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人 历史组
审核人 历史组
一、选择题
1.根据民族学与考古学的研究,宗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宗族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商末以前,嫡长子继承还基本是自发的,并未自觉确立为制度,“兄终弟及”在商仍时有发生,到了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到了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由此可知( )
A.宗族制度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特点 B.宗法制度是西周特有的政治制度
C.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D.嫡长子继承制在商周时期完备成熟
2.《尚书·大传》卷记载:“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会留出一小块“采地”,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仍可以使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据此可知,“采地”的设立( )
A.体现了儒家“仁”的理念 B.说明贵族的地位被削弱
C.意在彰显天子的人文关怀 D.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
3.赐贝是商末至西周早期广泛开展的政治活动,在祭祖、宴飨等大型典礼上进行,一般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受赏者为近臣或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等,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赐贝的政治意图是( )
A.殷周鼎革,完善行政机制 B.政治认可,强调礼乐文明
C.明确等级,彰显宗族荣耀 D.宣示王权,加强统治秩序
4.《荀子·王霸篇》载:“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荀子·成相篇》云:“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这( )
A.与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有关 B.表明贵族等级分封制走向解体
C.与其“隆礼重法”思想一脉相承 D.使士阶层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5.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此外,“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确立了各级贵族政治与生活准则 B.加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C.将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 D.表明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
6.《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同时,《诗经·大雅·民劳》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这一转变反映出西周时期( )
A.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人文意识得到增强
C.神权意识逐渐消亡 D.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7.《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材料主旨意在说明( )
A.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B.春秋诸侯之间交往频繁
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破坏 D.经济发展完善礼制内涵
8.殷商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周人灭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保民。这一思想变化反映出( )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响 B.民本思想的萌发
C.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 D.神权政治的衰微
9.西周早期少数大世族占据了王朝的权力中枢,西周中后期一些部门的高级官员由不同家族人员轮流担任,如荣氏不再世袭司徒,任此职者先后有毛氏和南官氏族人。这表明西周中后期( )
A.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 B.世卿世禄制发生了变化
C.官僚政治体制逐步形成 D.社会阶层间流动性增强
10.根据商代卜辞关于贞人(执行占卜的人,大多拥有自己的名号和封地,为部族首领)的数量统计,贞人从武丁时期的62人,逐渐减少,到帝乙、帝辛时已成6人,帝乙、帝辛甚至不仅亲自“贞”,而且亲自“卜”。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王与贞人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B.商人的鬼神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C.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 D.占卜问神在商代占据了重要地位
11.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表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②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④掌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12.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下群臣廷议。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由此可见,秦朝的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 B.提高了儒生的政治待遇
C.反映出中枢权力实现相互制衡 D.强化了秦中央集权体制
13.《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这一官制( )
A.构成了贵族政治的内涵 B.极大地削弱了相权
C.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D.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14.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15.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马帝 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这些工程能够完成,主要是因为( )
A.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B.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C.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D.城市兴起发展的推动
16.皇帝有两个最重要职能:一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唯一象征,在法理和制度上讲,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皇帝。二是国家法律政令的最终决策者,所有最高政令需要皇帝同意,皇帝诏令即政府最高命令。这表明自秦至清末皇帝是( )
A.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 B.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C.三省六部的最高长官 D.地方行政机构的首脑
17.《商君书》载:“四海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了需要记载的秦国所需知道的十三类数据。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随之推行全国。这有助于秦朝( )
A.防范地方官吏隐瞒税收 B.避免土地兼并问题
C.防止农民集结反抗政府 D.强化对民间的管理
18.秦国的“道”是设置于少数民族地方的县级政区,它由中央派官和部落君长联合治理。秦统一后,更多的少数民族区域不断被纳入版图,但朝廷并未广设“道”进行管理,而更多的是直接设县。这表明秦( )
A.对地方加强直接管控 B.边疆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
C.治国理念的急剧转变 D.新统治区民族交融的实现
