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期末)1970年,勃列日涅夫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基金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构成。这些措施表明苏联( )
A.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产生分歧
C.强化计划经济模式 D.正在进行改革探索
2.(2023·江苏徐州)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不可逆转的重要保证,“目前的政治体制不能使我们预先防止最近几十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停滞现象的增多并且注定使当时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这表明戈尔巴乔夫( )
A.准备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B.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D.试图转变改革的重心
3.(2023·浙江宁波)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南斯拉夫( )
A.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
4.(2023·江苏金陵)1968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新的党章草案,宣称,捷共改革的目标是“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设想( )
A.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B.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C.回应了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D.遭到了苏联的扼杀
5.(2023·广东期末)苏共二十四大时勃列日涅夫指出,1970年苏联职工工资月均146—149卢布。二十六大时他指出,1981年苏联职工月工资是168卢布,比10年前增长40%。而1973年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1974—1984年,苏联石油出口收入保守估计1760亿卢布。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十年间职工收益增长40%
B.通过石油收益积极改善民生
C.经济建设逐步陷入危机
D.遭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
6.(2023·重庆期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
7.(2023·天津期末)赫鲁晓夫上任后,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定计划。由此说明,赫鲁晓夫( )
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B.使苏联彻底摆脱困境
C.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
D.进行了农业管理改革
8.(2023·海南期末)下表为我国1978—2007年进出口总额和外汇储备表
1978年 2007年
进出口总额 206.4亿美元 21 738亿美元
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 1.53万亿美元
出现表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C.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
D.加入WTO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9.1953年,苏联取消此前集体农庄庄员、工人、职员历年各种畜产品义务交售的积欠,将庄员、工人、职员的个人副业义务交售额降低50%,降低集体农户的农业税额。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用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
10.下面是我国“八五”计划期间年度国民生产总值表,其中,1992—1995年的GNP增速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各国中最快的。其主要原因是( )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GNP/亿元 21 782 26 924 35 334 48 198 60 794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1.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宇宙飞船质量居世界前列,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
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
12.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做法( )
A.完善了“新经济体制”
B.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
C.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
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1979—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统计
单位:%
年份 国有经济(1993年之前为国营经济) 集体 经济 城乡个 体经济 其他 经济
1979年 78.47 21.53 — —
1981年 74.76 24.62 0.04 0.58
1983年 73.36 25.74 0.12 0.78
1985年 64.86 32.08 1.85 1.21
1987年 59.73 34.62 3.64 2.02
1989年 56.06 35.69 4.80 3.44
1991年 56.16 33.00 4.83 6.01
1993年 46.95 34.02 7.98 11.05
1995年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年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选择题
1.(2023·辽宁期末)1970年,勃列日涅夫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基金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构成。这些措施表明苏联( )
A.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产生分歧
C.强化计划经济模式 D.正在进行改革探索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既重视科学技术,也注重公司的物质利益,这是对原有体制的改革,说明其正在进行改革探索,D项正确;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的措施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江苏徐州)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时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不可逆转的重要保证,“目前的政治体制不能使我们预先防止最近几十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停滞现象的增多并且注定使当时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这表明戈尔巴乔夫( )
A.准备实施“加速发展战略”
B.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D.试图转变改革的重心
[解析] 根据材料“1988年”“总结前一阶段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不可逆转的重要保证”“不能使我们预先防止最近几十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停滞现象的增多”可知,当时经济改革面临困境,戈尔巴乔夫认为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否则改革就会失败,表明戈尔巴乔夫试图转变改革的重心,D项正确;1985年苏联开始实施“加速发展战略”,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根据材料“目前的政治体制不能使我们预先防止最近几十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停滞现象的增多”可知,戈尔巴乔夫还是敢于突破原有体制的,排除B项;仅仅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戈尔巴乔夫是否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浙江宁波)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南斯拉夫( )
A.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苏联的,C项是中国的,D项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排除。
4.(2023·江苏金陵)1968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新的党章草案,宣称,捷共改革的目标是“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设想( )
