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0:07:31

文档简介

宣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说明:本试卷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一语文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河流是美丽的,对我们的影响远超审美价值。自史前时期,我们就与河流的自然景观特征密不可分,其吸引力也正来源于此。人类依靠河流获取自然资本、交通渠道、领土疆界、健康躯体和权力,因而得以繁衍千年,这种依赖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和黄河流域,那里有肥沃却时常被洪水侵袭的平原。早在公元前 6000年,最初的水稻文明出现于长江沿岸的两个地点,在如今的上海和长沙附近。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稻田发掘于今日杭州附近的跨湖桥遗址,出现于公元前5700年左右。最早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依赖的是由淡水灌溉的食物,如野生大米、莲子、香蒲植物和鱼。
在北边的黄河河谷,有一大群种植粟米的农民创造了仰韶文化,该文化兴盛于公元前 5000年至公元前 3000年。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就出现在这一区域,先是在骨头上,之后依次出现在铜器、木头、竹子和纸张上。根据这些记录,中国的文明肇始于黄河流域,由三皇五帝开启,以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为开端。中国的口述记录显示,出现最早的夏朝起源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70年之间,创立者是大禹。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据《史记》记载,一系列大洪水给生活在黄河河谷、以种植粟米为生的农民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灾害。大禹的父亲想用造坝建堤的方法堵住洪水,他努力了9年,以失败告终。但大禹成功了,他造沟挖渠,分流了洪水。在 13 年内,大禹坚持不懈地疏通河道,与工人们一同劳作,终于控制住了黄河,也赢得了民心。他借此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力,创立了夏朝,也就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其后继者由世袭产生。
这样的传统历史叙述在如今的中国仍然被广泛接受,但和考古学的结论有所矛盾。20 世纪20年代,一群怀疑记录的历史学家组成了“疑古派”,质疑关于大禹和夏朝的记述的真实性。他们指出,通常认为的夏朝的开始,即公元前 2200 年至公元前 2070年左右,与值得注意的那些黄河遗物的扩散和发明都不相关。他们所认为的、更有关联的二里头文化曾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它出现得更晚一些,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 1900年,比通常所知的夏朝的开端大约晚两个世纪。
在“疑古派”提出疑问的 100年后,绘制和追溯古代洪水遗迹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解答这一疑问。2016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公布了有关黄河上游破坏性大洪水的、有启发性的地理学证据。他们的研究表明,一场地震引发了积石峡上游的山体滑坡,上游的河水在青藏高原附近切断了一个极深的峡谷。这场山体滑坡导致近240米高的碎石掩埋了峡谷,形成了阻截河水的天然大坝。一个巨大的湖泊开始填充大坝的后方,最终水位超过了大坝,将其冲垮。湖水形成了一场特大洪水,席卷了整个黄河河谷。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测算洪水遗迹,可以发现这场洪水发生于公元前1922年前后的28年间。
这一时间恰好和二里头文化的开端重合,这一文明的兴盛区域在积石峡下游约2400千米处,在这里,黄河从原本的河道中跃起,开辟了一个流向华北平原的新河段。随着流经新河床的河水经过多年才被完全控制,这一过程很可能与大禹和他父亲多年治水的传奇故事相对应,在河水改道附近的地点、临近的时间,也恰好有关于陶器、青铜器和玉器技术的发明集中出现。这一时间上的巧合,印证了中华文明出现于黄河流域大洪水之后的说法,二里头文化其实就是“遗落的”夏朝文明。
我们可能无从考证大禹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人还是神话人物,这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或辩论,但这一古代神话,的确将成功地黄河治水、大规模的劳动力组织、由上而下的政治权力和朝代的起源清晰地结合在了一起。换句话说,就是一个社会从特大洪水中复苏,并由此在中华大地上衍生出持续了约4000年之久的朝代更迭。
河水的自然资本——提供灌溉水源和适宜耕种的、肥沃的河漫滩土壤——都是通过巧妙的人类发明而得到有效开发和管理的。尽管存在像洪水、河流改道和干旱这样无处不在的威胁,农业还是能够成功地发展起来,也能实现粮食盈余--尤其是可以储存的谷物。而围绕着盈余的粮食展开的征税、贸易,又衍生出了新的职业、社会阶级和城市。
人们从每日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以后,就发展出了新的职业,包括抄写员、会计.神职人员、商人、政客和军人,等等。他们居住在集中的定居点,更便于互动往来,也能抵御伺机抢劫的团伙。随着居住区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更多新方式,以更有效地让河水为自己所用——河水能为城市提供水源,供人们进行城市排污,也能协助当地和其他人口中心开展贸易往来。随着社会形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对农业产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些伟大的文明的生存前途及政治稳定,往往依赖于对灌溉系统的良好维护。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创造出早期的伟大文明,是因为成功地开发了河流的自然资本。同时也能充分适应洪水和河流改道的变化,或是能从破坏中自我修复。一旦满足这些条件,社会就能获得充足的粮食、税收,产生等级制度。对河流的利用与控制,催生了人口密集、系统复杂和等级严密的社会。由此,由精英们所主导的能容纳多样职业和多重阶级的城市,开启了属于它们的时代。
