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17:02: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首古诗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3篇课文, 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最劝勉朋友,或 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关系建构】 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学习了根据图片、上下文的猜读词语;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根据上下文猜读后再查字典确定。本单元在阅读方面的训练点在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可以采用拆拼法、查字典、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等方法。 【资源拓展】 语文主题丛书“关于秋天”中的《秋叶》,秋游活动
学情 分析 一、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1.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字、词,能够读懂简短的句子,读懂古诗大意。 2.已有策略经验: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字典,自己查阅,解决字词障碍。经过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如何读懂诗意。 3.已有生活经验: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对秋天的景色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对本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二、未知: 1.部分字词的识记和理解存在难度,对古诗主题概括能力有待提升,对古诗情感的体验存在难度。 2.对重点语句的分析策略需要进一步学习。 3.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对秋天的景色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对本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三、困难与障碍 1.部分字词的识记和理解存在难度,对古诗主题概括能力有待提升,对古诗情感的体验存在难度。 2.对重点段落和语句的分析策略需要进一步学习。 3.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对秋天的景色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对本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四、突破措施 1.从整体入手,把握古诗脉络,避免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古诗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结合图文注释,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 3.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 38个生字和 29 个词语,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默写《山行》,摘抄喜欢的句子。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学会写日记。
课时学习目标 1.随文识记“径、斜”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读准字音并组词;会写“寒、径”等6个字,在练字本上工整美观地书写。 2.通过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
学习 重难点 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课前 准备 图片、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学习情境】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天到来了。秋叶缤纷,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把秋天打扮得五彩斑斓。秋声悦耳,田野里丰收的歌吟,小动物告别的序曲,仿佛一首欢乐的歌。让孩子说说他们眼中的秋天,走进诗人、作家文字中的秋风、秋叶、秋雨,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秋日特有的景色,用笔记下自己新发现的秋天日记,感受秋日情韵。 【归属任务群】文学鉴赏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课时 评价 任务 驱动性任务: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子任务1:复习古诗,趣味导入 子任务2:迁移方法,学习古诗 子任务3:品读文本,关注表达 子任务4:拓展阅读,指导书写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目标1) 复习秋的古诗,趣味导入 1复习回顾 1.教师提问: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预设:借助插图、结合注释、查阅字典、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2.教师引导回顾《赠刘景文》为我们呈现了三幅画面:“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橙黄橘绿图”。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享古诗方法。 2.请朗读较好的同学示范朗读课题 预设:学生对古诗方法识记不清。 补救:回忆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环节二 (目标12) 迁移方法,学习《山行》 迁移方法,学习《山行》 1.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迁移运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山行》。教师板书诗题《山行》。 2.了解诗人杜牧。 3.读好古诗,读出节奏。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中行走”。 (2)交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寒山”的意思是深秋时节的山。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斜”的意思是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2)交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坐”的意思是因为。 ②查阅字典了解“于”的意思是比。 课件展示霜叶与二月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的景色。 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画面。 预设: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预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1.抽查学生带节奏读古诗。 预设:学生不能完整的总结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大青树下的小学 补救:引导学生多读课文,然后总结,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总结。
环节三 (目标3) 品读文本,关注表达 三、指导书写,概括主题 1.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山行》中的生字。 (1)教师提示要点:(出示课件36、37)“寒”第一笔及最后两笔的点都在竖中线上;“径”第三笔竖从横中线起笔,右半部分的“工”第一横从竖中线起笔;“斜”左半部分第二横与右半部分的横都在横中线上;“霜”上半部分“雨”的竖在竖中线上,下半部分“目”中的竖紧挨竖中线。 (2)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2.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8)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美好思想情感。 多让几个小组起来交流分享 指名读课文,指名较差的同学回答问题 预设:学生对于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能回答全面 补救:通过与我们学校的对比来总结大青树下的小学的不同之处
环节四 (目标1) 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迁移方法,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课件39)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迁移运用学习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40)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出示课件41)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 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夜书所见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借助注释了解“萧萧”在这里形容风吹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客”说明诗人身在异乡。 ②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3)这两句诗是写景,其中“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客情”即游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是触景生情。 ③(出示课件44)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借助注释了解“挑促织”及“篱落”的意思。 ②(出示课件45)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挑”:“挑选、挑剔”等词语中的“挑”读tiāo;在文中读“tiǎo”,可以组词“挑战、挑灯”。适时出示“挑促织”的图片,顺势让学生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 ③(出示课件46)课件出示“促织”“篱落”“一灯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描写的景物。 ④(出示课件47)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由悲到喜的变化:第一句中的“寒”尽显寒冷凄凉之意,转到第三句中的“挑促织”,则是一派温馨快乐。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4)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夜书所见》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结合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朗读时舒缓的基调;后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作上扬的处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古诗,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深刻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5.合作探究。(出示课件48) 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小组讨论。 预设: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问题补救:分析文本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刚刚接触来说,比较有难度,所以方法课内就要及时进行总结
