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2023一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8.一战前.中国的精英阶层追捧欧洲,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代表。一战后,他们却提出了
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质疑,这说明了(
高二历史
A.知识分子逐渐瑾性认识西方文明
B.西方文明存在重大缺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C.新文化运动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D.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9.在封建时代,长城是军事防陶工事,在文学上具有反对徭役、反战思乡、雄浑壮丽的思想
1.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八大文化区,其内部基本上都表现为以历史学上的部族血缘集团为单
表达。但近代以来,尤其在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后,长城逐渐成为了一种代表中华民族精
位、考古学上的区系类型文化为特征的各支文化的独立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神的文化符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多元一体发展趋势明显
B.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A,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B.长城丧失军车防细功能
C.阶级阶层分化日益显著
D.具备了国家早期形态
C.游收文明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
D,保护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2.在先秦儒学的理论中“天子”的内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
10.右图为1955年沙更思所创作的宣传画《师傅教我学
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发展到每个人皆是天之所子,天不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
技术,我帮师傅学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这反映出先秦儒学(
A.我国形成了完备的国民教府体系
A,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发展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B.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已得以确立
C.带有浓厚宗教神权色彩
D.蕴含着一定的民主精神
3.魏晋时期户籍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玉大变化,由秦汉的编户齐民制演变为职役身分制。
C.三大改造的开展推动教育现代化
师得规我半程来,我帮和休车文北
D.民众学习知识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统治者将治下编户划分为多种身份的人户,如屯田户,兵户、吏户等,他们与普通民户一
起,按照身份承担不同的国家义务。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1.在塔里术盆地边缘地区出土了众多属于公元前2000一前1000年的干尸,其中部分于尸
A.田庄经济的发展致使纳税人口锐减
B.江南开发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鼻梁高挺,眼赛深陷,具有“高加索人”特征,可以确定他们的面貌和肤色可能接近欧洲
毁
C,造纸术的改进推动户舞统计的进步
D.强化集权和杜会控制的需要
人的体质,或者说接近印欧语系西支民族的外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4.唐代私人占山植茶相当警遍,如“九陇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
A.丝满之路的开辟
B.罗马帝国的建立
男女佣功若杂处园中”。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期唐代(》
C.阿拉伯商人活跃
D.印欣人群的迁徙
A.雇佣关系日益普遍化
B.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12.在希腊化时代,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历任馆长或馆员均为当时著名学者,他们在
C,民营手工业规模较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那里进行研究,讲学、著书立说和从事其伦学术交流活动,使图书馆成为当时国际性的
5.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特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
学术中心。这些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场为国死,何领马革寒尸还”、“荀利国家生死以,岂因胡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
A.消除了不同民族的隔阀冲突
B.冲击了当地人的文化心理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
C.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
D.传播了古希腊的政治传统
A.天下为公
B.家国情怀
C.厚德载物
D.自强不息
1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客观上描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
6.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第司,掌蕃货,海
舶、征椎贸易之事,商人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南亚和波斯湾等地,海
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
上丝别之路随之愈加发达。据此可知,宋代海上丝树之路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西征()
A.抑鹿攻策的凌止
B.南方杜会秩序安定
A.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动摇了欧洲教会的统治地位
C.政府的鼓勋推动
D.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C.推动了宗数改革的发展
D.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7.康熙五年,清代官方领布的历法虽然还参用西法,但已经“于历面去·软奉上传依西洋新
14.中国茶叶17世纪传人英国后逐渐流行。18世纪英回上流社会普避使用中式风格的艺
法'字样”。康熙十年,历法的修订工作虽然起用了南怀仁,“尽复西洋历法”,但历面还是
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
0
只写“软天监奏准印造《时宪历》颁行天下”。这反映了,康熙年间()
布置反映出()
A.西学东渐进程走向终结
B.近代科技动摇中国传统秩序
A.商品流动推进文化的传播
B.文化具有地城性和差异性
C.华夷观念影响文化交流
D.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术发展
C.东方文化引领了世界潮流
D.民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高二历史第1页(共4页)
高二历史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