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讲义(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
(1)含义: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3)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2.冷战的过程
(1)政治上
①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②苏联:为应对美国的挑战,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2)经济上
①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②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军事上
①美国: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②苏联:1955年5月,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4)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3.两极格局形成
(1)正式形成:到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两极格局不对称也不完全: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问题释疑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①西欧与日本实力增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②中国经过和平发展不断壮大: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③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问题释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及根本原因
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美苏关系缓和
(1)时间: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2)表现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3.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影响
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②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知识点二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的民族独立
(1)印巴分治
①过程: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
②结果: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非洲的民族独立
(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2)阿尔及利亚:1954 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 世纪60 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国家 过程
古巴 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 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巴拿马 经过人民的斗争,巴拿马在1999 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1991 年,全世界有90 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3)非洲
时间 概况
1960—1975年 经济发展较快,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 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0世纪90年代中期 经过调整,经济又开始增长
(4)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问题
地区 问题 结果 措施
拉丁 美洲 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 欠下巨额外债,影响发展 经过改革,20 世纪90 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 发展最不平衡 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面临的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
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
(3)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习题演练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材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战略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或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1)材料一列举了学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解读材料一时注意按句号划分层次。
(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争霸是一个紧张与缓和交替的过程,与当时的世界形势具有很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评价: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冷战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了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争霸过程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特点:缓和与紧张并存。因素:美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归纳概括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竞争。
(4)矛盾: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每个阵营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双方都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 ”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法国人( D )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有41%的法国人认为西欧的联合能够“抑制”美苏之间的冲突,说明他们看到了西欧走向联合的价值,即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故选D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很多法国人认为西欧的联合能够“抑制”美苏冲突,而并不是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地位,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法国人要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而是认为西欧的联合“抑制”了美苏的冲突,排除C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入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材料二 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来说,印巴分治使得它们成为两个新兴的独立国家,从此摆脱了英国殖民市场的帽子,走上了新兴民族独立道路。印巴分治的影响还应该包括之后的宗教冲突事件,印巴分治直接导致了两个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灾民,他们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摘编自《有关英国印巴分治的影响》
(1)材料一认为非洲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得以发展。
(2)材料二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了印巴分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独立的影响。
影响:非洲的独立,为非洲国家的振兴奠定了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印巴分治方案给南亚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
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实现民族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后来印巴两国的宗教冲突、局势动荡埋下了隐患。
归纳概括1.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原因
角度 阐述
走向灭亡 的加速器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培养了民族 革命力量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物质基础和 组织条件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 成立
苏联的鼓舞 与支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 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联合国的推动 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 展的重要因素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和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时间长:延续近半个世纪。
②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
③成果大:彻底打碎了世界殖民体系,建立了众多新独立的国家。
(2)影响
①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②亚非拉新兴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提高了亚非拉国家的国际地位。
④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D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20世纪60年代,非洲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故D项正确。
例题讲解
1.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 斯洛 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 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意图:本题以20世纪40年代世界银行的贷款审批情况为依托,一是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申请不到贷款,结合题干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大多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2.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D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实施的“民主种子”项目,一方面涉及经济援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传播西方观念,即“和平演变”战略。根据材料时间“195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菲律宾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因此,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是在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美国实施“民主种子”项目是为冷战和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并非为了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菲律宾,当时的菲律宾已经独立,而且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故C项错误。
3.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C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本题考查冷战的影响。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美国将国内的黑人请愿活动归咎于共产主义的宣传,这说明美国在处理国内的种族问题时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排除B项;题干材料“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说明“漠不关心”说法有误,排除D项。
4.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C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题干材料“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 “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说明欧洲社会对欧洲未来发展的担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发展模式,由题干材料也看不出学者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故A、B两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主张欧洲联合,而不是反思欧洲联合,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