19.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如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20.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以次传”和“以邮行”两种方法。“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秦朝( )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
21.《后汉书》载:“时(公元188年)……(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可知,东汉刺史制度的调整( )
A.源自于地方局势的动荡 B.导致州牧与刺史相制衡
C.目的在于打击地方豪强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治理
22.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合署办公的政事堂被改称“中书门下”,并“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五房长官形同宰相,可分别对接六部,指导其工作。这一改制( )
A.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B.造成了宰相权力膨胀
C.导致尚书省形同虚设 D.旨在优化官员的分工
23.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性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③沿袭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④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分别用于封禅、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赐诸侯及三师三公、征发国内兵、封命蕃国君、赐蕃国君书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 17枚玺(宝)。乾隆时定制,确定为御宝35 枚。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5.西汉王朝在今越南北部、中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越南境内发现汉城5座、汉墓230余座,其中汉墓绝大多数分布在红河平原和马江平原,往往与越南境内东山文化的土坑墓、船棺墓共存,墓主基本是包括郡县官吏在内的北方移民。这可用来说明,汉代( )
A.边疆地区社会文化的交融 B.地方治理方式走向统一化
C.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封建化 D.中央对地方控制趋于加强
26.唐玄宗时期,宦官出身的监军边令诚因向封常清、高仙芝二将索贿不成,于是向唐玄宗进言:封、高二将偷生怕死,以致失地且多次盗辄兵士粮草。唐玄宗遂大怒,将二人处死。据此可知,唐玄宗时期( )
A.宦官成为了事实上的决策中心 B.君主权力遭受到宦官的侵夺
C.实现了对武将军权的有效控制 D.君主专制强化破坏官僚制度
27.宋初转运使专门负责筹集军需粮饷。965年,宋太祖始于诸路设置转运使主管一路赋税和漕运,同时监察吏治。977年,宋太宗将“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转运使“一路之事,无所不总”。转运使的设置( )
A.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B.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C.利于遏制冗官冗费问题 D.提升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28.西汉在边郡范围内设置部都尉等以分太守的事权,逢重大战事则临时命将置帅,事毕即罢。终西汉世,在北方边疆,并没有可以统帅数郡兵力的常设军事机构。西汉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加强边疆地区控制 B.削弱王国军事力量
C.分化事权加强集权 D.守内虚外巩固中原
29.明朝时期,在实行人口调查和编纂户籍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土司分别课以赋税。同时还规定:土司应袭子弟“其不由儒学读书习礼者,不听保袭”。这些举措( )
A.提高了边疆地区文化水平 B.加重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负担
C.增强了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30.汉初,朝廷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和同姓诸侯国。朝廷以“同姓一家”对诸侯王进行道德约束,而诸侯王认为“家”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朝廷节制,随意驱逐朝廷在王国设立的官员,自行处置王国相到县一级官员的选用以及封爵禄。这表明汉初( )
A.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B.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
C.宗法血缘观念日渐淡化 D.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
二、材料题
31.【文书和奏折】
材料一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幕竹简·行书》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萌芽于夏而盛行于商的是册封制而非分封制。夏商时期王掌控的国土仅为王畿之地,无太片领土及民众可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商代进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都为中心的王畿,即内服之地;而王畿之外,分布着众多封国和方国。封国是得到商王朝正式册封的邦国,完全臣服于商王朝。方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臣属于商王朝的盟国,与封国一样有为商王朝戍边、勤王、进贡的义务。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
——摘编自徐昭峰赵心杨《夏商国家社会形态及其相关问题》
材料二 关于夏商西周国家结构,与三代之前的邦国联盟及三代之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均有不同,是“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位于中央的王国可视为王朝内的“国上之国”,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
——摘编自王震中《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夏商并不存在分封制的主要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与三代前后的不同。
(3)综上,指出上述两则材料作者立论的商朝制度基础及他们视角的差异。
33.地方治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唐朝立国以来就如何治理国家,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封建论》,强烈反对封建诸侯,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论封建表》,提出折中方案。当时朝臣大多反对分疆裂土。魏征谏言: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摘编自商爱玲《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对周代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柳宗元指出,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真正尽心治理地方、爱护人民的人,因此,周代的问题就出在封建制本身。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时加以撤换,即“有罪得以黜”。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公”。
——摘编自彭新武《“分封”与“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材料三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采用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选必一第1课答案