环节四 (目标2) 指导书写 拓展延伸 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夜书所见》中的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1)可以根据注释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2)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主题概括。《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见闻感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拓展延伸。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阅读积累 目标1.3 5分钟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段、诗句。 练习 目标2 10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 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鉴赏】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梳理与探究】 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 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主动识字;能根据具体语境辨析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和字义,辨识、纠正常见的错别字。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2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使用硬笔规范、端正、 整洁地书写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感受汉字和汉语的魅力;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参加集体展示活动。 【阅读与鉴赏】 喜爱阅读童话、寓言、神话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借助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预测情节发展;能结合关键词句解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从某个角度分析和评价人物;能发现作品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能借助上下文语境,说出关键语句、 标点符号、图表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复述读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交流;乐于和他人分享阅读所得,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有意识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 乐于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阅读常见的图文结合的材料,注意图文关联,初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能用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描摹形象,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画面;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能把自己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受到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句号、感叹号、问号、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主动搜集信息,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 【梳理与探究】 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乐于观察、提问、交流,能参与简单的活动策划、组织工作;能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首古诗和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3篇课文, 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最劝勉朋友,或 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关系建构】 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学习了根据图片、上下文的猜读词语;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猜一猜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根据上下文猜读后再查字典确定。本单元在阅读方面的训练点在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可以采用拆拼法、查字典、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等方法。 【资源拓展】 语文主题丛书“关于秋天”中的《秋叶》,秋游活动
学情 分析 一、已知(知识、策略、生活经验) 1.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字、词,能够读懂简短的句子,读懂古诗大意。 2.已有策略经验:学生已经能够使用字典,自己查阅,解决字词障碍。经过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如何读懂诗意。 3.已有生活经验: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对秋天的景色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对本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二、未知: 1.部分字词的识记和理解存在难度,对古诗主题概括能力有待提升,对古诗情感的体验存在难度。 2.对重点语句的分析策略需要进一步学习。 3.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对秋天的景色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对本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三、困难与障碍 1.部分字词的识记和理解存在难度,对古诗主题概括能力有待提升,对古诗情感的体验存在难度。 2.对重点段落和语句的分析策略需要进一步学习。 3.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对秋天的景色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对本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四、突破措施 1.从整体入手,把握古诗脉络,避免机械的分析,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古诗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结合图文注释,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古诗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别美的能力。 3.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读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 38个生字和 29 个词语,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默写《山行》,摘抄喜欢的句子。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学会写日记。
课时学习目标 1.随文识记“赠、残”等7个生字,读准字音并组词;会写“赠、盖”等7个字,在练字本上工整美观地书写。 2.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
学习 重难点 知道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前 准备 图片、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学习情境】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秋天到来了。秋叶缤纷,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把秋天打扮得五彩斑斓。秋声悦耳,田野里丰收的歌吟,小动物告别的序曲,仿佛一首欢乐的歌。让孩子说说他们眼中的秋天,走进诗人、作家文字中的秋风、秋叶、秋雨,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秋日特有的景色,用笔记下自己新发现的秋天日记,感受秋日情韵。 【归属任务群】文学鉴赏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课时 评价 任务 驱动性任务:古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子任务1:复习古诗,趣味导入 子任务2: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子任务3:品读文本,书写展示 子任务4: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 (目标1) 情景导入 1.引导学生欣赏有关秋天的图片。 2.教师揭题: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一读三首古诗。 过渡: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享秋天的美景。 2.请朗读较好的同学示范朗读课题 预设:学生可能对秋天的美景分享不充分。 补救:课上补充图片资料
环节二 (目标12) 整体感知《赠刘景文》 1.教师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2.了解诗人苏轼。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是指荷花凋谢、荷叶枯败,“已无擎雨盖”与“荷尽”意思相同。 ③课件出示开败的菊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菊残”。 ④查阅字典了解“犹”是还,尚且的意思。 ⑤课件出示傲霜斗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傲霜枝”,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 ⑥引导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连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关注“荷尽”与“菊残”、“擎雨盖”与“傲霜枝”,了解对偶的修辞手法。 指名学生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教师相机展示“秋日荷尽图”“菊残傲霜图”。 ⑦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和图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⑧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诗都在写景。 (2)交流“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引导学生结合字面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橙黄橘绿”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②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并想象画面。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教师相机展示“橙黄橘绿图”。 ③引导学生发现后两句诗是在议景。 (3)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前两句的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并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橙黄橘绿”的速度可稍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5.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如何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预设: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6.背诵古诗。 (1)学生尝试背诵。 (2)教师引导:大家是如何背诵古诗的? 预设1:我借助“荷尽、菊残、好景、橙黄橘绿”关键词把古诗背熟了。 预设2:我借助插图把古诗背熟。 (3)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学生朗读古诗 2.提问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来理解诗意。 预设:学生不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补救:引导学生多读古诗,然后总结,想象画面理解古诗。
环节三 (目标3) 书写展示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中的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盖、菊、残”,教师范写。“盖”上半部分一竖不出头;“菊”下边部分的“米”,左边有一部分写在“勹”的外面,使整个字重心更稳;“残”右边部分斜钩要写得舒展,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多让几个小组起来交流分享。 预设:学生“残”字书写不规范。 补救:同桌互帮,教师示范
环节四 (目标1) 拓展诵读 加深理解 1.课堂小结。 (1)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2)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2.主题概括。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拓展延伸。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问题补救:分析文本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刚刚接触来说,比较有难度,所以要及时进行总结。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背诵并默写古诗《赠刘景文》 阅读积累 目标1.3 5分钟
完成《练习册》本课练习 练习 目标1.2 10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共48张PPT)
古诗三首
4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
第一课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赠刘景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传世。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自读提示
点击图标,
听范读
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赠送
结合注释
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荷花凋谢、荷叶枯败
联系生活
傲霜斗寒
写景
议景
还,尚且
查阅字典
小组合作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对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
秋日荷尽图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残傲霜图
返回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橙黄橘绿图
返回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如何理解“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合作探究
赠刘景文
[宋]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借助“荷尽、菊残、好景、橙黄橘绿”关键词把古诗背熟了。
我借助插图把古诗背熟。
古诗背诵


