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宗族组织已纳入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
2.1925年刊印的《上海曹氏续修族谱》记载:光绪三十一年,苏松太道袁树勋实行地方自治。邑王氏、朱氏仿其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族立宪。宣统元年十月,润甫公于宗祠崇孝堂先后两次邀集族众决议仿行,拟具简章。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间习俗的彻底变化
C.宗族观念逐渐消逝
D.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
3.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介绍信);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知道外出商人的归期,若其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据此可知这种户籍制度( )
A.是基层里甲制度的产物
B.适应了封建经济的需要
C.适应赋役制度发展趋势
D.不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
4.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
A.管理职能多样化
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5.明朝前期,朝廷通过严密的户籍管理对平民实施严格约束,以丁户为基本编制单位,不得随意迁徙和择业。明朝中叶以后,官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丁户的控制。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B.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
6.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7.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惠文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抑制土地兼并
8.下图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块石碑摘录。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麻市碑》
生员王炳南……于同治三年春,邀集当时同人叶金山,监生闫光祖,乡耆张声闻等,以乡约十二班,公商议举,领贴文,起麻市。……酌定章程。迄今十余年间,市价无伪,童叟莫欺,客来云集,货集山堆;闲人归市,村无游民,隙地植麻,野无旷土。
A.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B.民间乡约具有强制力
C.政府扶持农村市场
D.乡绅推动了商业发展
9.(2023·湖北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政府统治秩序更加稳定
C.中央集权弱化趋势明显
D.国家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10.(2024·福建福州)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即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11.(2023·山东潍坊期末)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12.(2023·湖南名校联考)《御制大诰续编》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 )
A.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
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
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
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颜氏家训》部分目录
卷次 篇目 子目内容概要(节选)
卷一 教子篇第二 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 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治家篇第五 教化须自上而下;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卷二 风操篇第六 言谈举止有礼有致;北方颇具华夏遗风;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 珍惜身边圣贤人;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 勉学篇第八 学习无用是个谬论;学以致用是根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勤奋好学方成大器;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卷四 名实篇第十 名不副实以为耻;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君子当修德以待时;追名逐利必招祸
卷六 归心篇第十五 儒佛两家本为一体;修道之事大矣哉;五常之道始于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为题,写一篇《颜氏家训》的图书推介词。(要求:表述成文,言之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宗族组织已纳入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入官府轨道,A项正确;明清时期“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与“家长”“族长”受到政府重视,“代官府行事”不符,B项错误;“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2.1925年刊印的《上海曹氏续修族谱》记载:光绪三十一年,苏松太道袁树勋实行地方自治。邑王氏、朱氏仿其意,集族人为族会,从事家族立宪。宣统元年十月,润甫公于宗祠崇孝堂先后两次邀集族众决议仿行,拟具简章。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间习俗的彻底变化
C.宗族观念逐渐消逝
D.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
[解析] 材料“家族立宪”“十一月朔冬至,祠祭聚族通过简章,公举职员,正式成立”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社会治理民主化趋向加强,D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宗族观念至今仍在发挥影响,排除。
3.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介绍信);商人户籍所在地的邻里被要求知道外出商人的归期,若其两载不归,要向官方报告。据此可知这种户籍制度( )
A.是基层里甲制度的产物
B.适应了封建经济的需要
C.适应赋役制度发展趋势
D.不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
[解析] 根据材料“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任何人离乡百里,即验文引(介绍信)”“邻里被要求知道外出商人的归期”可知,明朝严格限制人口流动,规定邻里相互监督,结合所学知识,其出发点是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适应发展小农经济的需要和政府征税派役,B项正确;里甲制度是以纳税户为单位,每110户编为一里,选纳粮最多的10户充当里长;里下设甲每甲11户,其中一户为甲长,材料中未体现明朝对农民和商人活动的严密限制是里甲制度发展的结果, 排除A项;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为主发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向定时发展,材料中明朝政府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符合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排除C项;材料规定有利于地方秩序稳定,排除D项。
4.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
A.管理职能多样化
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解析] 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
5.明朝前期,朝廷通过严密的户籍管理对平民实施严格约束,以丁户为基本编制单位,不得随意迁徙和择业。明朝中叶以后,官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丁户的控制。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B.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C.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D.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再以传统的丁户为单位进行征收赋税的话,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明朝中叶以后,官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而放松了对丁户的控制,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应该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排除B项。
