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23级高一下学期县级高中校期末联考
语 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乃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之悲剧,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 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的影响。《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五回,在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所奉行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黛玉来看望宝玉,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做大观园的理念原型,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的。
第二十八回,宝玉收拾了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但他并不企求解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结束:“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中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这是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曲唱腔《皂罗袍》化出的,写出在春天的美好与家庭的束缚的对立中,杜丽娘感春、惊春和伤春的心情,表达少女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理想。曹雪芹的化写,将汤显祖抒发的女儿春心之情,提升到对人生根本困境的体认和表达。“幽微灵秀地”,直指“太虚幻景”(大观园),实指人心深处,生命根本而美好的境界。“无可奈何天”,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摆脱的束缚和困厄。在现实中,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说不尽、无人解是大悲剧,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
(摘编自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主人公贾宝玉,是亲历并感悟了这一悲凉况味的典型形象。
B.汤显祖、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上,都追求以“情”为主的理想,表达对所处时代的礼法禁锢的叩问与思索。
C.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黛玉的真挚感情,更多还反映在他情系万物、关怀一切美好生命的真情。
D.“花落人亡两不知”触发了宝玉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因为《葬花词》主要传递出大观园“杳无所知”的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作品大多是大团圆式结尾,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B.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体现了生命的本真和美好,可以消解摆脱现实的各种困境。
C.《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抒发了杜丽娘在家庭束缚下的惊春伤春之情。
D.材料二借助《红楼梦》的对联,揭示了小说真幻关系颠倒的悲剧性,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的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五回曲:“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B.《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房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红楼梦》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D.《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悲剧审美内涵的理解。(4分)
5.王国维称赞关汉卿的《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材料一中说:“《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试比较这两种悲剧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波
鲁迅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
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放下小桌子和矮凳,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
见七斤从小巷口转出,七斤嫂对他嚷道:“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他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
七斤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应。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地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赶忙地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直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忍不住动怒,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的面前道:“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柏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学问家。他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七斤嫂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坐着吃饭的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七斤和他的女人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家,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八一嫂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红了,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
听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赵七爷有些生气。他说:“大兵是就要到的。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赵七爷说完,通过人丛,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
第二日清晨,七斤照例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辩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六斤新近裹脚,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
(有删改)
【注】①长毛时候:清初要求百姓剃发,否则视为不忠,犯杀头罪。②张大帅:指张勋。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1917年7月1日他扶持清废帝溥仪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写农村环境的燥热,给人一种沉闷而没有生气的感受,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B. 撑航船往返城乡的七斤因经常带回城里的时政新闻,成了村子里一位有见识的人物。
C. 赵七爷得知城中变故后虽立即提醒七斤注意危险,但态度傲慢,这反映了人物的局限。
D. 结尾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暗示社会风貌并无多大改变,引人深思。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冷静的描写中蕴含着叙述者的情感倾向,具有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
B. 小说以“辫子”为线索,围绕张勋复辟后因辫子有无而起的风波展开,情节较为曲折完整。
C. 小说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和幽默气息,如“死尸”“大老爷”等,令人印象深刻。
D. 小说善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写赵七爷把辫子盘上又放下,含蓄中寓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8. 小说中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变化过程。(6分)
9. 请结合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和社会环境,分析“辫子”能引发风波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 ”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 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 急, 指“以 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 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 材料一的“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 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 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 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14. 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王介甫
欧阳修①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②酒盍留连?
奉酬永叔见赠
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③最出诸生后,倒屣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⑤岂宜蒙。
【注】①欧阳修反对当时浮艳的文风,大力提倡诗文革新。他欣赏王安石的才华,希望王安石能够接过古文运动的大旗,于是写下了《赠王介甫》一诗。②罇,通“樽”。③抠衣,提起衣服前襟,这是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④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⑤贶kuàng,赠、赐。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借指李白;吏部,借指韩愈(一说谢朓)。欧诗中将王安石比作二人,足见对其才华的推重。
B.王安石的奉酬之作,既是对欧阳修赠诗的答复,也抒写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感情深挚,口吻谦谨。
C.欧诗后四句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败,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D.王诗后四句写出了对欧阳修的尊敬及受到隆遇的感戴之意,也写出得到赠诗而过蒙宠信的惶恐。
16.两首诗中,欧阳修的“心尚在”,王安石的“心犹在”。请结合诗歌,谈谈对两人之“心”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山容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的临幸。
