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检测卷(B)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下列各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文明 实行制度 文明成就
① 君主专制 楔形文字
② 法老制度 太阳历
③ 种姓制度 《摩诃婆罗多》
④ 城邦制度 神话、喜剧、悲剧
A. ①古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伦文明 ③古印度文明 ④古希腊文明
B. ①古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伦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印度文明
C. 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印度文明 ④古希腊文明
D. 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印度文明
2.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希腊文化随之东传。从文明传播的方式看,以上材料实质上表明( )
A. 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B. 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C. 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3.某同学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以下三张图片,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是( )
“三种人”(僧侣、骑士、农民)绘画作品 封君封臣制示意图 封建庄园示意图
A. 忠君思想在西欧传播 B. 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C.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基督教在西欧的特殊地位
4.下列上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铸造;下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
①朝鲜和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 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④儒家经典在朝鲜广为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15~16世纪之交,本想探寻通往东方航线的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一系列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新航路。
新航路简介表
时间 事件
1492年 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1497年 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抵达印度
1610年 哈德逊获得英国支持,探索北美洲,发现通过大陆的西北通道
1642年 荷兰人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表可以用于证明西欧的探险( )
A.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建立 B. 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C. 推动五大洲通过海路建立直接联系 D. 得益于工业文明的先进性
6.图3为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国际贸易(部分)简图。据图分析,该贸易( )
A. 替代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 B. 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 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 促进非洲完成了社会转型
7.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发展的核心。如果把15到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大的特征是( )
A. 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 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 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 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8.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建立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1871年德、意统一 实行君主立宪制
A. 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开始出现 B.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
C. 各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D.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府在欧美确立
9.如表所示为1811—1871年英国人口的职业分布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英国( )
占比职业部门时间 农业 工商业 其他
1811年 35% 45% 20%
1841年 20% 43% 37%
1871年 14% 55% 31%
A. 重商主义兴起 B. 人们择业观转变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农业经济的衰退
10.1847年,恩格斯撰文强调:“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恩格斯这一论述( )
A.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性
C. 肯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D.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11.1884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西非)到索马里(东非)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也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计划。这些行动表明( )
A. 西方列强开始侵入非洲 B.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
C. 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形成 D. 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
12.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 )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钢 19 21 16 25 58 16
煤 394 331 346 5 851 340
A. 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 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 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13.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排名的提升
D. 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下图漫画发表于1922年2月。漫画中燃烧的烈焰中写的是“印度”“埃及”“爱尔兰”,右侧是英国纳税人手持斧头,上面写着“要求国防裁军”,左侧是时任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丘吉尔,他两边的军人分别是“海军废物”和“陆军废物”。该漫画反映的状况表明( )
A. 一战后英国殖民体系发生动摇 B. 英国内部两党的斗争愈演愈烈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 D.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崩溃
15.如图是英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于1942年6月出版的《胜利版画》杂志第一期封面。该杂志使用此图作封面的主要目的是( )
A. 扩大中国战场的世界影响 B. 展示盟国之间协同作战
C. 突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D. 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6.下图所示组织的建立表明( )
A.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协调 B. 经济大危机已来临
C. 政治同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D.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7.有人评论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该评论( )
A. 意在否定赫鲁晓夫的改革 B. 对苏联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满
C. 批判苏联的改革均脱离了当时国情 D. 认为苏联的三次改革导致了国家的解体
18.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为实现工业化,先后选择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高级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实现较快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的代表。下列有关“亚洲四小龙”发展主要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因分享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繁荣而有较好基础
B. 自然资源、市场、地理位置等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
C. 主要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D. 抓住机遇并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19.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 )
A.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20.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之后欧洲的难民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难民署要求设立“联合国难民紧急基金”,但因美国干预而失败。1954年,美国希望把难民署作为反苏的力量而开始给予支持。此后,“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并迅速筹集完毕。这反映出( )
A. 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B. 人道主义原则得到了各国公认
C. 霸权主义威胁国际治理 D. 联合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大陆发现后,美洲独有独产的许多重要农作物传开到其他大陆大洲,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农业和世界人民的饮食生活。其传开的路线一部分是先传入欧洲再传遍世界,也有一部分直接从美洲传入亚洲或同时从欧洲和美洲传入亚洲。比如番茄就先从美洲经太平洋传入亚洲,烟草也由美洲先传入亚洲,还有可可亦先经太平洋传入亚洲,花生从西方、东方 (美洲在亚洲的东边 )双向传入亚洲,木薯也从西方、东方双向传入亚洲,等等。
17世纪初,亚洲人(包括菲律宾人、中国福建人、菲籍福建人)已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建造西班牙船。亚洲人还挤入和逐步取代西班牙海员的位置,他们中有些人早在1565年就随乌尔达涅塔的船到了墨西哥。在那次航行中,勒加斯比把亚洲奴隶送到他在阿卡普尔科西北的柯尤卡庄园。从那时起,菲律宾人、东南亚人、在菲律宾的中国人便以各种身份走这条航路乘西班牙船去了美洲墨西哥,其中许多人不再返回。
——张箭《论亚——美跨太平洋新航路的开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注释①为例,对图中②③④三项进行注释。(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12分)
22.(10分)某班同学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制作了几张学习卡片。如下图:
卡片一
卡片二
卡片三
(1)请把卡片一中的A、B两处文字补充完整。(4分)
(2)据卡片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四个新兴力量。(4分)
( 3)据卡片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2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20世纪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缔结《凡尔赛条约》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召开,缔结《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
1943年 开罗会议召开,会后发表《开罗宣言》
1945年 雅尔塔会议召开,通过《雅尔塔协定》
1945年 波茨坦会议召开,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1989~1992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
——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教师用书等资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CDBAC 6-10.BBBCB 11-15.DDCAB 16-20.ACDCC
21.(1)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③达·伽马1497年—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④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影响:打破了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换,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22.(1)补充:A杜鲁门主义、B华沙条约组织。
(2)力量:第三世界国家、西欧、日本、中国。
(3)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
23.示例:论题: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国际秩序。
论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形成了尖锐的对峙,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着冲突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两国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对抗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进行对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美苏两极对峙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苏联在二战结束迟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滞后,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结论:美苏的对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