ɡài


jūn
chénɡ

zènɡ

cán


shuānɡ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学写字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课堂小结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_______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_________、_________,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刘景文
乐观向上
努力不懈
主题概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赠刘景文》是描写 季的景色,作者抓住 、 、 、_____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橘绿
荷尽
菊残
橙黄
课堂演练
古诗三首
4
第二课时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结合注释
借助插图
查阅字典
联系生活
秋日荷尽图
菊残傲霜图
橙黄橘绿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想象画面
迁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山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自读提示
点击图标,
听范读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员交流。
在山中行走
借助插图
结合注释
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联系生活

查阅字典
小组合作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返回
二月花
霜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根据注释和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停下来是因为喜爱这傍晚枫林的景色,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返回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诗人面对美景,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喜爱。
合作探究
hán
jìng
学写字
xié
shuāng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______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美好思想情感。
深秋
热爱自然
主题概括
《夜书所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自读提示
点击图标,
听范读
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寒冷
凄凉
身在异乡


温馨快乐
书写
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
自学提示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游子的思乡之情
写景
诗人触景生情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诗意: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返回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多音字
挑选 挑剔
挑战 挑灯
tiǎo
tiāo

挑促织
篱落
一灯明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诗意: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返回
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小组讨论。
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合作探究


tiǎo
luò

sòng
点击生字观看生字视频
学写字
可以根据注释学习理解古诗大意。
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这是一首纪行诗,写了诗人行于江上,眺望江边的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见闻感受
思念家乡
主题概括
秋 夕
[唐]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拓展延伸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山行》是 代诗人 的作品。题目中“山行”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 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美好思想情感。
热爱大自然

杜牧
在山中行走
深秋
课堂演练
《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思念家乡、留恋童年

叶绍翁
书写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