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一部史学著作把作为著述主题的一条通道比喻为连接“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该书大致按时序排列的目录(部分)如下。从现有目录分析,这条通道是( )
第二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九章 第十一章 第十九章
信仰之路 变革之路 皮毛之路 铁蹄之路 黄金之路 小麦之路
A.蒙古西征之路
B.丝绸之路
C.华人下南洋之路
D.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吴仁敬等在《中国陶瓷史》中写道:“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由此可知,当时( )
A.朝贡贸易获得快速发展
B.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
C.“西学东渐”之风颇为兴盛
D.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
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4.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5.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6.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7.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8.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9.[2022·广东省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
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
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10.[2023·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11.[2023·湖南怀化联考]英国1765年颁布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1788年,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500英镑罚金。这些措施( )
A.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
C.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D.阻碍了世界工业化进程
1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清代行商制度,外国商人运来的货物必须由行商代销,准备购进的货物也要由行商代购。同时行商还要办理外商货物的报关纳税,管理外商的日常生活。“夷欠”是指中国洋行商人欠下的外国商人的借款。行商黎光华拖欠英商货款五万两,清廷将其家产查抄变抵,不敷部分由其子弟分赔。每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等要向皇帝进献洋货珍宝,由行商们“赔垫”。此外,官员们的勒索更是隐蔽而没有任何限制的。外商对行商的高利贷日益发展,英商采用赊销的手法竭力推销工业品,也使行商亏本现象更趋严重。随着“夷欠”问题的激化,行商对外商的依附性愈益增强,甚至和外商勾结,走私漏税,贩卖毒品。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清中期的“夷欠”问题》
材料二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对东印度贸易的皇家特许状。17世纪50年代,东印度公司采用仅将盈利额分配给股东的红利制度,逐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公司的特征,公司红利比例平均值在17世纪80年代达到45%。18世纪6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所运营的“商业”实际上就是“恐吓”与“掠夺”,它已经转变为殖民统治的综合性商社,包括组织印度雇佣兵展开战争。1833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全面废止。1858年,在印度土兵起义的浪潮中,东印度公司被剥夺了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商在经营上的特点,简析行商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向瓦解的原因,评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作用。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一部史学著作把作为著述主题的一条通道比喻为连接“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该书大致按时序排列的目录(部分)如下。从现有目录分析,这条通道是( )
第二章 第四章 第六章 第九章 第十一章 第十九章
信仰之路 变革之路 皮毛之路 铁蹄之路 黄金之路 小麦之路
A.蒙古西征之路
B.丝绸之路
C.华人下南洋之路
D.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解析] 依据材料“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信仰之路”“铁蹄之路”“黄金之路”等等,可以看出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未涉及蒙古西征之路、华人下南洋之路、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排除A、C、D三项。
2.吴仁敬等在《中国陶瓷史》中写道:“明人对于瓷业,无论在意匠上、形式上,其技术均渐臻至完成之顶点。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由此可知,当时( )
A.朝贡贸易获得快速发展
B.中外文明交流较为活跃
C.“西学东渐”之风颇为兴盛
D.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
[解析] 根据材料“而永乐以降,因波斯、阿拉伯艺术之东渐,与我国原有之艺术相融合,对瓷业上,更发生一种异样之精彩”可知,明朝时期,随着中外文明交流的活跃,中国制瓷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景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陶瓷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
3.20世纪初,《青浦县乡土志》记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下列对此分析准确的是( )
A.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
B.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
C.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D.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解析] 20世纪初,受高佣价吸引,上海妇女纷纷到租界就业;租界开辟后,上海人从事工商业,追求奢侈,“礼教鲜存矣”等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崇洋媚外风气成为普遍现象”,A项错误;“政府急需加强公共管理引导”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D项错误。
4.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在大多数城市为人们所接受。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开放与发展影响消费行为
B.社会习俗发生剧变
C.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深远
D.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材料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大多数城市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说明当时中国消费行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方式新旧并存,称不上“剧变”,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
5.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东罗马帝国金币及仿制品计40多枚。这些金币跨越两个世纪(408—610年),其中新疆出土5枚、宁夏4枚、青海2枚、内蒙古2枚、甘肃1枚、陕西8枚。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优势