(3)苏洵《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战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②32%的成都网友表示自己去过都江堰,③18%的人群表示自己还将再次前往都江堰玩耍,④都江堰坐落成都西部岷江之上,⑤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这座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并非__________,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伫立水边,听着__________的涛声,望着水跳跃奔流——“卷起千堆雪”,我的心与波涛一同澎湃,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可是,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水质干净、水流不断,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寻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靠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高中阶段, ① 。一般来说,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事理上和说清关键要素上多下功夫。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 ②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说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认识。一般而言,对事理的认识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述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说明事理,既可在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其中的道理, ③ 。例如,《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归纳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这两种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
21.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材料中加点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 黛玉一见:“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C. 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也有个别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概括一般。
D. 我给那些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是四叔家在“祝福”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时有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名曰欹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也就是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就会正,加满水后就会翻倒。古人制作此器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凡事要懂得节制,刚刚好才是最高境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眉山市23级高一下学期县级高中校期末联考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1.D解析:“因为”的内容错误。《葬花词》主要表达林黛玉关于自我人生的感悟;大观园未来不知如何,是宝玉“继而想到”的内容。
2.C解析:A“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错,材料一第一段的“乐天”并没有达到“达观超脱”的境界。B“可以消解摆脱现实的各种困境”错,材料二第二段有“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D“观点相反”错,两者观点相同。
3.A解析:A《晚韶华》曲,揭示李纨悲剧命运。其他三项都与悲剧无关。B写洞悉世事、通晓人情。C对林黛玉出场的描写,突出其外貌特征。D写贾雨村对功名的渴望。
4.答案:①由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造成的悲剧产生的审美力量胜于由恶人和命运拨弄所造成的悲剧。②虽有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但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令我们为之歌哭。(每点2分)
5.答案:相同:这两种悲剧都具有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2分)不同:①《窦娥冤》的悲剧有张驴儿威逼迫害等,“恶人交构其间”,而《红楼梦》“第三种之悲剧”由“普通之人物”造成。(2分)②《窦娥冤》中窦娥宁死不私休、斥天地不分清白、三桩誓愿诉冤情等,体现了窦娥主观意志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悲剧之美。而《红楼梦》“第三种之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但共同造成了悲剧。(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6. D A.“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说法错误,全文的气氛并不紧张,只是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感到紧张,并不是小说的气氛紧张。
B.“时政新闻”“有见识的人物”错误,七斤的时事是“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这些都不是“时政新闻”,也并不能显示七斤是一个有见识的人物,相反从后文听说皇帝坐龙庭,担心没有辫子会被治罪来看,并没有多少见识。
C.“提醒七斤注意危险”错误,原文为“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赵七爷过来是恐吓剪了辫子的人,庆贺恢复帝制。
7. C “小说人物语言具有……幽默气息”错误。结合“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这死尸自作自受……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这囚徒自作自受……这活死尸的囚徒”等,可知这些语言极富个性色彩,但并不幽默。
8. ①张勋复辟前,“尊敬”——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②张旭复辟时,“幸灾乐祸”并刻意“回避”——“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③张勋复辟失败后,又保持“尊敬”。——现在的七斤,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了。(意思相近即可)
9. ①七斤及其家人思想保守落后,只能从“辫子”的角度去解读张勋复辟,认为辫子的有无和自身安危密切相关,因此引发风波。②社会风气世俗投机,赵七爷及部分村民把“辫子”当作恐吓报复他人的资本或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引发风波。(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AEH 句意: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
“公子患之”是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A处断开;
“魏王”是兼语,做“请”的宾语,同时做“敕晋鄙救赵”的主语,E处断开;
“游说万端”的主语是“宾客辩士”,“王终不听”的主语是“王”,H处断开。
11. D A.正确。句意: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
B.正确。宠爱、宠幸/幸亏。句意:如今如姬最受宠爱/现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C.正确。句意: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
D.错误。听从/到、往。句意: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
12. C “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错,根据“急,魏齐夜亡, 出见赵相虞卿”可知,魏齐认为事态紧急才去投靠虞卿。
13. (1)何况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兵权去援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对魏国来说却不是忠臣。
(2)魏齐困窘,逃到虞卿那里,虞卿不看重爵禄的尊贵,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封号悄悄逃走。
14. ①第一次进言,侯嬴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第二次进言,侯嬴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
②信陵君面对进言,能审时度势,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当时,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招来食客三千人。有个隐士叫侯嬴,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到达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满堂宾客无不惊异。等秦国围攻赵国,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公子的姐姐,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带着车队走过,去见侯先生,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况且公子曾经替如姬报杀父之仇,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获得了兵符。信陵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赵孝成王想要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
材料二:
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投奔平原君。昭王于是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虞卿于是留在魏国。魏国、赵国畏惧秦国,不敢再任用虞卿。虞卿处于困境,不能称心如意,于是写了八部著作,称为《虞氏春秋》。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败,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流露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错误。颈联巧用历史典故,赞扬王安石不随波逐流,追求古道新法;尾联吐露出自己相见恨晚之情,希望能够长久相见、把酒言欢。
16.①欧阳修的“心”是进行“诗文革新”之心,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他对满腹才学的王安石备加推崇,希望他能执掌诗文革新的大旗;②王安石的“心”是“传播儒家道义”之心,作为北宋的著名改革家,他认为能窥探到孟子道义的奥妙也就心满意足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8. 第一空:一蹴而就,轻而易举。 第二空: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震天动地。
19. (1)语句①,修改为“根据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显示”(2)语句③,修改为“18%的人表示自己还将再次前往都江堰玩耍”;(3)语句④,修改为“都江堰坐落于(在)成都西部岷江之上”
20. 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改句将比喻省去,难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对“我”的重要性。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改句句式灵活,难以突显无处安身的急迫感。③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加深了忧患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引人深思;改句使用陈述句,直观、简短,感染力不足,难以引人深思。
语言文字运用Ⅱ
21. C A.“一般”意为“一番”“一种”。B.“一般”意为“一样”。C.“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与文中加点词含义相同。D.“一般”意为“一样”。
22. ①我们需要清晰地说明事理(答出“清晰地说明事理”可给分)②就要对其有深入的认识;③也可在对比中凸显事理特征
四、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