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的中国。据材料“宗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索到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商末以前,嫡长继承并未自觉确立为制度……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继承制”可以看出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多个历史时期,其中并未间断,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不仅是原始社会晚期,还有商周时期,而商周已经不是父系社会,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宗法制在周代以前已经出现了雏形,因此这一制度并非西周特有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到了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这说明材料主旨是宗法制在商周时期逐渐发展完备成熟,而非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子孙中的贤者在“采地’世世祭祀其始受封的先人”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会预留一块“采地”,以便诸侯子孙因犯罪被削夺封地后,其后代仍然可以祭祀祖先,这说明“采地”的设立受到宗法制度理念的影响。D项正确;此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说是“如果以后诸侯子孙因为犯罪而被削夺封地”的情况,不能得出贵族地位被削弱的结论,排除B项;设立“采地”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子的人文关怀,但却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末至西周早期(中国)。据材料“一般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受赏者为近臣或四方诸侯、宗室贵族、内服王官等,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和所学可知,赐贝活动为王赐臣下,是为维护统治,D项正确;“完善行政机制”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礼乐文明”不符合商代,排除B项;“彰显宗族荣耀”不是统治者的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由材料可知,荀子主张君主不可独裁专断,要多听群臣的意见。这与商周政体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的原始民主传统有很多相似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民主的传统,非“隆礼重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重在君主要听取意见不专制独裁,并未特指只听取“士阶层”,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封制度下诸侯国对周王室隶属关系的加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的普遍施行,其二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制度规定。这些规定有“巡狩”与“述职”“征收与缴纳贡赋”“军队的建制、征调与助讨”,B项正确;礼乐制规定了“各级贵族政治与生活准则”,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血缘关系与地域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朝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掌控。西周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作为行为规范的意识凸显”“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从“尊神”到“尊礼”,反映出人的观念在不断增强,说明人文意识得到增强,B项正确;西周并未确立专制王权,排除A项;“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按照血缘关系明确政治权力的分配是宗法制走向成熟的体现,材料体现的变化是人们从“尊神”到“尊礼”,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意味着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材料仅仅列举了吾国和鲁国的来往,并不能证明春秋诸侯之间交往频繁,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礼制遭到破坏,而非经济发展完善礼制内涵,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中国)。据题干所述,从殷商的“受命于天”到周人的“天命靡常,取决于君主道德品质及保民”,这种思想变化体现了周朝统治者意识到君权天授的观念需与君主的道德行为和对民众的关怀相结合,这标志着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即认识到民众在政权稳固中的重要性,B项正确;原始民主制的特征在夏商周时期已转变为较为成熟的王权政治,排除A项;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是对题干部分内容的直接描述,但未能全面反映“天命”观念变化的深层次意义,排除C项;周人对“天命”的理解加入了道德因素,是神权与王权关系的调整,而并非神权政治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司徒一职不再由一姓一氏世袭,这说明世卿世禄制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虽然司徒一职不再由一姓一氏世袭,但也是在几大家族中轮流世袭,世袭的标准依然是血缘,并不能说明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依然是血缘世袭制,并不能体现官僚体制逐步形成,排除C项;官职依然在几大家族中轮流,因此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并没有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贞人数量逐渐减少,君主开始亲自“贞”和“卜”,表明商王逐渐掌握神权,体现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C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未涉及鬼神观念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代世俗王权与神权逐渐实现统一,未体现占卜问神在商代占据重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可知,①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尚书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②反映的唐朝时期繁镇割据;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可知,③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据材料“掌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及所学知识可知,④反映的是清朝的理藩院;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是③①②④,C项正确;按照时间顺序是③①②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又有“博士”即皇帝的顾问、智囊,可知,这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减少决策失误,A项正确;据材料“职卑权轻的博士”并结合所学,秦朝重用法家,可得出秦朝没有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排除B项;中枢权力最高的是皇帝,没人能制衡皇帝,排除C项;廷议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材料反映出秦朝中央官制分工明确,三公各负其责,这种分工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从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C项正确;秦朝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相权的衰弱,排除B项;这种分工符合官僚政治体制运作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借鉴,这说明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只是在部分诸侯国建立区域式集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对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对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没有涉及国家治理的多样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朝(中国)和罗马帝国(欧洲)。