(摘编自劳伦斯·C.史密斯《河流是部文明史》,周炜乐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河流的依赖使人类得以繁衍数千年,并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而这种影响远超河流之美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价值。
B.为探讨河流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文章以出现于长江流域的水稻文明和黄河流域的粟米文明叙述了河流对于农业文明的影响。
C.创造了一系列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二里头文化在黄河附近被发现,正印证了“疑古派”关于中华文明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的观点。
D.大禹治水的神话将黄河治水、大规模的劳动力组织、由上而下的政治权力和朝代起源结合,表明曾有一个社会从特大洪水中复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及黄河河谷仰韶文化的创造和兴盛,有关的文字书写和口述记录显示中国的文明开始于黄河流域,夏、商、周三个朝代是其开端。
B.《史记》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反映了古代先民对控制河流的渴望;这段记述虽并不真实,但仍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叙述被广泛接受。
C.河流改道和洪水等灾害威胁着农业的成功发展,对灌溉系统的建设和良好维护便往往成为伟大文明的生存前途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
D.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出早期四大河流域的伟大文明并建立和发展起区域城市,离不开人类社会对河流自然资本的开发和对河流的利用与控制。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九段关于人类有效开发和管理河水自然资本的阐述的一项是(3分)
A.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淹没了百余处险滩,拓宽了航道,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使长江航运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B.海岸线、地形分界线、河流常常被作为政治版图的地理边界线,如我国东北地区部分领土与俄罗斯就以黑龙江为界。
C.非洲大陆虽然干旱,但雨季来临时,尼罗河会定期泛滥;这不仅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也使土地变得异常平整。
D.都江堰工程利用岷江地形修筑而成,实现了饮水与水量的节制,能控灌整个都江堰灌区,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震引发积石峡上游山体滑坡峡谷被切断,形成天然大坝河水无法流出,水量不断蓄积水位超过大坝,形成特大洪水。
B.农业的成功发展实现了粮食盈余人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产生新职业人们集中定居互动往来,抵御抢劫团伙。
C.居住区的形成、发展人们以更多方式利用河水充当水源,供人们排污并协助贸易往来社会形态的多样化、复杂化。
D.成功开发河流自然资本,且能从破坏中自我修复社会粮食盈余、获得税收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启精英主导的时代。
5.为了证实二里头文化其实就是“遗落的”夏朝文明,作者使用了哪些证据 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对于一个生于额尔齐斯河畔的图瓦人来说,那不过是又一个残血落红的黄昏。一群游客惊呼着日落的美景跑过他的身旁,带起的风掠动了鄂尔德西老人的衣衫。老人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①20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声中,楚尔响起了她振颤的和声。这是图瓦人独有的乐器,用“芒达勒西”草的茎秆制成。楚尔只有3个孔,但能吹出5个声、6个音。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远远的,那悠扬的乐符,穿过河畔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在鄂尔德西的木屋后面萦绕着,久久不舍得散去。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所替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紧紧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②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他两年。
10天以后,仍旧在一个日落额尔齐斯河的时分,我和5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眺望着远方的群山,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表肠。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弥漫四周的音符滋润着我们。65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名肺癌晚期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独自住了20年的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20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3个月,我和那5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做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我只不过是一个采风的流浪乐手。