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课由三音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系建构】 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古诗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资源拓展】语文主题学习第4册主题阅读。
学情 分析 (已知、未知、困难阻碍、突破措施) 从一年级到现在,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学习了29首古诗,此外他们还从课外积累了一些古诗,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可得知,学生对写景诗并不陌生,本册第二单元编排的三首古诗就属于写景诗。学生对诗人李白也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教学中,尝试用“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的读为主线,层层深入的教法,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学习,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个体差异。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等42 个生字,读准“抹、磨”等6个多音宇,会写“断、楚”52个字,会写“位于、部分”等46 个词语。 2.背诵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抓住关键宇词,用想象面、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领略美丽的相国风光,产生热爱相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写作方法,运用积的好词好句完成习作“这儿真美”。
课时学习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学习 重难点 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 准备 课件制作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课时 评价 任务 读优美诗文,赏祖国山河。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智谷学校将举行祖国山河展活动,请你参加比赛,为同学们介绍天门山。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谈话的形式引入课题,出示美丽的图片,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问题预设:学生对诗人了解不多。 补救措施:在学习中详细展开。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 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1.边听边用“/”标出停顿,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2.对照课件订正,提出疑问,班内解答。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自己读/同桌读/组内读);边读边用铅笔划出景物。 4.举手或点名展读。 问题预设:用换偏旁的方法能认识形声字。反义词记住词语 补救措施:学生分享识记方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7)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开”指分开,断开。 (出示课件8)课件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引导学生从“断”和“开”,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 (2)聚焦“回”,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出示课件9) 引导学生理解“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至此回”描写的是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 明确“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3)(出示课件10)指导学生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4)(出示课件11)提问: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 预设2: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 (出示课件12)过渡: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3.运用学法,自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示课件13) (1)学生自学诗句。 (2)指名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明确后两句诗的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4)(出示课件14)引发学生思考: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5)(出示课件15)引导感受“孤”的意境。提问:看到“孤”,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条怎样的船? 预设:我仿佛看到在雄伟的天门山映衬下,宽阔的江面上驶来一艘小船。 (6)(出示课件16)引导想象: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教师小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7)(出示课件17)提问: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1: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预设2: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 1.能根据题目、插图、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把理解诗意。 圈画景物,想象画面,摘抄喜欢的句子。 师生共同板书方法总结。 3.自学,可同桌或组内求助;点名展示自学成果。 问题预设: 学生梳理充分 补救措施: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四、背诵积累,指导书写 1.背诵积累。(出示课件18、19) (1)教师出示背诵提示,学生补充背诵。提示如下: 望天门山 天门__________楚江______, 碧水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青山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读句子,联想诗句。 课件出示“水势浩浩荡荡经过天门山”“夕阳西下,孤帆顺江而下”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配上相应的诗句进行积累。 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20-23)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望天门山》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断、楚、孤”,教师范写。 断: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要写得瘦长些,捺变为点。右半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楚:左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孤: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接力背。 练习本上练习,准备投屏展示。 问题预设: 个别学生能力不会学习后不能记扎实,个别学生听讲不认真,重难点不掌握。 补救措施:听记和练习巩固落实。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准确默写《望天门山》 基础性作业 对应目标2 10分钟
(2)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巩固性作业 对应目标3 10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2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 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 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运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课由三音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系建构】 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景色的美好奇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古诗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资源拓展】语文主题学习第4册主题阅读。
学情 分析 (已知、未知、困难阻碍、突破措施) 从一年级到现在,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学习了29首古诗,此外他们还从课外积累了一些古诗,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都是写景诗,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可得知,学生对写景诗并不陌生,本册第二单元编排的三首古诗就属于写景诗。学生对诗人李白也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了解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在教学中,尝试用“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的读为主线,层层深入的教法,在合作探究中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学习,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个体差异。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等42 个生字,读准“抹、磨”等6个多音宇,会写“断、楚”52个字,会写“位于、部分”等46 个词语。 2.背诵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抓住关键宇词,用想象面、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领略美丽的相国风光,产生热爱相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4.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写作方法,运用积的好词好句完成习作“这儿真美”。
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4.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 重难点 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 准备 课件制作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课时 评价 任务 读优美诗文,赏祖国山河。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智谷学校将举行祖国山河展活动,请你参加比赛,为同学们介绍西湖和洞庭湖。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一、方法回顾 (出示课件29)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么学习《望天门山》的? 预设1:要读好停顿。 预设2:可以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预设3:还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回忆古诗,复习学习《望天门山》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方法回顾,师生共同板书。 问题预设:方法总结不成体系。 补救措施:板书导图方法体系整理。
二、迁移方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出示课件30)视频导入。 (1)播放西湖风光的视频,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与西湖有关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使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2.(出示课件31)了解诗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3.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古诗。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32) ①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②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③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④读准多音字“抹”。(出示课件33) 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抹”在“淡妆浓抹”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在“抹墙”中读mò。 (2)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①解诗题。(出示课件34) 引导学生了解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是喝酒的意思,说明了事件;“湖上”是指西湖,说明了地点;“初晴后雨”说明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情况。 ②解诗意。 (出示课件35)交流“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潋滟”“方”的意思。 明确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出示课件36)交流“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空蒙”“亦”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奇”。