秦朝和罗马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能够完成主要在于国家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组织起相应的人力和资源等,B项正确;A项是这些工程完成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工程能够完成的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城市的兴起发展是工程能够完成的基础,不是这些工程能够完成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皇帝一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唯一象征,二是国家法律政令的最终决策者,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地位重要,A项正确;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是政务的中枢机构,排除B项;皇帝是高于三省六部的国家最高统治者,而非三省六部的长官,排除C项;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非地方行政机构的首脑,排除D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随之推行全国”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土地和人民归属诸侯管理,而秦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制度出现,政府强化了对民间的管理,D项正确;秦朝官员管理实行上计制度,有助于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土地兼并在春秋战国之后一直存在,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农民无关,且秦亡与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县级政区“道”,部落君长参与地方的管理,而秦统一后,朝廷更多的是直接设县,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就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变化,无法体现华夏认同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秦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有变化,但未体现出急剧转变,排除C项;材料中秦管理办法的变化是出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民族交融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文书正常流程是自郡一级自上而下逐级行文,这有利于贯彻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提高行政命令的执行效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县道属曹不受命的情况下可以向上行文的情况,“完全可以越级上报”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书流转具有科学规范的特征,排除B项;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的文书传递中,“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除此之外,对于文书传递者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和传递方式的分类充分体现了秦朝注重政府的工作效率,D项正确;文书传递系统的分类不能体现出交通运输系统的发达,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B项;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刚刚建立,尚未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公元188年后,刺史改为州牧,调整后的州牧权利远远大于之前的刺史,据所学可知,公元184年东汉爆发黄巾大起义,地方局势动荡,刺史改为州牧,增加军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稳定地方局势,A项正确;B项史实性错误,东汉后期刺史改为州牧,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东汉刺史制度的调整是为了镇压地方起义,不是为了打击豪强,排除C项;东汉刺史制度调整增加了州牧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的形成及“五房”的设立,不但有利于减少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的推诿扯皮,也加强了尚书省与其他两省的业务联系,有助于提升行政效率,A项正确;五房长官分担了一部分宰相的权责,进一步强化了宰相集体负责制,分散了相权,排除B项;五房与六部的职能并不是完全重复的,尚书省统管六部的职责并未因五房的设立而消失,排除C项;优化官员分工是这一改制的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本题是组合。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①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主要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即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②正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沿袭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③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表述正确,B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层级结构的变化应该是下稳上动,④表述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皇帝的玺代表皇权,而玺的数量从汉代到明清在不断增加,这反映了皇权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强化,D项正确;皇帝使用的玺仅仅能反映出皇权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玺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皇帝的勤政,排除B项;玺的数量和皇帝的职责并不是一一对应,因此玺制度的演变并不能说明皇帝的职责越来越明确,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在今越南中北部设置郡县,并派遣官吏和进行移民,因此汉墓与越南东山文化的墓葬并存,说明汉代的边疆治理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汉治理下中原文化与越南文化的交融,无法得出地方治理方式走向统一化,排除B项;当时越南北部、中部在西汉王朝的统治范围之内,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西汉王朝在今越南北部、中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无法说明“对地方控制趋于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唐玄宗因宦官的谗言而处死将领,这说明宦官权力增强,而宦官权力增强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因此材料反映了皇权加强对官僚制度的破坏,D项正确;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因而宦官并未成为事实上的决策中心,排除A项;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宦官弄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并未实现对武将军权的有效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转运使权力由筹集军饷发展到征税、监察、司法、边防等,无所不总,这样做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这适应了宋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转运使权力变化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问题,并非国家统一问题,排除A项;设转运使是要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这与解决冗官、冗费的问题没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过度推测,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在边郡范围内设置部都尉等以分太守的事权,逢重大战事则临时命将置帅,事毕即罢。