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③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给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动,又引起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5个图瓦少年吧,你会吹奏乐器,你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楚尔。”老人平静地告诉我越快越好。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并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5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④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多年后,我在一本文献中读到,楚尔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在目前仅存的2000个图瓦人中,尚有少数人会吹奏。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为故事的展开创设了极具地域性和富有意味的情境,后文也巧妙地用景物描写去推进和收束故事。
B.小说运用顺叙和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图瓦人楚尔的演奏者鄂尔德西的人生故事,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C.小说以楚尔的吹奏技艺逐渐失传为背景,以一位采风流浪乐手的视角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体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题。
D.小说结尾段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既表达了我未能再去听楚尔演奏的遗憾,也表达了我对楚尔吹奏技艺传承的隐忧。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每天”“从没有”等词写鄂尔德西老人在夕阳霞光之中吹奏乐曲“美丽的喀纳斯姑娘”,突出其对心爱的姑娘艾琳娜怀念之深。
B.句子②里的“终于”表明鄂尔德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打电话联系我寻求帮助,进而促成了五位图瓦少年学习并传承这项音乐绝技。
C.句子③写接到鄂尔德西电话后内心“如此平静”,实际是表现内心的欣喜,毕竟我为了向他学习吹奏“楚尔”已在额尔齐斯河畔等待两年之久。
D.句子④写少年们吹奏着“楚尔”为我送别,吹奏的曲子在山林溪涧间弥漫开来,既是表达对我的感谢之情,也是对鄂尔德西老人的告慰。
8.本文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但落脚点却是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请说说小说中图瓦老人鄂尔德西的形象特点。(6分)
9.本文作者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沧桑之感、情怀之意、诗意文字以及边缘人生”,请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三个关键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文本一 楚王召风胡子而问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精诚上通天,下为烈士。寡人愿赍邦之重宝,皆以奉子,因吴王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 ”风胡子曰:“善。”于是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之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毕成,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之精神,大悦风胡子,问之曰:“此三剑何物所象 其名为何 ”风胡子对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曰:“何谓龙渊、泰阿、工布 ”风胡子对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
晋郑王闻而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于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楚王于是大悦,曰:“此剑威耶 寡人力耶 ”风胡子对曰:“剑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剑,铁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 ”风胡子对曰:“ 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 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楚王曰:“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
季札将使于晋,带宝剑而行,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文本二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已死于楚。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季曰:“吾非赠嗣君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县徐君家树而去,诚所谓不以死倍吾心哉
(节选自刘向《季札赠剑》)
【注】釽:剑身出现的文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晋郑王闻A而求B之C不得D兴师E围楚F之城G三年H不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文中指去、往,与《阿房宫赋》“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含义相同。
B.绝,文中指断绝,与《赤壁赋》“不绝如缕”的“绝”字含义相同。