提问:西湖的景色奇在哪里?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潋滟”“空蒙”等词语,理解“奇”在诗中是“奇妙、奇特”的意思。 明确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教师提问:你见过“潋滟”“空蒙”的景象吗?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37)出示“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图片,学生欣赏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出示课件38)过渡:后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我们来借助注释,总结一下诗意吧! (出示课件39)交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西子”的意思。 (出示课件40)教师相机出示西施的资料: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指导学生理解“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明确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3)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1)请学生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出示课件42、43)出示西湖不同天气下景象的图片,学生欣赏西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西湖美的赞赏。 (出示课件44)提问: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 预设1: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预设2: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 (出示课件45)教师小结古诗赏析: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 (4)全班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多古诗打下基础。) 1.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古诗。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32) ①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②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③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④读准多音字“抹”。 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教师相机指导。 问题预设: 苏轼生平不了解 补救措施:课件展示
三、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 1.(出示课件46)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望洞庭》。教师板书诗题《望洞庭》。 2.(出示课件47)学生根据学习单,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望洞庭》。 学习单如下: 3.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①(出示课件48)指导读好停顿。指名读或小组读古诗。 ②(出示课件49)指导读准多音字“磨”。明确“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mó,“磨面”的“磨”也读mó;“磨坊”的“磨”读mò。 ③全班齐读古诗。 (2)(出示课件50)了解诗人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3)学生交流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①解诗题。(出示课件5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望洞庭”就是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②解诗意。 (出示课件52)引导学生理解“两相和”的意思。提问:你见过的月光下湖面的景象是怎样的?指名学生交流后,出示“秋月映照洞庭湖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夜晚的洞庭湖湖光和秋月相互映照,优美、平静的意境美。 (出示课件53)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洞庭湖湖面微波粼粼的图片,以及铜镜的图片,理解这句诗描写的是“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就像一块没有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出示课件54)明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诗意: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 (出示课件55)引导学生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了解“白银盘”是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结合注释理解“青螺”是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明确“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4)全班齐读《望洞庭》。 1.能根据题目、插图、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把理解诗意。 自学,可同桌或组内求助。 3.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问题预设: 学生梳理不充分 补救措施:边读边想象的方法
四、概括古诗,指导书写,总结拓展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56、57)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不同天气下的西湖呈现的风姿,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指导书写。(出示课件58、59)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饮湖上初晴后雨》与《望洞庭》两首诗中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遥”,教师范写。 遥: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缶”的第二横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练习本上练习 准备投屏展示。 问题预设: 个别学生能力不会学习后不能记扎实,个别学生听讲不认真,重难点不掌握。 补救措施:听记和练习巩固落实。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60)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想象领略了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2.拓展阅读。(出示课件61、62)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宋]苏 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峨眉山月歌 [唐]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准确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基础性作业 对应目标2 10分钟
(2)积累三句山水诗 巩固性作业 对应目标3 10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共46张PPT)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学习小伙伴。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每一寸土地都在为我们述说着山的雄壮,水的绮丽……快和我一起走进第六单元的世界吧!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古诗三首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滨小城
美丽的小兴安岭
话说美丽山河
探寻山水的雄奇
领略西湖独特神韵
共赏洞庭月夜美景
点赞西沙群岛
争做海滨小城代言人
制作小兴安岭的四季名片
写写身边的美景
美景交流会
任务一:读优美诗文,赏美丽山河
任务三:轻轻告诉你,这儿最美
任务二:我为美丽山河代言
任务:
读优美诗文,
赏美丽山河
古诗三首
17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穿越古代
共话诗题
第一课时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些景色。
天门山
洞庭湖
西 湖
诗中美景我知晓
探寻山水的雄奇
诗人带我赏美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现存诗歌近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结合注释
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统领全诗
知晓题意我能行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山
长 江
太 阳
孤零零的船
诗中美景大发现
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
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分开,断开。
难解词句我来释
回旋,回转。
从“断”和“开”,我们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碧水东流至此回。
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
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水波澜壮阔,汹涌澎湃,以至于连天门山都像被它劈开一样。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耸出来。
出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望天门山
天门 楚江 ,
碧水 。
青山 ,
孤帆 。
中断
开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填一填,背一背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
17
领略西湖独特神韵
诗人带我赏美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地点: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事件:喝酒
天气:先晴天后下雨
知晓题意我能行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正确朗读我可以
抹
抹
mǒ
mā
多音字我会读
抹布
淡妆浓抹
抹粉
水光潋滟晴方好,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正。
波光闪动的样子。
难解词句我来释
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也。
迷茫缥缈的样子。
奇妙、奇特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比喻
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
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怎样的湖面?
共赏洞庭
月夜美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诗人带我赏美景
望洞庭
题意:望洞庭湖看见的景象。
知晓题意我能行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正确朗读我可以
磨
多音字我会读
磨
mó
mò
磨盘
磨刀
磨面
石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指湖面
湖面的波光
互相映衬
未经打磨的镜子
诗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难解词句我来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形容被月光笼罩的洞庭湖。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喻成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美丽,表现了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比喻
书写诗意
为诗配图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正确书写我可以
断
楚
至
孤
帆
饮
初
镜
未
磨
遥
银
盘
duàn
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要写得瘦长些,捺变为点。右半部分“斤”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书写指导
chǔ
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
gū
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yáo
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缶”的第二横长,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右上部分。
选择一首古诗,边读边想象,把你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用彩笔画下来吧!
跨学科学习
学完《饮湖上初晴后雨》,你是不是也沉浸在西湖的秀美风光里了?现在西湖画卷已徐徐展开,一起来看看吧!
1.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湖面的风光和月色相映衬,你会想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湖光秋月两相和。
练一练
诗句大比拼
读句子,写出相应的诗句。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丽河山的诗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创意小导游
我是有创意的小导游,我能为《饮湖上初晴后雨》配画,还能用自己的话向大家介绍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