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4 23:34:57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质量监测
高一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缂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曹雪芹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穿着大红小袄子;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他为何独爱红色呢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感到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的颜色,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凸显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在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刻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璎珞”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还有“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比详写更经济,含义更深远。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红色最能体现宝玉的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B.《红楼梦》中所写服饰虽存在汉族元素,但审美价值颇高,也未触犯清廷禁律。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佩戴物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极受宠爱、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对比描写,说明“凸显地位”是《红楼梦》服饰描写的作用之一。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有效的。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分析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
C.《红楼梦》中人物服饰各具特色,描写手法多样,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可作为研究清人服饰的重要文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牵手新媒介,传统戏曲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从“舞台上的戏曲”“电视频道中的戏曲”到“直播间里的戏曲”“短视频中的戏曲”,从曾经“听不懂、太小众”到如今“看戏上头”“一票难求”,从昔日受到年轻人冷遇到今天迎来观看热潮……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借助新的媒介技术,通过创作观念的更新、表达样态的革新、传播理念的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延展与精神性的再生,展现出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
“没想到戏曲还能这样看”“黛玉真的就站在我眼前葬花”,在看过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后观众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超现实“真境”的营造,让传统戏曲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了全新的表达空间。戴上XR(扩展现实)眼镜,进入满山桃树的园林,伴着越剧音乐,看着黛玉挑着花篮缓步而来,在桃花飘落的花冢间边唱边走。观众眼中的物理空间与虚拟影像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在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中已然难以辨别自己是“看戏人”还是“剧中人”。
不同于过去传统戏曲主要采用一桌、二椅、布城、山片、帐幔的布景方式,如今元宇宙理念赋能传统戏曲演绎空间,在数字虚拟技术、棚拍影视化、动作捕捉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下,戏曲创作对“真”的审美追求被赋予新的内涵——高度还原的现场感、沉浸式的视听效果,让观众在与戏曲剧情的时空同步中,品味回到现场、回到历史的真实感。
2023 年国家话剧院发布的“CNT 现场”实现了把剧场“搬”到线上,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自主视角的切换,感受现场全景式的“包裹感”。这样的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戏曲的观演
创新中,让观众得以超越时空限制,手持设备观看虚实融合的表演,并在“境真、情真、细节真”的沉浸式演绎与呈现中,获得身在意中、身在境中的极致审美体验。
对于“真”的价值追求,不仅源于技术的赋能,更在于理念的更新。走入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剧场,如同走入一家客栈。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将电影的棚拍理念融入场景的创新,充满生活气息的舞台设计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局限,而沉浸式环境带来的是角色的转变,观众席与舞台融为一体,观众秒变“客官”,以“演员”的身份沉浸式参与剧情的推进与发展,时而配合“千户”的搜查追捕,时而与“老板娘”互动,忙得不亦乐乎。“全女班”演员们也在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的戏曲程式化与“环境式”创新演绎的变革中找到了更为真切的表演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百戏倾城——2023抖音戏曲文化艺术节”也选择将舞台搬到湖北襄阳唐城影视基地,演出当天,某平台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将原汁原味、实景实地的戏曲表演带入千家万户,在朱雀门、长廊、园林实景里,《贵妃醉酒》《盗仙草》等经典剧目精彩上演,线上观众跟随着现场游园的步伐,沉浸体验“十步一戏”与“百步一趣”,让人不禁感慨好像真的来到了大唐盛世。