C.麾,文中指指挥,旧时“麾下”用来作为对文职官员的敬称。
D.所以,文中指用来,与《谏逐客书》“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所以”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欲得宝剑,风胡子不辱使命,邀请欧冶子、干将帮助制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宝剑,完成了楚王重托。
B.晋郑王求取宝剑而不得,兴兵围攻楚都城;长期征战导致国内粮食用竭,府库空虚,即使大臣劝谏也不能阻止。
C.季札有意将宝剑赠予徐君,但因有出使重任在身,未能及时赠送;待季子完成出使任务归来,徐君已死于楚国。
D.季札将自己所携吴国国宝之宝剑,赠予徐君的继任者;虽对方未接受,但季子也没有违背自己心中对别人的允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愿赍邦之重宝,皆以奉子,因吴王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 (4分)
(2)以剑县徐君冢树而去,诚所谓不以死倍吾心哉 (4分)
14.针对文本一中的叙事艺术,学习小组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梳理探究,请你根据提示帮助学习小组填写表格的空缺处。(3分)
叙事艺术 具体内容 艺术效果
结构完整 叙述 ① 叙事完备,条理清晰
运用对话 以楚王和胡风子对话的形式展开叙事 ②
适当议论 阐发 ③ 画龙点睛,说理深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15~16 题。
送人游杭
石延年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
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
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
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注】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所在的地方尚是寒风凛冽,人们还穿着貂皮衣服,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则已水草泛绿,春意融融,令人向往。
B.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依次描写了杭州的五湖、楚桥、水树、云彩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杭州一带美景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水荇渐变深绿,随着夜幕的降临,饱含晚意;江边的云朵初现白色,迎向娇美的春天;明暗相映,尽态极妍。
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和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似,有一种豪迈之气,而并不着重表现诗人的不舍和伤感。
16.诗歌写的是诗人当下送别友人到杭州游览,却在诗的尾联笔锋一转,写“前秋”的计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采用不同的治国态度,将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
(2)八百里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杜甫的《登岳阳楼》以“ ”赞叹洞庭湖举重若轻的动态美及气势与景象的壮阔;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月下洞庭的广阔与清澈明净。
(3)《红楼梦》中权贵人家“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富贵豪奢气派,让人不禁联想起《阿房宫赋》中写秦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对民力的极度浪费的“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8~20 题。
2023年10月5日下午,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被授予该奖项。①算上本次的获奖者,②自1901年以来,③已有包括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以及莫言等在内的120位作家获得。④根据诺奖官网资料显示,每年9月⑤相关评委会会向全球有资质的提名人发出邀请,⑥他们将提名次年的文学奖候选人。
在过往的百年岁月中,国际文坛一批文豪级别的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这其中不乏人们 1 的大咖,还有中国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卡夫卡、契诃夫等。2023年,世界文坛陨落了一位巨星——米兰·昆德拉。他早年用捷克语写作,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其一直用法语写作。20世纪末,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在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这位传奇作家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6 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直到去世,他还是未能获奖,成为“遗珠”。另一位常被提起的“遗珠”,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了。29 岁以《且听风吟》 2 ,几年后《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2006 年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卡夫卡奖后,村上春树常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上处于前列。其粉丝每年也都会聚会,翘首以盼“获奖一刻”,但结果是年复一年地失望而归。村上也因此被戏称为诺奖“陪跑王”。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在一些读者为“遗珠” 3 的同时,也有读者为自己的“偶像”获奖而欣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平常人读小说,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
