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
1.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2.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之角,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和军舰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
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
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3.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各地乡村开展了填壕平沟的活动,以此消灭血吸虫寄生宿主钉螺。与此同时,群众就地取材,开新沟填旧沟,挖掘了大量新的沟渠。这些举措体现了( )
A.疾病防控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B.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C.群众彻底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D.维护健康是政府的核心工作
4.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8年的77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 )
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
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
5.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6.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7.针对伤寒横行的严峻局面,东汉南阳太守张仲景发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感慨,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这反映出当时( )
A.医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B.医药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C.官吏掌握较高的医学常识
D.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8.下图反映了我国历经70多年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据此可知,我国( )
A.医疗保险发展迅速
B.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C.防疫工作成效显著
D.医疗机构职能不断扩大
9.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10.中国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下列关于药食同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药品和食品具有明确的界限
B.患者只需五谷果蔬等调理即可痊愈
C.对中国人养生保健起到积极作用
D.食物并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11.汉朝至隋朝,温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温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温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这说明( )
A.医学发展具有阶段性
B.医学理论离不开实践
C.温病学说最早出现在汉朝
D.古代的医学领先世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下列属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是( )
A.巴氏消毒法
B.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一、选择题
1.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且向廉价化与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分配是典型表现,A项正确。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专科医生,B项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由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的转变无法体现医疗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
2.1881年,意大利人将牛瘟传入非洲之角,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19世纪20年代,英国军队和军舰将霍乱从印度带到东非,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由此可知( )
A.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
B.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
C.欧洲医疗水平更为先进
D.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
[解析] 根据材料“严重破坏了非洲东部和南部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当地人在面对欧洲殖民征服时更为脆弱”可知,疫病流行影响区域文明发展,B项正确;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扩张性的必然结果,欧洲殖民扩张纯属偶然说法错误,排除A项;欧洲医疗水平先进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三角贸易导致疾病全球传播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3.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各地乡村开展了填壕平沟的活动,以此消灭血吸虫寄生宿主钉螺。与此同时,群众就地取材,开新沟填旧沟,挖掘了大量新的沟渠。这些举措体现了( )
A.疾病防控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B.公共卫生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C.群众彻底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D.维护健康是政府的核心工作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了疾病防控,第二部分挖掘新水渠有利于农业生产,A项正确;B项无法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C项“彻底”一词程度不当,排除C项;维护健康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核心”一词使用不当,排除D项。
4.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8年的77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反映了( )
A.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我国药品品种齐全
C.我国体育运动发展迅速
D.我国医疗体系健全
[解析]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医疗科技手段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技术增进了人们的健康,A项正确;B、C、D三项是影响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5.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医药学理念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理念,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轻病不医”,食品调理也是在治病,C项错误;材料只强调“药食同源”,食物可以调理轻症患者,这不等于说食物就是药,D项错误。
6.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解析] 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说明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A项错误;“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7.针对伤寒横行的严峻局面,东汉南阳太守张仲景发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感慨,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这反映出当时( )
A.医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B.医药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C.官吏掌握较高的医学常识
D.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解析] 受儒学影响,东汉儒士崇尚节义、忠君爱民,张仲景所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D项正确;医生的社会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医药学的发展,排除B项;张仲景只能代表个案,不能得出整个官吏群体对医学的掌握程度,排除C项。
8.下图反映了我国历经70多年形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据此可知,我国( )
A.医疗保险发展迅速
B.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C.防疫工作成效显著
D.医疗机构职能不断扩大
[解析] 从图示的内容可得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较为完备,从城市到农村都建立了医疗体系,说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B项正确;“医疗保险发展迅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防疫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医疗机构职能,排除D项。
9.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来,人口迁徙促进了疾病传播,导致美洲、大洋洲大量土著居民丧生,方便了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创建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不是迅速创建起来的,B项错误;美洲和大洋洲人口锐减,世界人口分布并非因此趋于平衡,C项错误;美洲和大洋洲人口锐减,促进了贩卖奴隶的三角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D项错误。
10.中国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下列关于药食同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药品和食品具有明确的界限
B.患者只需五谷果蔬等调理即可痊愈
C.对中国人养生保健起到积极作用
D.食物并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解析: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药食同源对中国人养生保健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C项正确;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排除D项。
11.汉朝至隋朝,温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温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温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这说明( )
A.医学发展具有阶段性
B.医学理论离不开实践
C.温病学说最早出现在汉朝
D.古代的医学领先世界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温病学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特色不同,这表明医学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故A项正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下列属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是( )
A.巴氏消毒法
B.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C.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解析: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A、B、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在古代,随着封建统一国家的发展,政府重视对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指导,例如统一编修和颁行药学著作。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由朝廷颁行。这些都促进了中医的普及和传承。
政府在中医面临挑战时维护了中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学东渐。20世纪初,中医受西医冲击,面临存废问题。1914年,中医组织向政府寻求保护,政府说明没有废弃中医的打算,维护了中医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法制建设,强调“有法可依”。国家制定政策法规,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了中医制度化。如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综上,国家力量推动了中医药学普及,在中医面临危机时维护其地位,并推动了中医的制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