在过去传统戏曲的观演关系里,观众在象征性的场景与道具中,更为看重戏曲表演中的韵味与门道,在唱腔的起伏变化中细细斟酌品味。如今,戏曲艺术更富于体验价值与互动价值,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真实的氛围感。无论我们是专业戏迷还是对戏曲行当知之甚少的普通观众,都能在戏曲剧目的虚拟与实体空间的叠加与融合中,在现实与超现实的沉浸中收获“身临其境”的感官震撼与“心无旁鹜”的审美享受,获得自主探索欣赏戏曲的交互体验。
(摘编自2024 年03 月30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戏曲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延展与精神性的再生,展现出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
B.观众戴上XR(扩展现实)眼镜沉浸式观看戏曲,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已经不能辨别自己是“看戏人”还是“剧中人”。
C.元宇宙理念赋能传统戏曲演绎空间,在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下,戏曲创作对“真”的审美追求被赋予新的内涵。
D.我们在某平台观看戏曲《贵妃醉酒》的线上直播时,可以跟随现场游园的步伐,沉浸体验大唐盛世的繁华。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传统戏曲的布景方式,具有高度还原的现场感和沉浸式的视听效果,能让观众品味到回到现场的真实感。
B.电影院发布的“CNT现场”把剧场“搬”到线上,这体现了戏曲创作观念的更新、表达样态的革新、传播理念的创新。
C.新国风越剧《新龙门客栈》融合了影视化表达和沉浸“环境式”演出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D.在戏曲的观演关系里,观众由看重体验价值与互动价值转变为看重戏曲表演中的韵味与门道、唱腔的起伏变化。
6.如今,戏曲的魅力正在感染着年轻人,青年戏曲工作者也在努力“焕新”古老戏曲文化。在文艺作品多样的今天,如何才能让戏曲持续蓬勃发展呢 请从拓展戏曲的创作手法和表现空间等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积累提出两点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石 魂
杨 建
六爷是村里的能匠,神着哩。山上随意滚下的一块石子,六爷看了,都像遇见宝贝似的,原本无神的眼睛便慢慢放出光来,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就像菊花瓣一样舒展开来。他近摸摸,远瞧瞧,左量量,右敲敲。不几日,那石头就不是石头了,变成了谁家摆放着的器物——石磨、石磙、石臼、石杵、石猪槽。古朴,粗粝,简陋。
六爷人很怪,别家工匠上门,得有酒伺候,他不喝人家一滴,就开工前,用一小盏酒,恭恭敬敬浇在那块要开凿的石头上。我问:“六爷,您自己咋不喝呀 ”六爷不理睬我。别家工匠打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好再雇他上门,六爷不这样,人家不小心碰坏一个角,六爷会咕哝你半天。我就说:“六爷,人家用坏了,不正好再使您的手艺嘛!”六爷还是不理睬。
人怪,做出的东西就特别。石臼本是方形或圆形的,六爷却打造成树杈筑鸟窝形状,就是那简陋粗重的石磙,六爷也会在两头刻上飞禽走兽。只是这些雕刻的线条太粗糙,造型也粗劣,在我看来有点不伦不类。有一回我看着看着就咕哝了一句:“凿上这些玩意儿有何用,再怎么着,它也只是用来舂米磨浆的呀。”六爷斜瞥了我一眼,嘴上依旧不说什么,不拿正眼瞧我。
六爷因有了这一门手艺,村上无论长幼,见着都会打心眼儿里敬着叫声“六爷”,那时候村里人穷,家用的器物,尽是木匠做的,篾匠打的,石匠凿的。六爷的活儿,一年到头就满满的了。再忙,六爷也不会为赶工把活儿做粗了,我每回看到他,他都是满身尘土,石雕般的脸上滚着大颗的汗珠,不紧不慢地凿着,磨着。那姿势,曾经让我很是着迷。
村主任看六爷手头活儿多,忙不过来,就劝他收个徒弟,六爷也不想让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收了一个。那徒弟脑门活络,在入了门道那会儿,东家里来了一个看风水的先生,六爷的徒弟看那风水先生耍耍嘴皮子就来钱,就问风水先生收不收徒弟呀。第二天,六爷就让徒弟收拾东西走人了。
六爷从此再也没有收过徒弟。手上凿出这么多的石具,他已经很知足。村人们一边捣臼一边拉呱儿的场景,会让六爷露出孩子般的笑。六爷从十八岁开始学艺,锤子凿子的跟了他五十年,没停歇过一天。就是到了花锤举不高钢钎拿不住的岁数,也没有歇手的打算。只是,六爷觉得请他的东家越来越少了,他凿的东西越来越没用场了,村里丢弃的石具也越来越多了。“你说六爷是不是不中用了 ”六爷抬起无神呆滞的双眼,这样问我,有好多次。
那时,我常常看到六爷站在石器旁,那些有的被置于阴暗的旮旯儿,任灰尘飞落,有的被弃于屋檐甚至露天处,任凭风吹日晒,他时而深情抚触,时而愣愣发呆。好些年过去,六爷都这个样子。
那一年,有人竟盯上六爷凿的那些笨家伙,有的人家还拿它卖了钱。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六爷知道有人在卖他凿的石器,跳也似的扛上把锄头,横立村口,怒目圆睁,就是不放买家出村,弄得买卖两家都下不了台。我看了这架势,就劝六爷:“六爷,让他们拉走吧!好歹也有人当宝贝疙瘩藏着,总比让人敲了当墙脚石好呀!”六爷这才极不情愿地挪开身子。
随着最后一件石器被运出村去,六爷就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半月起不了身。
病了多天的六爷,忽一日猛地从床上一弹而起,搬出他那已经锈迹斑斑的钎锤,上了南山石场。我六奶奶满脸惊慌。村里人也惊奇不解:“六爷这是要干啥去呀 ”
几天后,我上山来到石场里,看到六爷正在夕阳的余晖下,神情肃穆地挥锤凿石。他那躬身举锤凿石的姿势,在余晖里投下个硕大而凝重的身影。我在远处默默地看了好一会儿,我想,如果能把六爷这个造型凝固下来,那也是一件绝好的石艺品啊!