B.牡丹是我国的“国花”,从南北朝至今,牡丹在我国的栽培历史至少也有 1700年了。
C.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D.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数,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愿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在《红楼梦》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对相关回目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以贾府为主的四大家族从兴盛逐步走向衰败的过程,进而探究其衰败的原因。
21.依据情节发展,将相关回目所对应的序号依次填入【甲】【乙】【丙】处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②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③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A.②①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①②③
22.探春曾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对贾府衰败原因的分析,你是否同意探春的观点 请结合第21题相关回目的具体内容,阐述理由。(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
教育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目标中提到,“学习本单元,重在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恰当筛选利用”。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宣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
2?(3分)B
3?(3分)D
4?(3分)B
5?(5分)①20世纪20年代“疑古派”对关于大禹和夏朝记述真实性的质疑:在通常认为的夏
朝开始的时间,并未发现相关的黄河遗物,但在与大禹治水传说中河水改道附近的地点发
现了二里头文化中集中出现的陶器、青铜器和玉器。②2016年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利用科学
技术得出的关于黄河上游破坏性大洪水的地理学证据:北京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结果表
明,黄河上游发生的大洪水与积石峡山体滑坡形成的天然大坝溃坝有关,而发生洪水的时
间与二里头文化的开端重合,河水改道附近也恰好有二里头文化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发
现,印证了中华文明出现于黄河流域大洪水之后的说法。(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
7?(3分)B
8?(6分)①热爱楚尔演奏,技艺高超。他一生珍爱楚尔,用楚儿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情,在河
畔尽情吹奏,乐声悠扬婉转,旋律天籁一般。②忠于爱情,恪守承诺。一生只为爱人吹奏楚
尔,并为她谱写曲子,痴情为她吹奏20年,直至自己即将离世。③深明事理,传承文化。他
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认为,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毅然决定把楚
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④乐观豁达,无惧生死。明知自己是肺癌晚期病人,安排“我”帮助
选择5位图瓦少年,并为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
分;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赋分)
9?(6分)沧桑之感:小说以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珍贵的技艺失传这两条交织的主线来叙述鄂尔
德西老人的故事,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的逝去流露出哀婉沧桑的情调。
情怀之意:小说表达出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也流露了图瓦人对爱情、对生命的忠诚和期盼
之情;鄂尔德西老人与艾琳娜凄美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作品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
诗意文字:小说描写湍急、舒缓的额尔齐斯河水和残血落红的黄昏,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画
面感,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宏伟、清丽的边疆风景图,优美的风土人情里蕴含诗性之美。
边缘人生:传统的楚尔技艺在现代人眼里,代表着古旧、过时,渐渐地被人遗忘。技艺的失
落和老人的老去是一体两面的,独居的老人守着面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他们不为别人注意,
被现代化的脚步远远地甩在后面,展现了一种边缘化的人生状态。
(答出一点得两分,答出三点给满分;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宣城市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QQABAYKEgggAAIJAAAhCQQGYCkKQkAEAASgOAAAEoAAAgANABA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DG
11?(3分)C