6.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也增加了“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项;户籍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排除A项;西汉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无法体现加强了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
7.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惠文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抑制土地兼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之所以重视“数字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以维护专制集权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排除A项;C项不是主要目的,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8.下图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一块石碑摘录。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麻市碑》
生员王炳南……于同治三年春,邀集当时同人叶金山,监生闫光祖,乡耆张声闻等,以乡约十二班,公商议举,领贴文,起麻市。……酌定章程。迄今十余年间,市价无伪,童叟莫欺,客来云集,货集山堆;闲人归市,村无游民,隙地植麻,野无旷土。
A.经济结构实现转型
B.民间乡约具有强制力
C.政府扶持农村市场
D.乡绅推动了商业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了1864年生员王炳南邀请当地乡绅共同商议“起麻市”的事务,订立乡约章程,维护了当地市场秩序,推动了商业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实现转型,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乡约具有一定约束力,但不是强制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因素,排除C项。
9.(2023·湖北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政府统治秩序更加稳定
C.中央集权弱化趋势明显
D.国家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解析:据材料“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可知东汉魏晋以来,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寺院经济规模扩大,人口大量依附于豪强地主与寺院,成为隐匿人口,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兵役来源;地方势力发展壮大,易形成割据势力,危及中央集权,C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的依附人口,说明人身依附关系增强,排除A项;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政府统治,排除B项;社会上出现大量的隐匿人口,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负担更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福建福州)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即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这一举措( )
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
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
C.开创了明朝地方治理的新模式
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代政府任用地方富户轮流出任里长、甲首,管理基层税收等事务,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便于国家对基层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乡村税收来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基层实行里甲制并非明朝开创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富户轮流担任里长和甲首减轻而非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山东潍坊期末)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在特殊户籍中,有“宦籍”“宗族籍”及“市籍”等名目。但也增加了封通侯(侯爵的最高一级)者的“通侯籍”、诸侯的“侯籍”等名目。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户籍的分类更为杂乱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对民众人身控制加强
D.人民的赋税负担加重
解析:西汉初年继承秦朝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但也增加了“通侯籍”“侯籍”等名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故选B项;户籍的分类会使户籍更清晰,排除A项;西汉分类登记户籍的做法,无法体现加强了对民众人身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信息,排除D项。
12.(2023·湖南名校联考)《御制大诰续编》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 )
A.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
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
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
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
解析:据本题材料“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明初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D项正确;材料并未对社会救济的来源展开论述,排除A项;“确保优抚弱势群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因“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明初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之推(531—约597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对南北朝社会风俗、政治得失、学风特点有透彻的了解。所著《颜氏家训》是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颜氏家训》部分目录
卷次 篇目 子目内容概要(节选)
卷一 教子篇第二 气节尊严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 兄弟分形连气如手足;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治家篇第五 教化须自上而下;进德修身齐家之本
卷二 风操篇第六 言谈举止有礼有致;北方颇具华夏遗风;接待宾客恭谦有礼
慕贤篇第七 珍惜身边圣贤人;贤才关乎家兴国昌
卷三 勉学篇第八 学习无用是个谬论;学以致用是根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治一经可弘圣人之道;勤奋好学方成大器;天下之大,教育为本
卷四 名实篇第十 名不副实以为耻;寡欲淡泊方远致
涉务篇第十一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君子当修德以待时;追名逐利必招祸
卷六 归心篇第十五 儒佛两家本为一体;修道之事大矣哉;五常之道始于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为题,写一篇《颜氏家训》的图书推介词。(要求:表述成文,言之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由颜之推所著。
该书倡导气节尊严、孝悌之义、教化和道德修养,尊崇五常之道。要求子孙崇尚礼仪,敬慕人才,敦促子孙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主张教育为本;教导子孙要淡泊名利,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颜氏家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也反映出当时北方民族交融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本书立足于读书做人,把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家庭教育和安身立命、治家处世的修身规范,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该书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读此书,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