终西汉世,在北方边疆,并没有可以统帅数郡兵力的常设军事机构”可知,西汉在边郡采取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政策,说明的西汉朝廷是在防范地方,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政府的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要加强边疆地区控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郡,而不是王国,排除B项;材料中西汉政府的做法并非是要守内虚外,而是要通过分化事权加强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对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也征收赋税,这就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管理的控制;而土司承袭官职爵位的子弟必须修习儒学,这就加强了土司的子弟对儒家文化和中央政府的认同,所以这些举措都增强了对统一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仅仅是对土司的子弟做了要求,这不足以说明提高边疆地区的文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加重”,排除B项;对土司地区同样征税和修习儒学,这些举措与其他地区雷同,并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诸侯王”“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中央节制”“随意驱逐”“自行处置”可以看出,汉初王国势力增长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汉初监察体制的效能如何,排除B项;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说明宗法血缘观念并未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1.(1)法律保障;制度化(制度严密);管理严格。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
(2)变化: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第一小问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一“留者以律论之。”可知,制度化(制度严密);根据材料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可知,管理严格。
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以及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一“留者以律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对比类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根据材料二“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可知,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材料二“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可知,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可知,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32.(1)理由:夏商王掌控的国土有限,不足以分封;夏商王朝对方国只是给予封号,并未进行土地和臣民的分封;王畿之外的一类方国与商王同盟关系松散,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2)不同: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相对完善;以王为“天下共主”,认同观念增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国并不具有完整主权。
(3)制度基础:商代的内外服制;
差异:材料一强调内外服制下商王朝与方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材料二认为商王朝的内外服制促进了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
【详解】(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夏商时期(中国)。理由:根据材料“夏商时期王掌控的国土仅为王畿之地”可知夏商王掌控的国土有限,不足以分封;根据材料“无太片领土及民众可以分封,只是承认方国,给予封号而已”可知夏商王朝对方国只是给予封号,并未进行土地和臣民的分封;根据材料“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可知王畿之外的一类方国与商王同盟关系松散,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2)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商朝(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可知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相对完善;根据材料“外服的诸侯邦国视为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可知以王为“天下共主”,认同观念增强;根据材料“无论是中央王国还是诸侯邦国,都是世卿世禄,各个诸侯邦国都具有不完整的主权”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诸侯国并不具有完整主权。
(3)本题为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商朝(中国)。制度基础:根据材料“商代进一步明确了夏代萌芽的内外服制”“商王朝国家由内服和外服组成,其内服属于百官系统;其外服属于诸侯邦国系统。”可知商代的内外服制;
差异:根据材料“们将夏和商分别定义为共主制下的族邦联盟与共主制下的邦国联盟”“第二类是与商王朝存在一定松散同盟关系的方国和敌对方国”材料一强调内外服制下商王朝与方国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根据材料“其王朝国家的构成是多元的,但整个王朝国家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可知材料二认为商王朝的内外服制促进了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
33.(1)原因:自秦以来实行郡县制的传统;领土广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割据性;分封制度存在弊端;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分封制度职位世袭,管理者素质无法确定;郡县制管理者可以选贤任能。
(2)方式:分散机构权力。评价:有利于预防内部动乱因素,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权力分割过细,官职设置烦琐,,出现了冗官局面,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 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认识: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是与当时社会和统治需要相联系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中国)。根据材料一“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可得出自秦以来实行郡县制的传统;根据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可得出领土广阔,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割据性;根据材料二“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可得出分封制度存在弊端;根据材料二“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公’”,可得出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可得出分封制度职位世袭,管理者素质无法确定;根据材料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可得出郡县制管理者可以选贤任能。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中国)。第一小问方式,据材料三“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得出分散机构权力。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即可。积极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预防内部动乱因素,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消极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权力分割过细,官职设置烦琐,,出现了冗官局面,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 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产生的背景、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评价制度的标准来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