A.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B.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C.回应了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D.遭到了苏联的扼杀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不符合斯大林模式之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特征,因此遭到了苏联的扼杀,D项正确;这一设想与分裂无关,排除A项;这一设想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排除B项;材料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无关,排除C项。
5.(2023·广东期末)苏共二十四大时勃列日涅夫指出,1970年苏联职工工资月均146—149卢布。二十六大时他指出,1981年苏联职工月工资是168卢布,比10年前增长40%。而1973年石油危机后油价暴涨,1974—1984年,苏联石油出口收入保守估计1760亿卢布。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十年间职工收益增长40%
B.通过石油收益积极改善民生
C.经济建设逐步陷入危机
D.遭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即使有新增加的巨大石油收益,职工收入也增长缓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C项正确;通过比较题干中的数据可知,1981年苏联职工月工资比10年前只增长15%,说明勃列日涅夫报告数据不真实,排除A项;通过石油收益积极改善民生,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苏联石油向西方国家出口获得巨额收益,说明并非遭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围堵,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重庆期末)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承包责任制,这些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材料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没有涉及中国的农村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天津期末)赫鲁晓夫上任后,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定计划。由此说明,赫鲁晓夫( )
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B.使苏联彻底摆脱困境
C.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
D.进行了农业管理改革
[解析] 根据“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可得出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D项正确;A、B、C三项太绝对,排除。故选D项。
8.(2023·海南期末)下表为我国1978—2007年进出口总额和外汇储备表
1978年 2007年
进出口总额 206.4亿美元 21 738亿美元
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 1.53万亿美元
出现表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
C.人民的建设热情高涨
D.加入WTO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进出口总额和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故A项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我国深化对内改革的表现,时间不符,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不符合题意;2001年我国加入WTO,它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时间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9.1953年,苏联取消此前集体农庄庄员、工人、职员历年各种畜产品义务交售的积欠,将庄员、工人、职员的个人副业义务交售额降低50%,降低集体农户的农业税额。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B.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用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中苏联在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如取消积欠、降低义务交售额、降低农业税额等有利于调动农庄庄员、工人、职员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苏联对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体现了其适当放松对集体农庄的领导,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苏联在集体农庄采取的举措并不能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
10.下面是我国“八五”计划期间年度国民生产总值表,其中,1992—1995年的GNP增速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各国中最快的。其主要原因是( )
“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GNP/亿元 21 782 26 924 35 334 48 198 60 794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解析: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不是主要原因,B、C两项错误。
11.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的宇宙飞船质量居世界前列,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
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建设,并未体现出指令性计划的减少,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苏联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与民生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仍实行公有制,故D项错误。
12.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已不需要改革,在经济体制方面就不用“改革”一词了,而改用“完善”一词。这种做法( )
A.完善了“新经济体制”
B.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停滞的状态
C.顺应了科技革命的潮流
D.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传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71年苏联共产党认为原有的体制不需要改革,只需要完善,这说明当时苏联共产党没有认识到原有的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改革难以为继,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1979—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统计
单位:%
年份 国有经济(1993年之前为国营经济) 集体 经济 城乡个 体经济 其他 经济
1979年 78.47 21.53 — —
1981年 74.76 24.62 0.04 0.58
1983年 73.36 25.74 0.12 0.78
1985年 64.86 32.08 1.85 1.21
1987年 59.73 34.62 3.64 2.02
1989年 56.06 35.69 4.80 3.44
1991年 56.16 33.00 4.83 6.01
1993年 46.95 34.02 7.98 11.05
1995年 33.97 36.59 12.86 16.58
1997年 25.52 38.11 17.92 18.45
——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整理
统计表中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概括指出材料中反映的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准确,阐释有据,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示例一
信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阐释: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从而使城乡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出现并不断得到发展。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示例二
信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
阐释:1978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