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24《司马光》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24《司马光》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7:02: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婚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任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学习内容分析】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乡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 让我们该到了一个孩子跌人镜中、瞬问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进〞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恩,“登” 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全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近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三年级正处于从低年级过渡进入中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础, 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课堂上重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大部分同学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未知: 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对文本形式很陌生。 三、困难与障碍 1.重点字词和语句含义理解起来有难度。 2.对于司马光品质的理解有难度。 四、突破措施 1.借助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2.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3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1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4. 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6.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7.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8.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10.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1.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睁、旺” 等6个生宇,大致理解和 “目” 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12.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 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13.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4.朗读、背通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 蕴含的道理。
课时学习目标 认识“司、跌” 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正确跟读课文。背通课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放事。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课前 准备 图片、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课时 评价 任务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 1.看图猜古诗,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欣赏两张图片,回顾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村居》《池上》,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里的儿童生活是什么样的。 (2)学生交流,教师揭示课题:这两首古诗都是古人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2.学习复姓,了解“司马光” (1)指名学生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2)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 (3)教师讲解“司马”一词,提醒学生:司马不仅是复姓,在古代还是官职的名称,比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江州的司马。 (4)教师介绍司马光,学生了解识记。 1.学生看图准确背诵《村居》《池上》两首古诗。 2.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预设: 1.学生知识遗忘,不能准确背诵。 2.个别学生姓和名区分错误。 补救: 优生示范,教师讲解。
环节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目标1.2) 1.读好课文,读出节奏。 (1)学生跟着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出示正确停顿。 (3)全班齐读。 2.感知文言文特点。 (1)提问: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比较难理解。 (2)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认识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交流本篇课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预设: 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停顿有障碍。 补救: 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线再读。
环节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目标2.3.4) 1.请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 (1)学生默读,圈画。 (2)出示圈画出的人物,教师相机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 2.借助注释,感知课文大意。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1)理解“群儿戏于庭”。 ①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群”“戏”“庭”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③教师小结: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 (板书:群儿戏于庭) (2)理解“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引导学生给“跌”“没”组词。预设:跌(跌倒);没(淹没)。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一个小孩爬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 (板书: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理解“众皆弃去”。 ①引导学生给“众”“弃”“去”组词。预设:众(众人);弃(抛弃);去(离去)。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皆”是全,都的意思。 ③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④提问: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抄写积累。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①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持”“击”的意思:“持”是拿的意思;“击”是砸的意思。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板书: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水迸,儿得活”。 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迸”是涌出的意思。“水迸”就是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的样子。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预设: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板书:儿得活) 3.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找停顿规律。 再次出示正确的停顿,并提示朗读时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4.背诵课文。 (1)背一背,填一填。 出示课文,只显示人物,其他留空。指名学生读,齐读。 (2)背诵指导。 (3)尝试背诵。 1.小组合作交流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2. 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4.背诵课文。 预设: 理解字词句含义有困难。 表达不准确。 背诵不过关。 补救: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含义。 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课下跟进背诵检查。
环节四 书写指导,课堂小结(目标1) 1.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庭、登、持”,教师范写。 庭: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上宽下窄。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1.指名认读生字 2.观察并说出重点生字需要注意的笔画, 3.生生评价。 预设: 庭、登书写不规范。 补救: 1.教师范写。 2.借助书法视频,直观感受。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背诵课文 巩固性作业 目标2 5分钟
阅读主题丛书 拓展性作业 目标4 5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共49张PPT)
司马光
24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今天上课前咱们先来欣赏两张图片,想一想,这两张图片描述的是哪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里的儿童生活是什么样的。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农历二月,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岸边杨柳枝条变绿变软了,在薄雾中随风摆动,似乎都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放风筝。
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可是他却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在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同学们发现了没?这两首古诗都是古人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
第一课时
司马光(1019-1086)
复姓
名字
司马不仅是复姓,在古代还是官职的名称呢!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江州的司马!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跟着范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课后第三题)
字数比较少
比较难理解
文言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如问某人吃饭没,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认识文言文
再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
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
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
其中一个孩子
登瓮的孩子
指除了司马光和跌倒在水瓮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
司马光
自读提示
借助课文注释,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根据数字标记,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这就是注释。
小组合作
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
群( )
戏( )
庭( )
一群
庭院
嬉戏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真有意思!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跌倒
淹没
一个小孩爬上水瓮,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
众皆弃去
众( )
弃( )
去( )
众人
离去
抛弃
全,都
其他孩子都丢下他,吓跑了。
考考你:你知道哪些带有“皆”字的四字词语?
