔会议召开;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观点:确定材料告诉的道理,形成完整陈述句观点。一般要求15个字内,围绕材料,指向简洁,不带标点符号。
论证:确定2个以上史实论述(事件+影响)。一般要求多个史实,依靠材料, 围绕观点,论述全面。
结论:完整的积极意义陈述句(评价或道理)。一般要求结语以综上所述,说明+重申观点,所以要怎么做(认识/启示类语句,体现出家国情怀)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为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论述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
故答案为: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建立了国际新秩序,但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不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