12?(3分)B
13?(8分)(1)我愿意把国家的贵重宝物,都拿来交给你,通过吴王请来这两个人为我铸造铁
剑,你愿意吗?(4分。“赍”“奉”“因”三字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因为
死了就违背自己的志愿吗?(4分。“县”“冢”“倍”三字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3分)①楚王制剑、保剑的过程 ②真实、紧凑、生动、鲜活 ③君主和“兵器”的关系(每空一
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楚王将风胡子召来,询问他:“我听说吴国有干将、越国有欧冶子,这两个人生
得与众不同、绝类离伦,天下从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他们的精神真诚,上与天相通,下化
为坚强的志气和惊人的作为。我想把全国贵重的宝物都交给你,希望你通过吴王去请这
两个人为我铸造铁剑,你愿意吗?”风胡子回答说:“愿意。”于是,楚王派遣风胡子到吴国
去,拜见欧冶子和干将,请他们铸造铁剑。欧冶子和干将就开凿茨山,排干溪水,采掘出精
粹的铁石,铸成三把铁剑:第一把叫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铁剑铸成之后,
风胡子将它们送给楚王。楚王看到这些剑上所显现出的精气,大为高兴,就接见风胡子,
问他:“这三把剑各象法什么?各叫什么名字?”风胡子回答说:“第一把叫龙渊,第二把叫
泰阿,第三把叫工布。”楚王又问:“为什么叫龙渊、泰阿、工布?”风胡子回答说:“想知道龙
渊剑,就察看它的神状,龙渊剑的神状就像攀登上高山、居高临下地对着深渊一样;想知道
泰阿剑,就要察看它的刃彩,泰阿剑的刃彩高峻深厚,如同流水的波纹一般;想知道工布
剑,也要察看它的刃彩,工布剑的刃彩由纹理间起,到脊背处就看不见了,像珍珠却又不能
镶在衣服上,文采斑斓如流水一样不断绝。”
晋郑王听到后就来求取这几把宝剑,没有得到,于是兴兵围攻楚国都城,包围了三年
还不撤兵。城内粮仓里的粮食吃完了,兵库中的武器装备也耗费殆尽,而楚王身边的亲
信、大臣和贤士们也没有办法解围。于是,楚王知道后就手持泰阿剑,登上城楼,亲自指挥
作战。于是,晋国三军大败而退,士兵都心神迷乱,血流千里,猛兽纷纷跑来观望,江水为
之回流播扬,晋郑王的头发一下子全白了。楚王大为喜悦,说:“这是宝剑的神威?还是由
于我的勇力呢?”风胡子回答说:“是宝剑的神威,但也得助于君王的神勇。”楚王说:“宝剑
只是铁铸造的,原本能有这样的精气神威吗?”风胡子回答说:“时代不同了,是时代使它具
有这样的神威。在轩辕、神农、赫胥氏的时代,用石头作兵器,拣取折断的树木搭成棚屋,
人死了就把土堆在尸体上安葬。这是神圣的君主教导人们这样做的。到黄帝的时代,用
玉石制作兵器,有意识地砍伐树木来建造屋舍,人死后挖地土葬。玉石,是神奇灵异之物,
但这也是遇到了圣德的君主,才教导人们这样做的。禹的时代,用铜铸造兵器,还用铜制
成工具后去开凿伊阙,疏通龙门,将江、河之水引导向东,流入东海。当时,天下顺畅太平,
于是修治宫室,这难道不是依赖圣明君主的力量吗?在现在这个时代,铸造铁的兵器,用
武力来威慑控制军队;天下听到后,没有人胆敢不归顺屈服的了。这就是铁制兵器的神
威,也正表明君王具有圣明之德。”楚王说:“我明白了。”
宣城市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QQABAYKEgggAAIJAAAhCQQGYCkKQkAEAASgOAAAEoAAAgANABAA=}#}
文本二 延陵季子要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
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
没有献上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返回时,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
来作赠礼的。”
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
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
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
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于是来到徐君
墓前,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不因为死了就违
背自己的志愿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
16?(6分)①诗的尾联写前秋的计划,暗示诗人早已计划前往钱塘,希望能与友人一同欣赏八
月龙山的潮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②在诗的尾联写前秋的计划,将时空扩展
到过去。诗人想到友人将前往杭州浏览,不禁心驰未来,说明游览杭州是诗人早有的心
愿,更加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美景的喜爱(心驰神往)之情。③友人能够先去两人约定之地
杭州,这令诗人心生羡慕之情。(从对友人的不舍、对杭州美景的喜爱、对友人的羡慕三方
面作答,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乾坤日夜浮   玉鉴琼田三万顷
(3)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每空1分,共6分;添字、缺字、错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18?(3分)示例:①耳熟能详②声名鹊起 ③打抱不平
19?(3分)B
20?(6分)③“获得”后添加“这一奖项”④根据”与“显示”重复,删除其一⑥他们将”改为“让
他们”(每点2分,全对6分;找对并修改正确,得2分;找对两点得1分,找对一点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3分)A
22?(5分)示例:①贾府的后世子孙无法振兴家业。②贾府铺张浪费,经济问题严重。③家族
内部倾轧,矛盾甚多。④家族管理混乱。
【评分标准】结合第21题相关回目内容,对贾府衰败的原因,分析准确,阐述到位,5
分。同意或不同意探春的观点,言之成理皆可。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标准
宣城市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
{#{QQABAYKEgggAAIJAAAhCQQGYCkKQkAEAASgOAAAEoAAAgANABAA=}#}
同课章节目录