十天以后,大伙儿没见到他下山来,上山寻找时,见到六爷安然地伏倒在他那尊石雕上。我是后来才看到六爷那件尚未完成的石雕的。未到跟前,我就被那尊石雕惊住了,六爷雕刻的,正是我那天看到的,他在夕阳余晖下,心无旁鹜挥锤雕出的造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石魂”虽语言简洁,但震撼读者心灵。一个“石”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一个“魂”字则体现了主人公醉心于石艺的献身精神。
B.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传统匠人的典型形象,生动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C.小说中用别家工匠与六爷进行对比,别家工匠得有酒伺候,且打的家什巴不得人家少用几年,但六爷完全相反,从而衬托了六爷的高尚品质。
D.小说中写“我”多次与六爷进行对话,但他对“我”所说的话总是不予理睬,这体现了六爷的个性古怪偏执,令人难以亲近。
8.人物往往为故事的发展贡献力量。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试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菹戮,愿陛下有意焉。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使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不晚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选自《韩非子·存韩》,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弃城回而败军回则反掖回之寇回必袭城矣回城尽回则聚散回聚散则□无军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中国”意思相同。
B.唇亡则齿寒,即“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C.意,心意,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中的“意”意思相同。
D.社稷,指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斯认为,韩国反复无常,展转不可知,天下怨之,所以杜仓担任秦相后才调兵遣将来攻打韩国。
B.苏洵《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中“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也是赂秦的一种形式。
C.李斯谏韩王接见自己,与课本中烛之武劝秦伯退师,都体现了二人从对方立场出发进行劝谏的高超艺术。
D.奏疏多随事谏诤,务求实效,李斯针对韩王不见自己发表议论,目的是劝说韩国不要助赵攻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
(2)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登霍山驿楼①
李商隐
庙列前峰迥,楼开四望穷。
岭鼷②岚色外,陂雁夕阳中。
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
壶关有狂孽③,速继老生功④。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四年(844)秋,讨伐叛贼刘稹的战争尚未结束,诗人往返永乐(今山西芮城)、太原途中写下此诗。②鼷(xī):一种小老鼠。③狂孽:指刘稹。④据《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起兵反隋受屯守霍邑的隋将宋老生阻击,后得一自称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相助,李渊依其言进军,大胜宋老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登上霍山驿楼,一个“穷”字写出视野之开阔,为下文写景作铺垫。
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由近及远,苍茫寥落的黄昏之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之愁。
C.颈联“弱柳”与“衰荷”对举,写了它们在遭到霜露和秋风摧残后的衰败景象。
D.全诗融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情与景交融,情感深沉,颇有韵味。
1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爱国之情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后以反问的语气和比较的方式,充分肯定公西华有着很强的治理才能的句子是: , 。
(2)《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
(3)舟,船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仅载人远游,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中常用它来营造意境,如“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作家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阿勒泰为创作母题的文艺作品在不断丰富和延伸,全国各地的读者和观众,也在讨论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共同完成着我们心中的“阿勒泰”这一文化意象的构筑:它是洒向草原漫无边际的目光,它是因为青春而不需矫饰的悸动,它是偶尔回望时不明所以的惆怅,它是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的生活态度……从文字到电视剧,变化的是载体,不断深化的内核是文化。由于传播方式和讨论路径的变化,这一文化意象的构筑甚至像是文艺工作者们的“集体创作”,更具有时代特色。