B.政治动乱并未完全阻隔陆路贸易
C.黄金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
D.西北地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上来看,中国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很频繁,且时间跨度很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的优劣势;B项正确,408—610年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罗马帝国都有很多战乱出现,但是并没有阻断双方的交流;C项无法从材料得出;D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确定。
6.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 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胡俑”,说明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C项正确。材料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A项错误。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D项错误。
7.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解析] 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D项正确;西方语言文字中出现向汉语借词现象,不能说明其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实行闭关锁国的明清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文化,B项错误;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8.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的意义,根据材料“‘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知,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促进了跨国文化的交流,即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D项正确;A项只符合材料中的“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内容,B项只符合材料中“跨文化交流”的内容,都没有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A、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长期演进”,排除C项。
9.[2022·广东省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主要对华通商国家发生了变化
B.四大发明已传到世界各地
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解析:根据材料“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可知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丝绸之路也逐渐从“海陆并举”到以海路为主,故选D项;两条丝绸之路的通商国家都以亚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为主,排除A项;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等到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只是导致丝绸之路水陆变化的外在客观原因,排除C项。
10.[2023·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解析:由题干中的“控西夷数万里”“尚忠信而笃敬”“固唐虞三代之邦”可知,茶马贸易起到的作用是通过茶叶使得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认同,故选C项;题干中的茶叶疆域与明朝的疆域范围不是一个范畴,是无形的,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中华民族范围内的“夷夏之交”,而不是与其他国家间的“宗藩”秩序,排除B项;题干提到的是中华民族范围内的“夷夏之交”,而不是与其他国家间文化交流,排除D项。
11.[2023·湖南怀化联考]英国1765年颁布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于外国,违者剥夺国籍、没收家产。1788年,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500英镑罚金。这些措施( )
A.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B.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
C.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D.阻碍了世界工业化进程
解析:英国限制人才、工具、机器出口,这不利于工业革命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会阻碍世界工业化进程,故选D项;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排除A项;材料中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英国的技术优势,不是动摇英国技术优势地位,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12.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解析:从材料“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可以看出当时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清代行商制度,外国商人运来的货物必须由行商代销,准备购进的货物也要由行商代购。同时行商还要办理外商货物的报关纳税,管理外商的日常生活。“夷欠”是指中国洋行商人欠下的外国商人的借款。行商黎光华拖欠英商货款五万两,清廷将其家产查抄变抵,不敷部分由其子弟分赔。每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等要向皇帝进献洋货珍宝,由行商们“赔垫”。此外,官员们的勒索更是隐蔽而没有任何限制的。外商对行商的高利贷日益发展,英商采用赊销的手法竭力推销工业品,也使行商亏本现象更趋严重。随着“夷欠”问题的激化,行商对外商的依附性愈益增强,甚至和外商勾结,走私漏税,贩卖毒品。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清中期的“夷欠”问题》
材料二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正式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对东印度贸易的皇家特许状。17世纪50年代,东印度公司采用仅将盈利额分配给股东的红利制度,逐步具备了现代股份公司的特征,公司红利比例平均值在17世纪80年代达到45%。18世纪6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所运营的“商业”实际上就是“恐吓”与“掠夺”,它已经转变为殖民统治的综合性商社,包括组织印度雇佣兵展开战争。1833年,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全面废止。1858年,在印度土兵起义的浪潮中,东印度公司被剥夺了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行商在经营上的特点,简析行商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向瓦解的原因,评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作用。
【答案】(1)特点:行商是中外贸易的中间人;经营活动主要限于国内;主要采取合作制和家庭经营模式;经营受到清廷限制;经营中逐渐受制于外国商人。
作用:行商有利于清廷实施闭关自守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行商最终受制于外国商人,中西贸易冲突加剧;行商制度阻碍了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导致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2)原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殖民统治和扩张的新需要。
作用:推动了英国在印度和远东地区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给印度带来殖民侵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