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劝 学
《荀 子》
文言文的学习
文字
文章
文学
文化
——翻译 解析 归纳
——赏析 挖掘 领悟
——拓展 积累 应用
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
重点虚词
古音通假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句子翻译
文字
单音节词(组词)
①根据语境适当猜测。
②根据字形适当猜测。
③联系教材中的句子翻译。
④联系相关成语翻译。
⑤根据对称结构翻译。
文言现象积累
迁移
推测
理解
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其间又曾归赵聘秦,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黄歇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终老于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文化
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枝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 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同“厝”,放置)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
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荀子是怎样的人呢?
荀子的三观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
1.“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在荀子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即“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他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2.“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
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对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zhí],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3.性恶论的价值:
(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
(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荀子及其门人著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共十五段。本文是原文第一、三段及第六段的节录。
文学
劝
文章&文字
如果你是荀子,你为什么要劝学?
有人不想学
有人不好好学
有人不会学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态度
学习的方法
过程思维&分类思维
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并概括每段内容要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1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全文的文眼。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作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2段:
从
比
代词,指代冰
表转折,但是
动词,形成,凝结
状语后置
译文:
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出来, 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寒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译文:
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车轮,它弯曲得合乎圆规(画出来的圆形)。即使又晒干,(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这样的。
中:符合、适合。
輮:使动,使…弯曲。
以为:把…作为。
其:代词,它的。
曲:形→名,曲度,弧度。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挺:直。
然:代词,这样。
译文: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锯斧加工)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查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受绳:经墨线量过。
直:形→动,变直。
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日:名→状,每天。
参:检验。
省:省察。
知:同“智”,见识。
明:明达,对事理有透彻的认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蓝
加工
胜于
青
水
冷冻
寒于
冰
木
輮
轮
木
绳
直
金
砺
利
人
学习
人
学习
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
加工
加工
发展、提高
改变原来性状
比喻论证
译文: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尝:曾经。
终日:整天。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表修饰
第3段:
表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转折,但是
译文: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不是更响亮,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
高:形→名,高处。
疾:劲疾。
闻:听。
彰:清楚。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行走的更便利迅速,却能到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利用外物罢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舆:车。
利:善于。
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致:到达。
水:名→动,游泳。
绝:横渡,越过。
生:通“性”,资质,禀赋。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推论
通过学习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一般人
推论
善假学习
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
君子
译文: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那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那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人们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的地方);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兴:起。
焉:兼词,“于此”、“于是”
善:形→名,善行。
而:表承接。
神明:非凡的智慧。
焉:语气助词。
跬:古代一脚为“跬”,两脚为“步”。
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
(办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4段: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积累
学习的方法
人
见识广博
掌握知识、培养品德,
由量变到质变。
生活中的实例:日行一善、摘抄、纠错、读书笔记、古诗文诵读。
比喻、对比
译文:
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驾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奔跑。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骐骥:骏马。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锲:雕刻。
而:表假设,如果。
镂:雕刻。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坚持
学习的方法
人
学有所成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比喻、对比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爪牙: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上、下:名→状,向上、向下。
黄泉:地下的泉水。
用:因为。
一:数→形,专一。
而:表并列,和。
寄托:安身。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专一
学习的方法
人
学有所获
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者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者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比喻、对比
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方法态度10喻
积累
4喻
坚持
4喻
专心
2喻
正反设喻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正反设喻
正反设喻
反面设喻
正面设喻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议论文结构】
亮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解决问题(怎么做)
(怎么“学习”)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逐步积累
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为什么)
(为何“学习”)
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
写 作 特 色
多用比喻论证。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理解。
善用对比论证。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力。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和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冰寒于水”“木受绳则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等。
设喻特点
设喻方式多样。
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反面设喻。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从反面阐明不积累的危害,从而证明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
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考生可以提炼与之相关的话题关键词: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孜孜以求,专心一致等。
从刀耕火种到航天卫星,从百家争鸣到中西融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知往鉴今,古为今用,是我们读《劝学》的意义。
以2022年北京卷作文为例: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运用示范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新时代青年需保持坚持不懈的学习定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有了远大的学习目标,如果不能付出长久持续的努力,也不会成功。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扎根大漠数十年,不懈地学习研究机械理论,方成翱翔中国领空的“战鹰”;气象学家竺可桢,暮年之时缠绵病榻,仍然坚持学习最新的气象理论成果,方成“中国气象学之父”。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唯有长久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迎接现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