皆大欢喜 人尽皆知 比比皆是
草木皆兵 全民皆兵 举世皆知
词语积累(带“皆”的成语)
光持石击瓮破之


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涌出
水涌了出来,那个孩子得救了。
水迸,儿得活。
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的样子。
再次朗读课文,找找停顿规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朗读指导
自读提示
群儿 ,一儿 , 。
众 ,光 , ,儿 。
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
登瓮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得活
背一背,填一填
背诵本课,需要首先理解文言文的文意,然后反复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不看教材,试着背诵,注意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学写字
tíng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dēng
上宽下窄。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chí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一、根据句子意思,给加点字组词。
群儿戏于庭
群( )
戏( )
庭( )
一群
嬉戏
庭院
课堂演练
二、按故事发展顺序,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有一回,他和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
(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 )别的孩子都慌了,跑去喊大人。
( )掉进水瓮的小朋友得救了。
( )司马光举起大石头,把水瓮砸破了。
( )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瓮里。
2
1
6
4
5
3
三、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是复姓?
公孙策
诸葛亮
司马炎
1.背诵课文。
2.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司马光
24
先听音频中的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再将生字填入下面的空格中,读一读,想一想,司马光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自读提示
众皆弃去
面对落水小孩
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小孩
司马光
吓跑
救人
对比
司马光沉着冷静
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
拉落水者
砸瓮
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
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
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
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吓哭了
回家叫父母帮忙
跑去求救路人
司马光是一个 、 的孩子。
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课后第二题)
提示:
1.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古诗。
2.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总结提升
一天,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朋友爬到瓮沿上玩,一不小心掉进了瓮里。瓮水太深,眼看那个小朋友就要被水淹没了。别的孩子吓得连哭带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很镇定,他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全身力气向水瓮砸去,“砰!”水瓮破了,瓮里的水“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掉进瓮里的小孩得救了。
1.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
2.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
3.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总结提升
《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
总结提升
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
( )戏于庭,( )登瓮,足跌没水中。( )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得活。



一儿
群儿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登瓮
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
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皆弃去
得活
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冷静机智
光持石击瓮破之
儿得活
结构梳理
这篇文言文通过写 的故事,刻画了司马光 的形象和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司马光砸瓮救人
爱护同伴
主题概括
司马光(节选)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②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③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④。自是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闻:听,听到。
③退:回去。
④大指:同“旨”,主要意思。
⑤自是:从那以后。
拓展延伸
译文: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稳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家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和寒暑。
群儿戏于庭。
戏: 于: 庭: 。
译文:
游戏
一、先解释红字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庭院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游戏。
课堂演练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皆: 光: 迸: 。
译文:
全,都
司马光
涌出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
示例:我学到了遇到危急情况要沉着冷静,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司马光用什么办法救了小伙伴?用原文回答。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在危险面前不要慌,我们都是“司马光”。
假如你在广场看到有人持刀行凶,你要这样做:
首先要沉着,要大声向旁人寻求帮助,拨打110报警;不要激怒歹徒,注意寻找掩体躲避,同时大声呼叫,以提醒更多的人及时避险。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本课练习。
课后作业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婚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任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学习内容分析】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乡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 让我们该到了一个孩子跌人镜中、瞬问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进〞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恩,“登” 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全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近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三年级正处于从低年级过渡进入中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础, 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课堂上重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大部分同学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未知: 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对文本形式很陌生。 三、困难与障碍 1.重点字词和语句含义理解起来有难度。 2.对于司马光品质的理解有难度。 四、突破措施 1.借助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2.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3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1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4. 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6.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7.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8.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10.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1.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睁、旺” 等6个生宇,大致理解和 “目” 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12.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 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13.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4.朗读、背通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 蕴含的道理。
课时学习目标 1.感受文中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前 准备 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课时 评价 任务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 播放朗读音频,请学生先听音频中的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再将生字填入空格中,读一读,想一想,司马光小时候是个什么样的人。
环节二 感受人物形象(目标1)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中介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师生合作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说说面对落水小孩,人物的不同表现。 预设:众小孩被吓跑,司马光救人。 (3)提问: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3.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 (1)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 (2)追问: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 (3)请学生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4)提问:在最紧急的时刻,司马光能想出最简单的方法救小朋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板书:冷静机智) 1.讨论交流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交流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 预设: 学生表达不准确 补救: 结合课文插图,对比观察司马光和其他孩子的不同表现。
环节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目标1.2)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师提示: (1)可以借助注释来讲述古诗。 (2)还可以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想象 当时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把故事说得更精彩。 2.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问:学完本课后,你总结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 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地方看注释; 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交流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引导交流:《司马光》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有什么背诵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总结: (1)记住故事,回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2)记住人物,回忆人物内容。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 交流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交流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预设: 学生讲故事有难度 方法总结有障碍 补救: 优生示范讲故事,教师指导总结 教师梳理方法,引导学生做笔记记录
环节四 总结拓展(目标1.2) 1.主题概括。 这篇文言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刻画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形象和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2.拓展延伸。 司马光(节选)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②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③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④。自是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闻:听,听到。 ③退:回去。 ④大指:同“旨”,主要意思。 ⑤自是:从那以后。 译文: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稳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家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和寒暑。 完成拓展练习题 预设: 学生理解“凛然”“至不知饥渴寒暑”有困难 补救: 借助注释,联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巩固性作业 目标1 5分钟
阅读主题丛书 拓展性作业 目标2 5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