从文字到荧屏,一个轻灵的故事讲述完,背后是从历史深处吹过草原的“风”。身边的朋友们说,看完全剧,不着一字,却在不知不觉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种在每个人心里。我们不再纠结电视剧的结尾,有情人是否终成眷属,因为像剧中人一样,我们拥有着共同的忧伤与欢乐、共同的期盼与成长,当我们一起经历了岁月,共同的羁绊早已将彼此深深连接。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这”与文中加点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跟他详细说了后,他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
B.每次逛街,他总是这也想买,那也想买。
C.这样精湛的工艺,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D.大脑这一人体的“司令部”,主管着人的一切活动。
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余音绕梁,响彻心扉。
B.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领域。
C.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被称为“豹子头”。
D.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如果改成“它是目光、悸动、惆怅和生活态度”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当下,“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① 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新”的求索。何谓“新” “新”意味着新理念、新方式和新业态。文化从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自积淀与传承,并② 。
近年来,新疆各地博物馆在文物展览科技赋能增强实感方面不断上新,让观众③ 。博物馆充分利用新疆各地丰富的文化遗址、馆藏文物资源,通过全息投影、AR 增强现实、3D 触控交互、MR混合现实全息演绎等高科技手段,满足观众走进博物馆的沉浸式观展需求。
一件古代服饰上藏着多少古人的针线功夫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推出的“锦绣华裳——巴州博物馆藏古代服饰精品展”,不但展示了出自小河墓地的毛纺织品服饰和展示了出自楼兰墓群的炫彩丝织品服饰,还在展览中加入数字复原场景功能,让观众“走进”发现服饰的小河墓地和楼兰墓群遗址中,了解社会当时的社会背景。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7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你是如何看待“放下”与“不放下”的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教育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B
2.(3分)C
3.(3分)A
(二)(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B
5.(3分)C
6.(6分)示例:①要保证戏曲“境真、情真、细节真”,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让观众喜
爱。②要把戏曲与大众的生活际遇、生活状态相联结,并恰如其分地拿捏艺术真实与现实真
实的分寸。③要平衡戏曲的现代与传统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既要善于借助传统手法,又要
敢于创新,根据具体创作的需要,拓宽戏曲的表达疆域。④戏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回归戏
曲本身,站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使命高度,在古为今用、以今释古的转化与创
新中,持续探寻戏曲艺术对于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新内涵。(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D
8.(6分)示例:①“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将六爷给人凿石、痛心石器被弃被卖、
为自己凿石雕等情节串联起来,使情节集中紧凑。②“我”是六爷人生际遇的见证者,“我”
的叙述增强了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③“我”的见闻、感受,烘托出六爷精湛的技艺和淳
朴高尚的品质,凸显了六爷对石艺的痴迷和献身精神,升华小说的主旨。(答出两点可得满
分,意近即可)
9.(6分)示例:①小说结尾通过写作者看到六爷雕刻自己的石雕造型时的震撼,表现了作
者对六爷毕生追求石刻艺术的敬佩之情。②小说结尾六爷那尊尚未完成的、心无旁骛挥锤雕
琢的石雕造型,正是六爷对石艺喜爱甚至痴迷的表现,凸显了六爷对石刻艺术的执着。③结
尾未完成的石雕体现作者对传承传统工艺的呼唤,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升华小说的主旨。
(答出两点可得满分,意近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BEG
11.(3分)C
12.(3分)A
13.(10分)(1)韩国曾经背叛秦国一次,国家便受到威胁,国土便遭到侵夺,兵力衰弱
一直延续到现在。
(2)希望大王能再次审慎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然后才赐给我判决。
【参考译文】
从前秦、韩两国合力齐心,因为不互相侵夺,(所以)天下没有国家敢来侵犯,像这样
已经有好几代了。以前五国诸侯曾经互相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韩国,秦国派出了军队来援救韩
国。韩国地处中原,土地方圆还不到一千里,但它之所以能在天下与各诸侯国并起并坐,君
臣都得到保全,是因为它世世代代都教导后代要侍奉秦国啊。以前五个诸侯国一起来攻打秦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