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弄‘丢’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学习内容分析】 关注默读的方法: 在本文的自读提示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教学本课时要提醒学生: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关注理解课文的方法: 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本文时,要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还要提示学生,默读时,没读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也可以读完之后和同学一起探讨。 关注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高粱米饭倒进病号灶的锅里,和战士们一起喝野菜粥;把小通讯员给她找的用来吃饭的碗又弄‘丢’了的故事,表现了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全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近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法。
学情 分析 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1.三年级正处于从低年级过渡进入中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础, 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课堂上重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2.灰雀这种鸟孩子们经常见到。 未知: 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学生对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没有建构。 三、困难与障碍 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四、突破措施 1.借助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 2.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3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1个字,会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 4. 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6.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7.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8.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10.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11.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睁、旺” 等6个生宇,大致理解和 “目” 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12.能辨析“陆续、继续、连续” 3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13.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4.朗读、背通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 蕴含的道理。
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能查找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课前 准备 图片、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课时 评价 任务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导入新课,了解人物 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 1.(出示课件3)播放图片,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日常饮食离不开各种碗,大家见过什么碗呢?比如,木碗、不锈钢碗、有精美图案的瓷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则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粗瓷大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一个粗瓷大碗)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赵一曼。(出示课件4) (1)简介赵一曼。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2)播放视频“英雄赵一曼的故事”,让学生对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背景有初步的感知,对赵一曼的生平有大致了解。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引出粗瓷大碗,导入课文;通过了解赵一曼的相关资料,初步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 预设: 学生没有见过 补救: 出示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目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课件5)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学生字词。 (1)(出示课件6)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教师指导字词读音。 提示:“陈”“曼”“联”“顿”“侦”是前鼻音,“缸”“粱”是后鼻音。 (3)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出示课件7-10) 比如,运用“比较识字”的方法,辨别“陈”与“阵”、“粱”与“梁”;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曼”“联”“顿”;结合词语“侦察”识记“侦”。 (4)学习多音字“还”。(出示课件11)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读音:“他还在学习”中的“还”读hái,“他去图书馆还书”中的“还”读huán。 (5)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12)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交流课文大意 3.进行识字游戏 预设: 不能完整说出课文大意 补救: 同桌互助 集体讲解
环节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目标2)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13) 1.让学生带着学习提示中“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一任务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2.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故事脉络: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1.带问题默读课文。 2. 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预设: 学生补充句子练习时不到位 补救: 小组合作。 同桌互说。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目标2) 四、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出示课件14)请学生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提醒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仅仅……但……”表示转折关系,说明这个粗瓷大碗不普通;本段最后一句话,直接点明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这个碗会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因此第1自然段奠定了文章的基调,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板书:博物馆——感人的故事) 2.交流故事的感人之处。 (1)(出示课件15)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 指名学生回答,预设: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板书: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了 第二天 后来) (2)(出示课件16)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哪件事最让自己感动。 (3)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赵一曼把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给了新战士,通讯员好不容易给她找到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让通讯员还回去这件事让学生很感动。 出示句子: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引导学生围绕“早就”体会赵一曼关心爱护战士的品质。(板书:关爱战士) (出示课件17)出示第3、4自然段: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要求:①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②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出示课件18)指名学生朗读赵一曼及通讯员的语言描写,体会赵一曼关爱战士、以身作则的品质,体会战士们的英勇。 教师提示:这也说明了粗瓷大碗的来历。(板书:碗的来历) 预设2:通讯员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让学生感动。 (出示课件19)出示第5自然段: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引导学生从对通讯员的心理描写,了解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出示课件20)出示句子: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引导学生围绕“艰苦”“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了解当时生活条件差;从“团长、政委和战士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体会赵一曼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从“得留给伤病员吃”体会大家对伤病员的关心。 (出示课件21)出示第7、8自然段: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引导学生围绕第7自然段“端”“走”“倒”“盛”等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语,体会赵一曼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结合第8自然段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一神态描写,体会他对赵一曼的敬佩之情。 (板书: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出示课件22)引导学生仿照第7自然段,用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 预设:我跑进家门,打开冰箱,拿出雪糕,大口地吃了起来。 (出示课件23)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预设1: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预设2: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板书: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3.(出示课件24)请学生齐读课文第9-11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 (出示课件25)出示第9-11自然段: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引导学生从第9自然段对小通讯员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小通讯员的着急。(板书:碗消失了) 提问: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成了七班的菜盆) (板书: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出示课件26)引导学生关注第10自然段: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提问: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小结:联系课文第11自然段我们知道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而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丢”,因为她心里只装着他人,只想着他人。这也表现了她的豁达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安排主要是为了再次训练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深入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1.说出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交流故事的感人之处。
环节四 巩固练习,总结课文 (目标2) 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9-31) 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 2.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2) (1)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1.完成巩固练习 2.生生评价。 预设: 巩固练习出错 补救: 集体讲解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巩固性作业 目标2 5分钟
阅读主题丛书 拓展性作业 目标2 5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共31张PPT)
一个粗瓷大碗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
27
粗瓷大碗
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
了解更多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
听范读
侦察
zhēn
学认字
拼音开关
陈列
赵一曼
chén
màn
联军
lián
gāng
搪瓷缸
huán
归还
liáng
高粱
dùn
一顿饭
比较识字
陈列 一阵风
陈
从阜(阝)从东
表示日出东方后山坡土丘陈列眼前。
会意字
阵
会意字
从阜(阝)从车
表示在土山或险要处排列战车。
梁
粱
高粱
房梁
liáng
liáng
“加一加”“减一减”
慢-忄=( )
曼
耳+关=( )
屯+页=( )
联
顿
曼妙
联军
一顿饭
探查摸清对方有关情况
侦察
结合词语识字
还
他还在学习。
他去图书馆还书。
huán
hái
多音字
陈列
识字游戏
赵一曼
联军
搪瓷缸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陈列
赵一曼
联军
搪瓷缸
归还
高粱
一顿饭
侦察
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
收到粗瓷大碗
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
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
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自读提示
基调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转折
引出下文
自读提示
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默读课文,找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
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
开饭了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
后来
感动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哪件事最令你感动?
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
关心爱护战士
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语言描写
1.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
2.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关爱战士
“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
以身作则
英勇
侧面
粗瓷大碗的来历
开饭了
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心理描写
从侧面反映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背景
生活条件差
同甘共苦
关心伤病员
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动作描写
以身作则 不搞特殊
同甘共苦
神态描写
敬佩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用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
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我跑进家门,打开冰箱,拿出雪糕,大口地吃了起来。
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
赵一曼作为团政委,吃的却跟大家一样,真是我们的好政委。
我们要紧紧跟随着她,与她同甘共苦,一起抗击敌人。
齐读课文第9-11自然段,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最后到哪里去了?
自读提示
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着急
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
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一个粗瓷大碗
博物馆:感人的故事
战斗刚刚结束:碗的来历
关爱战士
同甘共苦
不搞特殊
开饭了: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
后来: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第二天:碗消失了
结构梳理
本文围绕一个____________的来历,讲述了_________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________胜于关心_______,与战士们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粗瓷大碗
赵一曼
战士
自己
同甘共苦,坚持抗日
主题概括
一、老兵讲故事。
如果你是那个小通讯员或者炊事员老李,现在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老兵。请你用自己的语言,选择一个片段,向现在的人们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吧。
课堂演练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赵一曼叫小通讯员把这个粗瓷大碗“从哪里拿来的”,“还到哪里去”,是因为她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里可以看出赵一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那儿拿来的
重视纪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 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是( )。
A. 顺叙 B.倒叙 C. 插叙
2.“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
这么‘丢’ 啊!”这句话的语气是( )。
A.责备 B.惋惜 C.无可奈何 D.敬佩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
B
C
1.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2.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本课练习。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